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PD】「我們也很有資格養育下一代。」身心障礙逾 7 成當爸媽,跑產檢卻像在打怪

編按:今年,Right Plus 多多益善(臺灣公民對話協會)和國家人權委員會合作開啟「CRPD 多元社會溝通計畫」,本篇深度報導是這個計畫下的策題之一。

CRPD 是《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目的是為了消除社會基於身心障礙的歧視與偏見、提升社會對身心障礙者權利的意識和尊重。

其中,身心障礙者「組織家庭、生養孩子」的權利,也明訂在公約中。包括,國家應保障障礙者身體自主、生育規劃權、提供適切資源,讓障礙者能順利的生育和照養。

然而,目前仍有許多障礙者並未獲得支持、甚至被剝奪生育權。本篇報導爬梳臺灣現況,並透過訪問有生養孩子經驗的障礙媽媽,分享他們的真實經歷。

📙「CRPD 多元社會溝通計畫」共同合作單位:
國家人權委員會 x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x 臺灣公民對話協會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國健署)4 月宣布《優生保健法》修正草案,更名為《生育保健法》。為了保障生育自主權,這次修法刪除「人工流產/結紮手術應得配偶同意」的規定,以及移除「醫師遇到遺傳性、傳染性疾病或精神疾病患者時,若認為有必要,應勸導結紮」等有排除意味的條文。

今年 8 月的 CRPD 第 2 次國際審查會議,國際審查委員會主席長瀨修也頻繁表示對修法進度的關注,督促政府檢視是否仍有障礙者被迫絕育或流產的狀況。國健署代表先是澄清,並指草案預計年底送立法院審查。

實際上,根據衛福部「105 年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及需求調查報告」,15 歲以上的障礙者有配偶或同居者占 48.59%,18 歲以上的障礙者超過 7 成都有生養子女。子女人數以 3-5 人為最多,占 40.69%。

在現今的臺灣,障礙者的生育權利還是備受爭議。但另一方面,障礙者的親職、生育及育兒等需求,以及實際面臨的困境,都已經是正在發生、不容忽視的議題。

跑一趟產檢如打怪,層層難關只能自己想辦法

坐輪椅長大的鍾雅雯,四肢較為衰弱無力,她成年前看過許多醫院,但狀況在當年難以被歸類,是直到她結婚懷了孕,到醫院做完產檢與相關檢查,才得知自己罹患罕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鍾雅雯憶述,她當時陷入抉擇,擔心孩子的健康會受到影響。後來做完羊水穿刺,報告結果顯示 9 成機率一切正常,儘管還有 1 成變數,最後她仍決定繼續生產。目前她的女兒就讀小學一年級,身體健康都無恙。

示意圖/by tanbura on flickr @ CC BY-NC-ND 2.0

回顧生育階段,雖然身旁都有丈夫和母親的協助,鍾雅雯仍然面臨種種挑戰。特別是產檢期間,大醫院的環境對她而言還是充滿障礙,包括檢查臺太高,若非丈夫每次抱她移位,她無法憑一己之力爬上去。

同時,醫護人員因為安全考量,而且對不同障別的狀態、應對方式的認知有限,再加上醫院沒有提供適合安全協助的輔具(如移位機),通常都不會出手幫忙。

當孕婦肚子變大、行動越來越緩慢,產檢頻率卻只會隨著產期接近而增加,從每月 1 次增至每週 1 次。每次產檢,她都要在院內四處奔走,因為過程中往往沒有替障礙女性設置的特別門診或設備。

例如,產檢時首先要量體重,起初都是丈夫將她從輪椅上抱到一般體重計上,直到護理師發現,建議她到高樓層的洗腎室使用另一臺輪椅用體重秤。但量完體重後,又要下樓告知醫護,再移往其他地方做超音波、抽羊水等檢查,這些檢查也經常沒有無障礙輔助。

也曾有聽語障的媽媽向她分享,跟醫護溝通時鴻溝很大。由於媽媽的口語表達較不清晰,醫護無法及時理解需求;若用寫的,對方會因為忙碌而比較缺乏耐心。在無人能陪同的狀態下,媽媽仍得硬著頭皮自行跑產檢。

