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倡議者的建言:不同的「敘事方式」會塑造不同的歷史,左右行動目標、做法、意義與後果

撰文/克里斯汀·格林(Kristen Grimm)
翻譯/Ting Shih

一直以來,人們都說歷史由勝利者書寫。這樣的狀況在 2009 及 2010 年時清楚顯現,當時有權有勢的美國官員、華爾街銀行家、名嘴和政治人物紛紛煽風點火,指責那些在房地產市場不自量力、讓自己陷入困境的窮人應該對經濟大衰退負責,而沒有提到掠奪性借貸、日趨嚴重的不平等,或是整體金融市場缺乏消費者保護機制等狀況。

Photo by Chris Li on Unsplash

這種咎責個人,而非點出缺乏金融規範,以及結構及系統不公的敘事方式,為政府的銀行紓困政策及金融業中更多不受控制的權力鋪路。因為對經濟蕭條的肇因診斷錯誤,而投資不正確的解決方案,將美國推向一個更明顯的經濟不平等深淵。

如今,關於新冠肺炎(COVID-19)的敘事也可能帶來同樣的後果。人們試圖在混亂的情勢裡尋找意義時,常將某些人標記為英雄、贏家或反派,並進一步以這些標籤描述充滿挑戰且不斷變化的時刻。這種敘事模式的產生,將合理化或忽視特定決策。

例如,假設人們認為應將疫情怪到中國頭上,而非理解到全世界並未準備好面對這場疫情,且未能即早判斷初期信號而喪失保護人民安全的先機,前後不同的敘事方式將激發完全不同的國際反應。成功塑造並使敘事方式延續的人,將在可見的未來重新打造我們的世界,以及我們對世界的想像。

當慈善團體和非政府組織盡力回應迫切需求,並試圖理解大局勢時,應該理解到有 3 種敘事模式可以應用:過去發生了什麼、現在應該怎麼辦、未來應該怎麼做。我們有機會定義過去、現在和未來,並連結 3 者,以將世界朝更好的方向推進。

過去發生了什麼?

這個敘事模式用於分析事件真相。它很重要,因為它決定了我們將怪罪誰、懲罰誰、誰受傷害,以及誰應該負責。這種分析用來回答「當時其實應該⋯⋯」等相關問題,對定義我們要解決什麼問題十分關鍵。例如,我們當時應該依照科學原理擬具回應和政策,或是應該以經濟議題為優先?

在分析過後,將可以得到精確的數據、標記應對作為的時間軸,以及誰在什麼時候做了什麼決定,事實證據將在分析過程中不斷積累。但更重要的是,有人會講述故事,這個故事通常和我們認知中發生的狀況大致相符,我們的故事版本也會被媒體、研究報告、名嘴分析及政策論述記錄下來。無論故事真假,都會在大眾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任何危機發生時,例如我們現在身處的階段,會有很多相互指責的聲音。當權者的反應很容易預測:首先是否認有問題,再來是否認他們能如何解決問題,然後轉移責難目標,最後是承認「錯誤已經發生」,但不表示悔意或承擔任何責任。以上過程不斷重演。

Photo by KOBU Agency on Unsplash

在美國,我們可以看見許多州在陳報新冠肺炎感染和死亡案例時,並沒有一併統計和種族、族群相關的必要健康數據。其中一個後果就是,我們必須花費更多時間,才能看出非裔與原住民社群如何受到疫情衝擊,並且開始因應。

各州被問到這些缺失的數據時,表示他們不覺得這是當務之急,言下之意是,他們不認為缺報這些數據有任何問題。其他藉口包括數據供應商沒有分享相關資訊,而非承認自己未曾要求廠商提供,暗指這並不是州政府的問題。

之後,各州終於在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ACP)等組織施壓下,開始要求蒐集相關數據。但他們並沒有為先前的失誤負責,反而為做了原本就該做的事自我肯定。

歷史已足夠讓我們了解到,「過去發生什麼」可以是非移民人士充分展現排他主義的排外敘事。這個敘事暗示真正的壞人是那些邪惡的外國人,言談間以戰爭作為譬喻來定位已發生的事。這樣的敘事在全球疫情結束後,仍將長時間分裂人群並造成恐慌。

Photo by KOBU Agency on Unsplash

在美國種族抗爭中,一些勇於發聲的種族正義團體正在破除所謂的「非裔及其他族群只是受到少數警察暴力執法,而非遭到制度壓迫」這樣的敘事。美國呼籲停止資助警界(defund police)的聲量越來越大,另一種追求「制度正義」的敘事模式逐漸浮出檯面,並為新的解決方法創造舞臺。

例如,警察改革團結聯盟(Communities United for Police Reform)表示,政府資金長期以來挹注在警察活動,而非健康、居住或是其他社會所需面向,呼籲從紐約市警察預算撥出 10 億美元,重新分配以支持受到警察暴力及新冠肺炎衝擊最為嚴重社區。

如果要敘述疫情如何開始,以及它立即產生的後果為何,應該著重的是我們過去為什麼無法未雨綢繆,為什麼不重視科學、醫療及團隊合作。接著,各領域的領導者應該關注第一線工作者,並以這個角度來敘述「發生了什麼事」。

如此,故事將變成,那些克服制度性挑戰、為公眾利益而行動的工作者才是英雄,他們受到民選官員協助,而這些官員是基於人類的福祉來做決策,而非受到文化戰爭所驅使。以上這種敘事方式將強制社會摒棄不公平的制度,並創造出更好的替代方案。

美國克利夫蘭市的行動可以作為參考藍圖:該市在 6 月初將種族歧視宣告為公共衛生危機,並表示從奴隸制度和畫紅線政策(redlining)衍生出來的種族歧視,造成受害者健康狀況不佳,其中又以非裔社群最為嚴重,這次的疫情使得不平等變得顯而易見,該市因此計畫根除歧視。

現在應該怎麼辦?

