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精選/最能帶粉絲的社群影片分析、最吸引關注的信件內容、留住小額捐款人、NGO 說書人怎麼當、防疫時期人權觀察

編按:Right Plus 每月從全球極具規模或長久深耕公益、發展、社會創新的國際媒體如 Alliance magazine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SSIR)Devex InternationalCharity Digital NewsNonprofit Tech for Good 等,精選幾篇推薦閱讀,主題包括行銷募款、公益創新、社群經營、發展工作、重要報告、重大國際時事、科技與數位時代等。

我們精選出對絕大部分公民團體都有用、有趣的新知或討論,以「推薦」為目的,僅摘錄或點出其中的可看性而不做全文翻譯。不僅可以讓關心公益的讀者了解國際趨勢、自行選擇偏好閱讀,還可以拿來看公益練英文!(覺得痛苦的讀者,可以下載網頁直接翻譯小幫手喔!)

1. 最能帶粉絲的社群影片分析:簡短、有趣、不必花大錢

精選原文:Nonprofit Video Index

這是一篇研究 NGOs 在社群媒體發布的影片分享數據的報告。團隊研究 778 個從迷你型(粉絲數小於 2000)到大型 NGOs (粉絲數大於 100 萬)在 2019 年於社群媒體(包含 FB、IG 和 Twitter)發布的影片數目、內容、分享數、評論數,統整出 8 個關鍵發現,結論顯示影片的確是吸引更多關注的好方式,而且製作吸睛的影片,不一定要花大錢喔

關鍵發現搶先看:

(1) FB 依然穩坐 NGOs 社群影片分享冠軍寶座。

(2) IG 是成長最快的社群平臺。IG 是相對比較新興的社群平臺,使用的族群也比較年輕,這些優勢讓 NGOs 可以增強在年輕人間的曝光率,快速累積紛絲關注數。

(3) IG 的每部影片互動數高於 FB 跟 Twitter,這跟 IG 本身就是以影片和照片為號招的平臺有很大的關係。若 NGOs 有心經營不同的社群平臺,建議要依照平臺不同的特性設計影片的內容跟長度,因為在 FB 上受歡迎的影片,在 IG 跟 Twitter 可能沒人要看。

(4) 有大約 1/3 的 NGOs 沒有 IG 或 Twitter 的帳號,這不一定是壞事。如果組織沒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比起三心二意地遊走在各個社群平臺中,專心一意地經營一個平臺才是上策

(5) 動物、小孩和可愛系的影片最受歡迎,其次是能觸動人心(比如歡慶重要節日、令人感動落淚的瞬間)的影片。報告找出 5 種最受歡迎的影片類型,如果你正好有符合這幾個類型的題材,不要懷疑,現在就上傳影片吧!

(6) 爆紅的影片不用花大錢,一支手機就可以搞定。報告分析發現,網路上爆紅的影片都不是什麼大製作,而是用手機或者簡單錄影裝置捕捉到的某個瞬間(見第 5 點),內容才是關鍵啊。

(7) 短才是王道!除了社群平臺本身有限制上傳影片的長度,統計資料也顯示 1 分鐘(含以下)的影片最受歡迎,傳播程度也最廣,Twitter 上最受歡迎的影片甚至不超過 30 秒呢!

(8) 受歡迎的影片越多,NGOs 的粉絲數也明顯比其他 NGOs 還要多。可見影片的確是吸引關注的好方式,誠心建議 NGOs 可以花一點時間研究影片的內容、長度還有發布頻率,這樣才能為自己吸引到最多關注喔。

延伸閱讀:The Science of Nonprofit Video Engagement: How To Use Emotion to Increase Social Sharing(本文作者是上述報告團隊的一員,以心理科學的角度提供建議,告訴 NGOs 如何製作吸引人的影片。)(英文警戒!專有名詞出沒!)

統計顯示,NGOs 仍以 FB 為主要的社群溝通平臺,在影片分享和互動數上都遙遙領先其他平臺。圖/截自 NGOs 社群影片分析報告

2. 5 種最能吸引關注與信任感的 Email 內容

精選原文:5 Nonprofit Emails That DON’T Ask For a Donation

別被標題誤導了,本文的內容其實是在介紹 5 種最有效獲得支持者關注和建立對 NGO 信任感的 email 內容,同時也在提醒 NGOs,不要每一封寄出去的 email 都在募款,這樣只會增加支持者的反感,而不是收穫更多支持。除了 5 種 email 內容,最後還有個 bonus 介紹,告訴大家要怎麼引起「已讀不回」支持者的注意喔!

