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照顧 QA:家人需要住進機構嗎?要怎麼選擇適合的「康復之家」?

編按: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在 2015 年成立了「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秉持「以家人陪伴家人,由照顧者接聽照顧者」理念,由一群資深照顧者接聽電話,提供家屬討論與抒發空間,是民間少數專為精神疾病親友設立的支持專線。

本篇由接線志工團隊整理出的問答集〈照顧者 Q&A〉系列文章之一,協助精神疾病者家屬認識「康復之家」—— 一個提供精神疾病家人出院後的精神復健選擇—— 並以 4 大問答陪伴家屬了解:選擇康家時,可以怎麼做、有什麼需要考量的面向等。

延續此主題的另一篇〈精障家人住進機構之後:怎麼陪伴家人適應康復之家、一起規畫未來?〉則著重於分享精神疾病者入住康家前,家人之間如何溝通,在家庭關係及家屬心態上,又可以怎麼做準備。

文/劉秀玟;資訊提供/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接線志工團隊

「我的孩子前陣子懷疑受到鄰居監控、認為鄰居在水裡下毒,和對方大打出手而送醫住院,現在快出院了,但還是不太穩定,生活上需要有人看照。平日我和太太都需要上班,沒有其他家人可以幫忙照顧孩子,小孩對我們很失望,也不想回家住。有沒有一個可以讓他住宿、有人照顧的地方?」

在照顧精神疾病家人的路上,很多家屬都會考慮「康復之家」(康家)這個資源(註 1)。但是該如何決定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如何尋找和選擇康復之家?入住前要做什麼準備?

我們和接線志工在諸多來電中聽見了家屬的焦慮,因此從彼此的經驗和知識中,整理了 4 大 Q&A 內容,期待提供讀者一些參考方向。

1

什麼時候可以考慮住康復之家?

如果精神疾病的家人不方便在家中生活,那麼入住康復之家可能是一個選擇,例如以下這幾種情況:

  • 家人剛出院,情況還不太穩定,沒有親朋好友協助貼身照顧。
  • 家裡的環境會影響到家人的病情。例如,家中空間狹小容易彼此干擾、家中隔音不佳,導致環境過於吵雜等。
  • 家人間的關係存在張力,過於密集的相處會導致摩擦。
  • 家人想要練習獨立生活。
  • 家人需要培養規律的作息。
  • 家人的生活缺乏關係滋養,需要培養人際連結,或練習與人互助合作。(參考:人際連結是精障者的輔具之一
2

怎麼判斷家人「是否適合入住」康復之家?

要了解康復之家是否符合我們與家人的需要,首先從這幾點初步認識康家:

1. 多數康家收住條件—— 狀況穩定、有康復潛能者:針對入住資格,大部分的康家希望住民「狀況穩定、有康復潛能」,條件可能包括:年齡低於 65 歲、無酒藥癮病史、沒有生理功能限制(例如插管等行動不便的狀況)、沒有其他嚴重的生理疾病,且自願入住。(如果家人的狀況不符康家能收住的條件,建議可以詢問康家有沒有合作的護理之家能夠媒合。)

2. 需要和其他人一起共同生活:康家居住環境並非單人房,需要和其他人一起團體生活,並配合康家的規則穩定作息、參與活動、輪值公共事務,例如清潔、煮菜等,也可能有門禁,無法自由活動;相對的,這樣的方式能夠促進人際連結、學習怎麼與人相處和合作。

0621 1 康家 2
入住康復之家,須和他人共同生活。圖為演慈康復之家。示意圖,攝/葉靜倫

3. 不一定會幫忙協調「康家外」發生的個人糾紛:例如,如果住民在康家外遭受詐騙,或與他人產生私人糾紛,康家不一定會幫忙協調。

4. 了解不同康家有不同運作模式: 不同的康家,會因為負責人的理念、住民特性、家屬的期待、社區環境等不同因素,發展出相異的運作模式。例如,請住民服藥的方法不同、對於培養居民復元與生活能力的方式不同、安排活動的方式不同、期待達到的功能不同等。(參考 Q4 說明)

3

在選擇康家的過程,有哪些諮詢的管道?