這幾年來,鍾雅雯沒有後續的生育計畫,她也依然關注障礙婦女的生育議題。在和政府部門溝通、不同年齡的障礙媽媽彼此討論的過程中,讓她感慨:「現在障礙婦女的生育環境,和 20 年前相差無幾。」

鍾雅雯建議醫院可以設置專責窗口,替有困難的障礙媽媽銜接資源,例如有問題能尋求哪一家協會/單位,或哪間醫院的環境更符合障別的需求,都會是媽媽很大的助力。她曾向政府部門提出建議,最後都不了了之,媽媽們只能自立自強找支持,或向同儕取經。

醫院婦產科的產檢臺沒有無障礙輔助,對身心障礙媽媽來說,如果沒有人在一旁協助,要靠自己上去檢查非常吃力。圖/取自彰化基督教醫院網站

這些並非個案。罹患小兒麻痺的陳青琪,現育有一對就讀國中的兒女,這些困境也是她的共同經驗,特別是她的丈夫因工殤全盲,當夫妻都是障礙者,不只身邊的人反彈大,甚至她還曾被醫生一臉煩惱地詢問:「真的要生嗎?」

「妳當下能深刻感受到醫生的困難。」陳青琪無奈表示,好像連醫生也不曉得她要「怎麼生」。所幸在身障朋友的介紹下,她找到其他有經驗、願意細心對待她的醫師,給予障礙媽媽懷孕期間重要的指引和安全感。

例如,她平時要穿戴支撐背架、否則無法坐直,但她很擔心肚子變大後會否壓到孩子。新的醫生語氣平穩的回答,其實孩子沒有她想像得那麼脆弱、他會自己找位置,這才讓她發現,很多時候內心的不安和恐懼,只是出自沒被好好釐清的想像。

只不過,因為醫院和住家有一段距離,每次陳青琪仍得舟車勞頓往返新莊和基隆,產檢過程仍有諸多挑戰。

實踐身障母職,方法不一般仍有相同的愛

「妳沒辦法照顧自己、生活都需要他人協助,那妳要怎麼顧小孩?」這是障礙媽媽們最常聽到的質疑。

脊隨損傷的蔡文欣,家裡育有一個 6 歲兒。蔡文欣的頸部以下無法出力,日常都是以輪椅代步,洗澡如廁等生理清潔都由居服員協助,另外她有申請個人助理服務,請個助幫忙照護孩子(但其他人申請個助育兒被拒絕的狀況也存在)。

蔡文欣說,即便認識其他障礙媽媽,但彼此的障別、程度、居家環境不同,最後還是自己慢慢摸索適合的技巧。

例如,替孩子換尿布時,其他障礙媽媽如果雙手有力氣,還能把嬰兒放在身上來換。但她的手指無法動,必須要手口並用,將尿布的一端黏在手上,再用嘴巴咬開,最後順勢貼上尿布。

陳青琪則說,家人本來極力反彈,但見她生完第一胎、經歷過明確的照顧歷程後,發現「好像也沒什麼」,才不再反對她生養第二胎。

「每個人應該都有權利追求幸福,只是要思考如何創造跟經營。」陳青琪說:「生育這件事,只要醫生認為我生理狀況可以,我就沒有顧忌。同時障礙女性前輩的經驗,也帶給我很大的鼓勵,讓我認為確實可行。」

陳青琪和丈夫、目前就讀國中的兒子女兒,一起出遊合照。圖/取自個人臉書

心智障礙者的婚育渴望、人身安全,誰能保障?

除了行動不便的障礙者,心智障礙者的生育權議題同樣具高度爭議性,反對的聲音可能包括擔憂遺傳給下一代,或認為心智障礙者沒有育兒的能力等。

臺灣障礙女性平權連線(障女連)理事長周倩如,便曾得知一名心智障礙女性,因為對許多事都不太理解、平時人際關係簡單,家屬和社工因此擔心她被性侵,或跟他人發生性行為而懷孕,所以帶她去做結紮手術。過程有無經過充分討論、以本人的意願做決策,都難以求證。

周倩如提到,臺灣直至十多年前都還有許多心智障礙者會遇到類似問題,第一是害怕孩子受性侵害懷孕,第二是碰到月經報到。若父母的支持不夠,又不曉得如何協助女兒學習應對,往往會選擇替小孩摘除子宮。