(1) 強而有力的客製化歡迎信:歡迎信切記要簡短有力(可看文內範例),另外,要記得為不同的族群(志工、捐款支持者、電子報訂閱者)設定不同的歡迎信,不然只是訂個電子報卻收到「感謝您加入每月定期定額支持!」心情應該會很微妙。

(2) 向支持者報告計畫的影響力:不一定要定期發送,但每隔一段時間,記得向支持者展示計畫的進度和成果,特別是要強調支持者的行動(捐款或志工)對計畫的幫助,讓他們感覺自己參與其中。

(3) 電子報:訂閱電子報的人有很多種,志工、捐款支持者、剛好路過看到的人、對議題有興趣但正在考慮行動的人等,所以電子報的內容也要考慮到各種不同族群的需求。在寫電子報時,可以依段落分隔出不同議題,並且記得緊扣組織的長處、關心的議題和能力

(4) 歲末年終問候信:這是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的好時機,但不要像電子報那樣落落長,不然就會淹沒在各種歲末祝福信件中。可以透過一個簡單溫馨的小故事(見文內範例),讓支持者知道過去一年的成果,同時也表達感謝,最後記得要邀請大家繼續支持喔!

(5) 問卷調查信:千萬記得要想好「你想知道什麼」,這樣才能設計出有效的問卷,也才能在信件中向支持者清楚表達問卷的執行原因、方式、時間跟對組織的幫助

3. 除了 Survey Monkey 和 Google 表格,這些問卷調查工具也很棒!

精選原文:The best digital survey tools for charities

這篇介紹 4 種好用的線上調查工具,除了你知我知的 Survey Monkey,還有其他 3 種知名度比較低但同樣好用的工具!內文簡單介紹各工具的功能特點和使用方案,還有使用過該調查工具的組織所做的回饋。文章不長,簡單實用,下次需要做問卷調查的時候,不妨考慮猴子之外的調查工具。

(1) Survey Monkey:最廣泛使用的線上調查工具,免費提供最多 10 個圖文並茂的問卷調查介面,另外有各種付費方案,增加問卷功能,比如更深入複雜的問題設計、增加捐款連結、多語言支援、問卷回答歷程等。

(2) Smart Survey:提供免費與付費方案,免費方案可以設計最多 15 個問題及最多 100 則回覆,付費方案則有不同的內容,另有提供 NPOs 折扣。Smart Survey 最大的特點就是對資料內容的保護,可以在搜集資料的同時,確保問卷參與者的資料不會外洩。

(3) Survey Gizmo免費帳號可同時進行 3 份問卷調查,問題數目不限,但每份問卷最多只能收到 100 則回覆。另有各種付費方案,最便宜的方案基本上包含大部分功能,有興趣嘗試的 NGOs,可以參考各方案內容進行選擇。

(4) Cognito Forms免費方案提供無限制的問卷表格、每個月最多 500 名回覆額度,還有 100 MB 的儲存空間。想要增強功能,還有各種付費方案可以選擇,最基礎的付費方案相較其他工具來說比較便宜,最大的特色就是有提供問卷跟表格範本,可以直接套用。

4. 如何吸引小額捐款者,細水長流支持組織?

精選原文:How Micro-Donations Can Make a Big Impact for Your Nonprofit

疫情衝擊經濟,連帶影響到大型贊助者的出資意願和金額。本文提醒 NGOs,大筆贊助金額雖然好,但也同樣會受到經濟衝擊而起伏,反而是小額(甚至超小額)的捐款,因為金額甚小,對捐款者的負擔也較小,更不容易受到經濟衝擊,能夠細水長流地支持組織到天長地久。文章最後還提供 4 點吸引小額捐款者的建議:

(1) 讓捐款者知道他們捐出去的錢用在哪,尤其是為特定計畫募款時,更要清楚說明捐款用途。

(2) 表達感謝!一定要記得表達感謝!除了可以讓支持者感到窩心,也能增加他們再度支持的意願。

(3) 設定比較小額的募款目標。心理學告訴我們,當目標太遠大(比如募款 1000 萬),人們會覺得自己幫不上忙而直接路過;但是當目標比較親民接地氣(比如募款 10 萬),人們就會覺得自己幫得上忙助人很有感,紛紛慷慨解囊。