  • 詢問家人的住院醫師及社工:如果家人處於快要出院的階段,可以和醫院的醫師、社工討論出院準備計畫,他們可能可以推薦或幫忙轉介當地的康復之家。如果未來還需要回診,也能優先安排靠近回診醫療院所的康家。
    󠀠
  • 詢問其他家庭的經驗:如果你認識其他精神疾病家庭,可以詢問他們,他們可能會有相關經驗可提供參考,也可以去電當地的「康復之友協會」詢問看看。
    󠀠
  • 詢問社區關懷訪視員或心衛社工:如果有正在協助家人的社關員(社區關懷訪視員;註 2)或心衛社工,也可以和他們討論。
    󠀠
  • 主動查詢康復之家的資訊:可以查詢居住縣市的康復之家資訊,看看網站簡介、粉專、評鑑分數或網路上的評論。
    󠀠
  • 主動預約參訪康復之家:在選擇康復之家之前,建議先去電康家討論需求、入住資格,並且預約參訪。參訪時務必要和入住家人一起前往,才能確切了解康家是否符合彼此的需求。

💡 小提醒:對康復之家的經驗與評價因人而異,因此在諮詢他人前,建議可以先與家人面對面溝通,整理自己和家人在意的事情,例如,設施的新舊、環境的友善度,或者其他條件。(參考 Q4 的選擇要點)

這樣在諮詢別人時,才能留意對方推薦或不推薦特定康家的原因,並且能夠判斷這些原因是自己在意的嗎?也比較能從他人的建議中,回頭連結自己和家人的需求,與家人討論,綜合考量再做出決定。

3

選擇康復之家的要點?

上網到衛福部網站中的「精神復健機構資源」網頁,可以看到全國所有的精神復健機構名單。對於正在考慮入住哪間康家的家屬,我們整理了幾個選擇康家時可以注意的要點,如果其中有提到你在意的事項,可以就此與康家細談:

1. 了解康家的地理位置:

  • 是否可以讓家人就近回家,也讓家裡的人方便就近探視?
  • 是否接近家人需要定期回診的醫療院所?
  • 是否接近家人慣常活動的地點(例如,家人所參與的日間復健機構、工作的場所等)?
  • 所在地點,是否適合讓家人在附近找到相關就業機會?
  • 地理位置關係到「費用補助」,可向康家詢問費用補助管道、資格及申請流程。若康家所在縣市與入住家人的設籍縣市不同,需要特別注意是否符合補助資格(有時候僅限入住者設籍於同縣市,才有補助)
0621 1 康復之家 3
和家人一起了解康復之家(機構)的位置,也很重要。示意圖/演慈康復之家 fb 粉專

2. 了解康家的基本規範(作息與門禁):首先了解康家的作息規定,例如,白天能不能不下床、幾點起床、幾點洗漱、幾點就寢;再來了解康家門禁規定,康家的出入管制大致分為 3 類:

① 完全開放:讓住民自由出入的康家。其中有部分康家會規定住民幾點到幾點之間可以外出,住民只要在規定的時間內自行返回即可。

② 報備後外出:住民需要向工作人員報備要出門做什麼事情,經了解後能外出。其中有的康家會安排讓狀況穩定的住民,帶新來的住民外出。

③ 完全禁止外出:基本上違反法令規章,但實務上還是會有這樣的做法。例如,有些康家可能為了配合家屬的顧慮,會禁止讓有藥酒癮狀況的住民外出。

大致了解康家管制方式後,再進一步了解,是否還有其他針對特別個案的個別規範;以及康家的管制程度,會不會讓入住家人的工作或活動受到影響?例如,是否可以讓家人到外面接受職業重建訓練(註 3),或到其他日間機構參加活動?