「這非常違反人權。當事人可能都還沒發展到有親密伴侶的狀態,就會因為父母的照顧議題,面臨子宮被摘的處境。」周倩如說,雖然現在的醫療院所不像從前那麼輕易同意進行相關手術,但社會氛圍還是極不友善。

事實上,根據衛福部保護服務司統計,從 2019 年至 2022 年上半年,女性智能障礙性侵被害者人數,從 147 人至 295 人不等,是所有障別如視障、聽語障、肢障、多重障礙、精神障礙等類型中最高的,和次高的精神障礙者差距達 50%-80%。

長年研究障礙議題、陽明交通大學社會福利所教授周月清認為,「生育權是天賦人權和普世價值」,其他擔心都屬於假設性問題,必須置於人權底下討論。在國外,例如美國,協助智障者完成親職的支持服務其實已經發展多年,包括教導他們煮飯、餵食嬰孩等,類似的協助目前在臺灣都還沒長出來。

在侵害風險方面,周月清強調,社會應懲罰施暴者,而非要求受暴者摘除子宮。既然政府有相關統計數據,更有責任針對心智障礙者的性侵防治提出應對辦法。

示意圖/by 反光鏡的視野 on flickr @ CC BY-NC-ND 2.0

4大倡議:強化醫護教育訓練,落實資訊、設備、環境無障礙

2019 年,監察院曾提出調查報告指出,臺灣提供障礙者婚姻及生育輔導的各項服務付之闕如。各醫療院所的無障礙設施、孕婦衛教手冊或課程教材,也未能符合不同障別的需求。許多民間團體都在 CRPD、CEDAW 等國際公約場合,呼籲政府重視障礙婦女的生育權。

周倩如說,政府近年其實陸續有做一些調整,例如錄製讓醫事人員認識障礙者的教育訓練影片,或是民間像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也製作了障礙者的懷孕手冊育兒手冊等,但這些進展都還遠遠不足回應障礙媽媽的困境。

對此,周倩如指出臺灣障礙女性平權連線的 4 大倡議,第一是醫療院所的教育訓練,應讓醫護了解障礙媽媽就醫的困難,增加醫護的敏感度。例如,曾有視障媽媽每次產檢、做基礎數據測量時,因為是低視能,很難找到血壓機的位置,甚至因為機器沒有語音功能,量完後也看不清楚數字是多少,過程充滿困難。

第二,相關衛教和資訊,要以多元的無障礙格式發布。目前的媽媽手冊、醫療院所提供的單張衛教資訊等普遍都只有紙本,視障者無法閱讀;或內容太複雜,心智障礙者需要更加易讀好懂的資訊。(參考:身心障礙易讀專區

第三是改善硬體設備。對肢體障礙女性而言,產檢時的移位是一大挑戰,很需要能降至合適高度的檢查臺,以及協助移位的設備。這點障女連等團體已倡議許久,盼醫事司至少給出有願景的規畫和目標,例如幾年內,北中南東各 1 間大型醫院能有相關設備等。

最後是檢視醫院外的無障礙環境。周倩如說,有坐輪椅的媽媽要帶孩子打預防針,抵達衛生所卻發現地點在 2 樓且無電梯,只能請護理師把孩子抱上樓處理,代表連公家機關都未落實無障礙,呼籲政府正視問題。

身為長年倡議生育權的障礙媽媽,鍾雅雯也強調:「我們也很有資格養育下一代。我們比一般人更細心,更明白要如何照顧身體,還有敏銳度跟洞察力,不該預設框架認定我們不適合。其實能養好小孩的障礙媽媽也非常多,結婚生子是我們應得的權利。

延伸閱讀:
1. 十多年沒量過體重,疫情中的身障者:「無障礙就醫環境是你們的獎勵,卻是我們的空氣和水」
2. 薪資偏低、受暴比例高、想生兒育女不被支持:身心障礙女性面對的雙重歧視/《障礙研究與社會政策》
3. 自出生起便在超前部署:障礙女性的生活經驗,教我們提高防疫警覺
4. 左邊女孩/月經 X 身障者,我的血淚生理期經驗


首圖/授權自陳青琪 Facebook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曾玉婷
曾玉婷

Right Plus 記者,文字工作者。喜歡書寫和音樂。志向是真誠對待生活中的每個枝微末節。最近經常會想起:「這是人們會說起的一年,這是人們說起就沉默的一年。」

文章: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