「你有權利不為他的死負責」25 個自殺者遺族指引,以及不能忘記的權利/《你走了以後,我想繼續好好活》

承上篇:自殺者遺族回歸自我的6次聚會:「真正開始談論死亡時,其實沒那麼可怕」/《你走了以後,我想繼續好好活》

編按:今年初,時報出版了《你走了以後,我想繼續好好活:擁抱逝者,回歸自我人生的 6 次聚會》一書。作者高璿圭是韓國自殺死亡專門臨床心理學博士。

他在為自殺者遺族進行哀悼諮商時,發現自殺者遺族會對其他遺族的故事感到好奇,像是:「其他人的感受如何?是怎麼度過的?」他認為有時比起專家的諮詢,聽到曾經歷哀悼過程的人恢復希望的故事後,更容易獲得勇氣。

他也發現,在韓國參加身心健康自助聚會的平均年齡,以中高年齡居多,青少年族群卻無處可去。因此他在 2019 年決定開始「20-30 歲女性自殺者遺族金盞花自助會」。不論和逝者的關係為何,只要是因失去對方而感到痛苦的人,都可以參加。

書籍總共有 6 個章節,是 5 位自殺者遺族在 6 次聚會中,共同面對自殺親友離開後的哀悼練習。他們分享彼此的想法、矛盾與苦痛,並且看見復元的可能。

本篇摘錄書中提供給自殺者遺族的相關指引、建議和權利指南。透過分享經驗和方法,讓我們知道,遺族並不是僥倖活下來的人,而是在歷經創傷性離別後,仍努力且有權利克服痛苦、重新愛上自己人生的人。

撰文/高璿圭;翻譯/楊筑鈞

告別因自殺而離去的逝者,會令遺族感到悲傷,也會因為後悔或罪惡感而煩惱,開始自問:「什麼是人生?」這種從未思考過的哲學問題,都是很正常的哀悼。

事實上,根據遺族與逝者生前的關係、遺族的心理狀況,或者面對別離的方式,情況會有所不同。但大部分的遺族,在經過一定時間的痛苦與混亂,逐漸接受「失去」的事實之後,就會回到自己的生活。

能夠回到自己的生活,並不代表哀悼就結束了,只是哀悼的強烈程度逐漸減輕,讓遺族能夠繼續他們的日常。這是哀悼的自然療癒過程。因此,並不是所有遺族都需要接受專業的哀悼治療,有些人只需要充分的時間和休息,以及身邊人的安慰和支持就夠了。

適時尋求專業協助,哀悼諮商能做到什麼?

但是在某些情況下,逝者死亡後,遺族強烈哀悼的反應持續,導致維持日常生活的功能出現問題。這種狀態被稱為複雜性哀悼(complicated grief)、病理哀悼(pathologic grief)、非正常哀悼(abnormal grief)、非典型哀悼(atypical grief)、持續哀悼(prolonged grief)或創傷性哀悼(traumatic grief)等。 

無論用語為何,處於這種狀態的遺族,會不斷對逝者產生急切的想法和強烈的悲痛感,死亡場面也會反覆且清晰的浮現,讓他們開始逃避或執著於「失去」。這樣的痛苦,會開始對自己的職業、健康、社會功能造成相當大的損傷。(可參考原書中的附錄 3:複合哀悼障礙)

面對自殺這種創傷性別離,與一般的別離不同。對親身經歷者而言,很有可能相當於在心理上發生「情緒性事故」,若尋求專家協助,應能度過這段時間。就如同遭遇重大物理性事件如交通事故時,我們會需要為了恢復正常功能而接受康復治療。

示意圖/ L Filipe dos Santos on flickr, CC BY-NC 2.0

越是強烈哀悼的反應,越難以獨自克服,有必要以「失去」為焦點進行專業治療。因此如果遺族出現以下症狀,一定要尋求專家協助

1. 用以減輕痛苦的藥量增加。
2. 不斷陷入絕望、憂鬱,自殺衝動增加。
3. 反覆想起、不斷逃避或聯想到逝者的死,或不斷否定逝者的死。
4. 難以維持日常生活功能。

以我作為心理師的角色,能夠協助自殺者遺族哀悼諮商。哀悼諮商的核心是,無論遺族感受到多麼深重的情緒痛苦,都要迅速解決,讓他們的痛苦最小化,避免他們產生逃避心態,幫助他們留意此刻的情緒。

哀悼諮商無法消除遺族經歷的痛苦,也不可能透過諮商來獲得逝者為什麼會死亡的答案,也不能解決在逝者死亡前的所有問題。

哀悼諮商能夠做到的是,讓其他人能夠陪伴自己,透過「失去」來描述自己是誰,以及是什麼讓自己最痛苦。同時讓自己能夠重新適應改變後的生活,一起分享、發現生命的意義或苦惱。

寬恕比停留在痛苦中更需要勇氣,所以我們需要彼此

我遇見過有些自殺者遺族,認為自己不可能原諒自己沒能守護所愛的人。他們認為,以此對自己進行殘酷的處罰,才是記住逝者的正確方法。然而,如果總認為只有透過「痛苦」才能與逝者產生連結,那可能並不是哀悼逝者,而只是對自己的憐憫。