3. 了解康家居住環境:

  • 注意環境整潔度: 觀察住民可以活動的空間大小、通風與否,是否容易累積不舒服的異味(如汗臭味)、注意廁所有無強烈異味;觀察洗衣機數量是否足夠、棉被和枕頭的清潔度(如果無法接受,可以自己攜帶)。 
    󠀠
  • 注意硬體設備狀況:可以留意如洗衣機、冷氣機、衛浴等設備,是否老舊故障。

4. 了解康家的日常活動安排(例如,是否安排復元訓練、住民的生活自主性高不高?):

  • 如果我們對精神疾病家人的「復元」有所期待,可以向康家詢問:在協助住民復元上,有哪些規畫?會鼓勵住民做對復元有益的規畫嗎?
    󠀠
  • 詢問課程安排:康家平常安排哪些課程或活動給住民?這些課程或活動的功能是什麼?對家人有沒有幫助?有沒有自主選擇是否上課的彈性?
0621 1 康復之家 4
事前了解康家的生活型態,也是選擇入住機構前的準備事項之一。圖為社團法人嘉義市心康復之友協會舉辦的足球課程。示意圖/社團法人嘉義市心康復之友協會 fb 粉專

5. 了解康家請住民服用藥物的方法:有些康家的藥櫃是開放的,由住民們自己組成小組,彼此照顧、提醒服藥;有的康家則是由護理師提醒,點名詢問是否服藥;有的康家則讓住民排隊服藥,一一實際檢查住民吃藥的情況。(如果精神疾病家人有特定需求,建議可以直接諮詢康家)

6. 了解康家有沒有「就業媒合」規畫:

  • 了解康家協助媒合住民的「工作類型」
  • 了解康家協助媒合住民的「工作收入」
  • 了解當住民遇到就業問題或衝突時,康家是否會協助糾紛處理

7. 根據入住家人和家屬的其他需求,了解康家是否有相應的條件。例如:

  • 家人需要住院期間,康家是否還可以保留床位?(有些康家規定,若自願住院可以請假,也就是可以保留床位,但「強制住院」就不一定)
  • 如果家人需要就醫,而家屬無法陪伴時,康家工作人員是否能陪伴就醫?
  • 如果入住家人需要有人陪同外出辦理事情,例如申請相關社會福利,家屬和康家工作人員可以如何分工?

8. 參考年度「精神復健機構評鑑」排名:可以上網查詢「精神復健機構評鑑」,參考衛福部網站上公告的評鑑基準。但由於評鑑標準可能與我們所在意的條件不同,所以排名僅供參考,最重要的還是考量自己的需求來做決定。

💡 小提醒:身為家屬,會希望家人住到最符合理想的環境,但是因為康家床位需求量高,有可能沒辦法選到最理想的,能夠選擇的康家可能不多,也要先有心理準備。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陪伴照顧者走過生命幽谷
電話:02-2230-8830(來電者支付市話通話費用)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13:30-20:30
服務對象: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人或朋友
Facebook 粉絲團「瘋靡」& 部落格


延伸精神疾病與照顧:
1. 【帶病生活5】背離國際的康復之家,如何成為社區復元的起點、生命中的綠洲?
2. 陪伴精神疾病家人令你痛苦不安?給精神疾病照顧者的 6 張處方箋
3. 怪怪的家人,不一定是病人/精神疾病照顧問答
4. 如何與精神病親友相處?了解精神病,其實是在了解「人」
5.「我哥一直說同事在他飯菜裡下毒,該怎麼辦?」精神疾病照顧問答


原文〈照顧者 Q&A〉考慮康復之家時,我需要注意什麼?(上篇)刊載於瘋靡 popularcrazy,Right Plus 多多益善獲授權刊登。


你的一筆捐款,讓許多脆弱處境和善意行動被看見

脆弱群體的處境沒有人看見,助人工作的學問不被理解,政治、法規、制度上的問題沒辦法被好好釐清。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6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4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Right Plus 編輯部
Right Plus 編輯部

2019 年 6 月出生,熱愛海洋和貓,喜歡親近友善又創新的朋友,但也支持必須不友善才能往前衝的人、願意理解因為太辛苦而無法友善的人。

每天都想為世界增加一點正能量,但也無懼直視深淵。努力用文字紀錄社會百態,持續在正確、正常與右翼的 Right 之外,尋找 Plus 的思考與選擇。

文章: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