(4) 具體化每個捐款金額的功用。比如捐款 300 元可以買一盒 50 入的醫療用口罩供醫護人員使用,捐款 500 元可以買一件防護衣等,讓捐款者可以對每個金額的功能有清楚的概念,也比單純列出金額更能鼓勵捐款者解囊支持。

5. 推展跨領域社區計畫時切記:在地化、由下而上、從內而外、尊重與自省

精選原文:Facilitate development from below and from within: Seven practice-based recommendations for philanthropists

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迫使各國執行程度不一的封鎖政策,連帶導致各國經濟衰退,影響許多人(特別是中下階層)的生計。更有預估,今年的貧窮人口會因疫情封鎖而大幅增長,這是繼 1998 年以來,全球貧窮人數再次上升。可以預期會有許多組織/基金會陸續投入相關協助。

本文是作者以實際經驗,提出共 7 點建議或課題,耳提面命地告訴組織:切忌帶著優越感、以上對下、施捨的情緒進入社區,開展計畫。一如標題所說的,「由下而上」、「從內而外」的開展計畫,除了確保計畫成功的機會,也更能有永續性。

以下簡單介紹各點建議:

(1) 以在地需求為優先,並由在地主導,團隊同時應努力理解在地的文化脈絡,可以從認識在地語言開始。

(2) 現行主流以西方(歐美)文化歷史為主體所建構出來的理論與模型,並不是四海通用,所以一定要關注、尊重和接納不同的觀點

(3) 在地化。減低外來專家、方法論和工具的比例,尋找在地原有的方式,並和在地社群建立夥伴關係

(4) 在計畫的初始階段,就納入共創的滾動式修正機制,邀請所有相關人員與團體共同參與,對計畫的各個階段和領域提出看法和改善建議。

(5) 注意計畫內容與執行及夥伴間的權力關係。同時,避免以過於政治或官僚的眼光看待服務社區改變的過程。

(6) 在所有會面與討論中,在計畫執行的各個層面(從管理層到第一線人員),都要注意各種有意或無意的族群區別言論,比如本地與外地、對特定族群的刻板印象或不友善的用詞等。文中有關於這點的詳細介紹,建議大家務必閱讀!

(7) 組織/基金會做為外部支援單位,要時時自問:「我們現在做的事情是對的嗎?」是否真的有助於當地的發展?或者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

6. 民主國家也會為了防疫而侵害人權!全球「民主及人權影響觀察平臺」上線

精選原文:Global Monitor of COVID-19´s impact on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由歐盟執委會出資、國際民主及選舉協助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Democracy and Electoral Assistance, International IDEA)籌備執行的線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民主及人權影響觀察平臺」在日前正式啟用。這個線上平臺未來每 2 個月更新一次,根據歐盟 27 個會員國提供的資料、International IDEA 所有的 162 個國家的資料,以及各地相關組織回報的資料,分析各國執行的防疫政策對該國民主與人權的影響,詳細的方法可以參考網頁的說明

點選地圖上任一國家地點,就可以看到該國的相關資料與分數,各國的資料進一步細分成許多部分,包含民意代表組織、基本公民權、公民自由度、社會正義與團體參與及政府監督等,內容很詳細,資料內容雖多,但分類清楚很好理解。

或許有人覺得民主的歐美國家不會為了疫情出現侵害民權的情況,但平臺的資料卻顯示並非如此。一如 International IDEA 祕書長 Kevin Casas-Zamora 接受訪問時說的:

即便在民主國家,人民以選票委任的政府與領導人,也出現為了防疫而傷害民主制度和人權的政策。

非常時期非常做法,為了不讓這些非常做法在疫情結束後持續存在,有賴公民社會的持續關注與監督

紅色標誌表示該國的防疫政策傷害該國的民主與人權情況,白色標誌則表示該國情況需要持續觀察。圖/截自 @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民主及人權影響觀察平臺

7. NGO 說書人:把握時機,掌握敘事主動權,讓倡議事半功倍

精選原文:A Better World Ahead Means Shaping Emerging Narratives Now

這篇以目前美國主流媒體對疫情的敘述為例,討論「敘事角度」的重要性,重點在告訴 NGOs,NGOs 手上也有描述故事的主動權,而且影響力或許不小於主流媒體急於歸咎原因、英雄主義、陰謀論等的敘事內容。