比起因為失去某人,就要讓自己的人生停留在痛苦中,選擇「寬恕」其實更需要勇氣。寬恕是選擇不再保存對自己和逝者的憤怒,停止怨恨和自責,接受這個無可奈何的事實。

因此,首先應該坦然面對逝者死亡的痛苦。當然,要走完整個過程會非常艱辛、需要很多的努力,一個人更是如此。所以我們需要彼此。

Image by pch.vector on Freepik

有人把「自殺者遺族」(Survivors of Suicide)也稱為「自殺倖存者」,但所謂「倖存者」並不是指僥倖活下來的人,而是克服痛苦、重新愛上自己人生的人

最後,我想分享一些建議,內容摘錄自伊里斯.波頓(Iris M. Bolto)的著作《自殺與之後》(Suicide and its Aftermath)。他在兒子自殺後,為自殺者遺族設立相關協助團體。以下是他在書中,為自殺倖存者提供的 25 個建議,都非常重要。

我衷心希望我們都能夠超越生存,一起幸福的度過今天。

給自殺倖存者(遺族)的 25 個建議

1. 你可以活下來,就算你覺得沒辦法,你還是能夠做到。
2. 請為「為什麼」發生那件事(逝者自殺)而爭論,直到不再需要知道理由為止;或者即使只得到部分的答案,也已經感到滿意了為止。
3. 你可能會有一段因強烈的情緒而感到痛苦的時期,但要記得,你感受到的一切情緒都是正常的。
4. 憤怒、罪惡感、混亂及健忘都是很自然的反應,你沒有瘋,而是在哀悼
5. 請記住你對逝者、對世界、對神還有對自己感到憤怒這件事,並且可以將這種情緒表現出來。
6. 你會因為做過或沒能做到某件事而感到內疚,但罪惡感可以透過寬恕轉變為後悔。
7. 「想自殺」這種念頭是常有的事,但並不代表你該付諸行動。
8. 讓自己慢慢度過每一個瞬間,以及每一天的生活吧。
9. 想說話時,就請找一個人來聽你說。
10. 不要怕自己會哭,眼淚也是一種治癒的方式。
11. 請給自己一些治癒的時間。
12. 請記住,逝者會做出自殺這個選擇,不是在於你。誰也無法成為影響他人生命的那種絕對且唯一的存在。
13. 在這段過程中,你當然會遇到挫折,情感會如潮水湧現,因為你正在經歷悲傷的殘餘物質。

Image by pch.vector on Freepik

14. 請先不要在此時做重要的決定。
15. 請允許自己接受專家幫助。
16. 去感覺你的家人和朋友經歷過的痛苦。
17. 對自己和不理解你的人要有耐心。
18. 確立自己的界線,並練習說「」的方法。
19. 遠離那些說你應該要感受什麼,以及如何感受到什麼的人。
20. 記住,有一個支持你的群體。如果你覺得很難找到,就請專家開始組織一個。
21. 依賴你(對某些事物,例如宗教)的信任。
22. 因為悲傷而產生的身體反應是常有的事,例如頭痛、沒胃口及失眠。
23. 和別人一起大笑,或者把自己當作開玩笑的題材,也是一種治癒。
24. 你可以慢慢反覆咀嚼憤怒、罪惡感及其他一切情感,直到你能說出自己的問題。並記住,送走這份情感並不代表忘記逝者。
25. 你要知道,自己已經無法回到過去那個模樣了,但是你會生存下來,而且還能超越它。

給自殺者遺族的提醒:別忘了你有這些權利!

摘錄自傑佛瑞・傑克遜(Jeffrey Jackson)的《 SOS:自殺倖存者手冊》(A Handbook for Survivors of Suicide):

• 我有權利擺脫罪惡感。
• 我有權利拒絕相信自己要為自殺者的死亡負責。
• 即使別人很難接受我的感受和情緒,但只要不侵犯他人的權利,我也有權利表達出來。
• 我有權利從專業人員或其他家人那裡,得到我問題的答案。
• 如果有人覺得他們可以讓我不再悲傷,我有權利不輕易相信。
• 我有權利保持希望。
• 我有權利維護自己的平靜與尊嚴。
• 我有權利對自殺逝去者保有正向的情感,無論他在臨死前或臨死時的情況如何。
• 我有權利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與個性特質,不因自殺事件而受到評斷。
• 我有權利尋找能幫助我的諮商者或支持者,讓我能夠了解並接受自己的情感。
• 我有權利開始新的生活,我有權利活下去。

延伸閱讀:
1. 自殺者遺族回歸自我的6次聚會:「真正開始談論死亡時,其實沒那麼可怕」/《你走了以後,我想繼續好好活》
2. 尹湘/在我離世前:給家人、同學、助人者們與疾病的 12 封信
3. 黃靜盈/心理健康司長,為什麼你聽不見我們的呼救?
4. 王婉諭/憂鬱殞落的下一代:我們如何一起學會自助、助人與求助?


世界上還是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只是你現在暫時無法看到。仔細想想之前的你,這樣可怕的夜晚來臨之前,還能那麼開心。你曾經辦到過,你的心理忘記了,但身體會記得。明天,也可以再辦到一次。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24 小時)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Right Plus 編輯部
Right Plus 編輯部

2019 年 6 月出生,熱愛海洋和貓,喜歡親近友善又創新的朋友,但也支持必須不友善才能往前衝的人、願意理解因為太辛苦而無法友善的人。

每天都想為世界增加一點正能量,但也無懼直視深淵。努力用文字紀錄社會百態,持續在正確、正常與右翼的 Right 之外,尋找 Plus 的思考與選擇。

文章: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