人們在面臨危機時,會想要行動,而「現在敘事」正是指引人們可以做哪些有意義的事,給我們前進的機會。我們正面臨秩序重整的時機,有機會重新書寫規則,我們應善用機會廢止不好的規則。

當前占上風的「現在應該怎麼辦」敘事,正在「重啟社會活動」和「避免外出」間擺盪,但這 2 種敘事方式都有問題。

重啟社會活動要求所有人都扮演一定的角色,以達成共同的目標。也就是說,不再只有第一線工作人員展現勇氣,其他人也能勇敢面對病毒、繼續生活。人們在面對威脅時,通常都想要有所作為,這是件好事,但以現在的情況而言並不適合。

如果人們認定目標是「外出」,並認定自己必須盡快回到疫情爆發之前的生活,我們很快就會喪失隔離時期所獲得的公衛成果;但若要求人們待在家裡就好,他們又可能會覺得漫無目的,不確定自己在解決問題上能扮演什麼角色。

因此,更恰當的「現在敘事」應該是「終結病毒」。在這個敘事中,每個人都有其角色,有些人照顧他人,有些人盡力避免傳播病毒,待在家裡可以成為展現勇氣犧牲小我精神的行動。

舉例而言,非政府組織 IllumiNative 的「戰士行動」(Warrior Up)強調保護在地社區和年長者,將保持社交距離描寫為每個人都能進行、重要且有意義的守護行動;選用「戰士行動」這個名字也意味著保持社交距離的人是值得欽佩的。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避免將重啟經濟作為「現在敘事」的重點。我們想要重啟那些不平等和強化種族歧視的經濟活動嗎?當然不是,我們應該創造更好的模式。例如非政府組織 PolicyLink 便提供了一個符合常理與社會實際運作的願景方案,並提供領導人一系列實踐方案時可遵循的原則。

非政府組織 PolicyLink 提供的部分因應新冠肺炎的原則。圖/截取自 PolicyLink

未來應該怎麼做?

「未來敘事」是過去、現在、未來之中最長久、也最困難的。我們必須描述未來想要在哪裡,我們不想只是在全球疫情中存活,而是要成長茁壯。無論是個人、在地社區還是整個社會,想要在新的、公正的世界裡好好生活,都應該轉變現在的做法。

我們應該讓改變發生,允許新事物產出。首先,由拒絕不必要的限制開始。許多我們從前認為不可能的事正在發生:現在幾乎所有的服務都可以虛擬方式取得、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各個機構正在消除繁文縟節、研究人員以前所未見的規模合作研發疫苗。

還有什麼是有可能的嗎?例如,我們可以預期工作對家庭生活更友善嗎?可以有創意的運用房地產,終結無家問題嗎?可以重新建構供應鏈,讓糧食系統更具韌性嗎?

Photo by Dan Gold on Unsplash

重要的是,我們在規畫未來時,不應該排除任何方案。大家也許會急著想要得到答案,然而建構「未來應該怎麼做」敘事很重要的部分,在於讓社會大眾提出各種問題,並給予他們探索的空間。我們可以這麼做──

  • 拿掉框限。設想,當我們可以負擔得起任何想要的東西時,我們會做些什麼?
  • 挑戰常規。如果股東利益不再是公司唯一的目的,我們會怎麼做?
  • 探索其他選項。如果世界各國不合作會發生什麼事?如果大家通力合作,世界看起來會如何?
  • 辨識障礙。有什麼因素在妨礙我們達到目標?

創造新的敘事方式,跳脫「戰鬥或逃跑」的思維反應

當我們照著上面所說的來做,常可以發掘替代方案並決定目標,例如經濟學家西蒙·梅爾(Simon Mair)所提出的 4 種「後新冠情境」。領導人應該透過虛擬集會、媒體訪談及在社群媒體發文等方式公開探索這些問題。如果我們都能撥出時間誠實對話並發想替代方案,應可跳脫「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的二元應急反應。

所有人都同意,世界不會再與疫情爆發前一樣,但世界如何改變,將取決於我們賦予這次疫情什麼意義、如何描述我們的對策,以及我們最終如何掙脫這個困境──我們將創造意義。

你也可以思考,既然「過去、現在、未來」 3 種敘事方式可以引領我們向前,或使我們退步,那麼,你的組織可以幫忙塑造哪一個?


作者

克里斯汀·格林(Kristen Grimm)

策略傳播公司 Spitfire Strategies 的負責人、非政府組織阿斯彭研究所(Aspen Institute) Henry Crown 計畫授獎學人,以及新罕布什爾大學 Carsey 公共政策學院的資深研究員。


延伸新冠肺炎 COVID-19:
1. 全球精選/全球新冠肺炎創新地圖、後疫情時代的生存與支持指南、電競直播募款全球正夯、從商業領域學習社群攻略
2. 【持續更新】抗疫支持包:紓困方案、補助資源、心理支持、生活指南、資訊辨識總整理
3. 余孟勳隨筆/從呂若瑟神父募款事件,看臺灣疫情中的公益動態


原文:A Better World Ahead Means Shaping Emerging Narratives Now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Right Plus 編輯部
Right Plus 編輯部

2019 年 6 月出生,熱愛海洋和貓,喜歡親近友善又創新的朋友,但也支持必須不友善才能往前衝的人、願意理解因為太辛苦而無法友善的人。

每天都想為世界增加一點正能量,但也無懼直視深淵。努力用文字紀錄社會百態,持續在正確、正常與右翼的 Right 之外,尋找 Plus 的思考與選擇。

文章: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