NGOs 手上現有的敘事材料,包括 NGOs 的長短期支援計畫、服務的對象或組織因疫情受到的衝擊、造成衝擊的遠因(制度不公)和近因(防疫封鎖政策)、大眾可提供的即時幫助,以及未來可以持續關心及協助改變的地方等。這些材料可以讓這次疫情跳出媒體跟官方統一甚至單一的疫情敘述角度,讓大眾更多元、更廣泛的去看疫情對社會各個角落造成的衝擊,甚至注意到平常沒有發覺的社會問題

特別是對於倡議團體來說,把握住各種突發事件,並從中找到與自己有關的著力點,借力使力進行倡議,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移工族群的福利倡議、親密關係暴力問題(女性家暴)、街友協助、偏鄉資源不足(醫療物資不足、因為缺乏網路而無法進行網路教學等)等。

全文分別介紹「發生的原因」、「當下的對應」,跟「後續的發展」3 個敘事面向,一一闡述 NGOs 可以採用什麼樣不同的角度或用詞,告訴大眾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和問題在疫情中需要大家關注。文章很長,乍看之下有點難,但其實用語很簡單,作者也輔以各種例子幫助理解。

Photo by Allie on Unsplash

8. 假消息滿天飛,NGOs 也能攜手防堵謠言傷害

精選原文:Targeting false information on COVID-19: What the funding data shows

隨著科技發展,各種假訊息透過網路瘋狂傳播,不只阻擋困難,也降低民眾對於訊息的信任度,反而更不利正確訊息的傳播。就在去(2019)年,伊波拉疫情持續肆虐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各種關於伊波拉的假消息、謠言和陰謀論滿天飛,加上當地政治環境複雜,政府貪腐效率不彰,越演越烈的風暴導致當地的醫療工作團聯合國駐軍團受到民眾暴力攻擊,甚至傳出傷亡。

可見,假消息在社會危急時期,因為其半真半假、好懂又煽動的言語,很容易激起民眾的情緒,這些恐慌和憤怒的情緒若沒有即時紓解,可能導致大眾為了宣洩火氣,自行尋找「罪魁禍首」(如上述的醫療工作團,或社會中的外來者、少數族群、弱勢族群等大眾不了解的對象)。

有鑒於過往種種假訊息造成的傷害,這波 COVID-19 疫情期間,也有許多 NGOs、INGOs 投入疫情的假訊息攻防戰,本文介紹目前全球已經投入打擊假消息的資金、組織跟大方向,並附上 Devex 自己整理的互動地圖,有興趣的人可以點選互動地圖資料,深入了解各地正在進行的假消息攻防戰內容。

文章的後半則分別就社群媒體、傳統媒體與低度發展地區 3 個領域的假消息攻防戰提供具體的案例介紹,包含假消息形成或傳播的原因,和各種反制假消息散播的方式,比如使用有聲書提供正確的訊息給偏遠地區民眾等。

很多假消息其實需要特定領域的知識輔助澄清(比如社會福利、弱勢族群協助、移工福利、婦女權益等),所以 NGOs 也需要密切注意網路上的假消息和謠言,並力求在第一時間澄清以免對組織及服務對象造成傷害。光看臺灣事實查核中心 COVID-19 專區各種五花八門的假訊息,就知道假消息攻防戰絕對需要鬥智鬥勇的長期抗戰。

9. 找不到醫療防疫物資?「醫療物資供應鏈互動平臺」幫你找!

精選原文:Supply Chain Maps for Pandemic-Fighting Products

疫情期間,醫療物資是超稀有的資源,卻又常集中在少數國家(根據資料,有很多物資囤積在中國,這與全球封鎖令導致物資流動受阻有關),還有各種假物資、不合格的物資,除了造成第一線醫護人員危險,也不利於各國防疫。

有鑑於此,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ADB)搜集相關醫療物資供應資訊,結合各方力量整理出這個醫療物資供應鏈互動平臺

這個平臺將主要的醫療物資(如口罩、防護衣、護目鏡、呼吸器等)所有公開的製造供應資料統整到平臺上,內容除了最後的成品供應商,還包括原料供應商、配件製造商、運送公司等資料,讓醫療物資製造供應鏈透明化。有需要的國家或組織也可以透過平臺資料尋找供貨廠商,節省中間人的聯繫時間與價差。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吳培瑜
吳培瑜

喜歡文字卻從沒想過有一天會開始寫字,果然人生就是要盡情嘗試,成功最好,失敗了也別氣餒。

文章: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