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前3大潛水組織推「適應性潛水」,助身障者考照、為戰後傷兵重建生活/【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編按:創新!不是空話 Think Globally」專欄每 1-2 月整理國外創新的社會服務案例、汲取國際經驗,除了工具與科技性的創造,更專注於創新的過程、影響、突破性的思維與價值。

本專欄需要爬梳大量外文資料、認識相異的政經與社會文化背景,同時必須理解臺灣公益界的發展與需求,研究成本極高。《多多益善》今年因此再度與重視社會工作專業與 NPO 發展的蘆葦女力公益信託基金合作,盼能持續為公益服務提供更多元的視野。

臺灣的身心障礙潛水發展至今剛好 10 年,不僅培訓出超過 100 名障礙潛水員和取得國際認證的星級教練,今年甚至培訓出全盲的視障潛水員

雖然多數身心障礙潛水員都認為,潛水時感覺很自由,但「下水前後」的過程,還是充滿障礙。由於臺灣許多潛水地點附近充滿崎嶇不平的礁石、陡峭階梯,附設的訓練場所也缺乏無障礙設施,障礙潛水員常常得由大量志工又背又扛,無法真的「自由地潛水」。

但許多國際級的潛水組織,其實已經開始重視身心障礙者的參與,並且投入資源,試圖解決。全球 3 大潛水認證組織之一「潛水教練專業協會」(the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of Diving Instructors,以下簡稱 PADI)就在 2017 年推出「適應性潛水」(Adaptive Diving)服務,內容包含盤點無障礙潛水設施、支持鼓勵身心障礙者考取潛水證照。

PADI 1966 成立於美國伊利諾州,最初成立的目的是希望有個團體能夠更嚴謹地研究、發展潛水技術。經過 57 年的發展,PADI 目前不僅是世界前 3 大潛水認證組織,還在全球各地經營潛水度假村、潛水俱樂部,舉辦潛水旅遊等。

美國「潛水教練專業協會」(PADI)在 2017 年推出「適應性潛水」(Adaptive Diving)服務,支持鼓勵身心障礙者考取潛水證照。圖/PADI 提供

想教身障者潛水?先教會教練和潛伴

PADI 原本最重要的業務,就是開設潛水課程,部分課程上完後就能取得證照。除了基礎潛水證照、教練證照,PADI 還推出潛水攝影、救難潛水員,以及不同類型的「教練進修課程」。2017 年前後,PADI 開始發展「適應性潛水」的教練進修課程。

相較於許多運動,潛水因為具有一定的風險,需要考取證照才能進行。考照前,往往需要經過嚴格的訓練,而多數教練、潛水中心也都有一套常規的、制式的潛水訓練課程或指南。

而「適應性潛水」的概念強調,潛水認證單位或教練可以根據學生個人的身體狀況與需求,調整訓練內容,讓不同的人── 包括身心障礙者── 都有機會潛水,同時又保持一定的安全標準。可以說是一套更加「以人為本」的潛水概念。

而想讓身心障礙者取得潛水證照,第一步就是要先培訓一群「知道怎麼教身心障礙者」的教練。他們組成適應性潛水課程諮詢小組,並在 2017 年正式推出課程

這個課程的主要學生是「潛水教練」,目的就是幫助這些教練知道,面對身心障礙者時該怎麼引導、教學。例如學生可能有些身體限制,讓他們無法適用典型的潛水教學方法,教練就得知道怎麼找到替代方案(例如使用輔具、改用別的姿勢潛水或溝通)。

此外,PADI 也推出了給潛伴的進修課程。一般的潛水認證課程,都會分成「知識課程」、「封閉水域訓練」和「開放水域訓練」 3 階段(註),在後面 2 階段的水中訓練,教練往往會分配給每個學生一位「潛水夥伴」(潛伴)。

潛伴有點類似學伴的角色,兩人會在水下互相照顧,在緊急時刻(例如發現自己的夥伴抽筋或缺氧時)互相協助。PADI 的潛伴進修課,讓想和身心障礙者一起潛水的人,可以知道如何和他們搭配。

潛水教練引導輪椅使用者下水。圖/PADI 提供
四肢截肢的德米特里・帕夫連科(Dmitry Pavlenko),經過教練規畫的「適應性潛水」課程後,已經成為開放水域的潛水員。圖/取自 PADI 網站
德米特里·帕夫連科(Dmitry Pavlenko),能夠獨立在開放水域中進行水肺潛水。其潛水深度,達到四肢截肢的潛水員當中的世界紀錄。圖/取自 PADI 網站

註:潛水課程三階段
「知識課程」讓學生了解潛水的入門知識,這可以透過 PADI 的線上學習平臺完成;「封閉水域訓練」常見是在「泳池訓練」,學生必須在泳池中演練所有潛水技能,而且沒有次數限制,教練會讓學生重複練習直到熟練技巧為止;「開放水域訓練」則是讓學生在天然、開放的水域(例如海中)潛水 4 次,在過程中應用他們在平靜水域學到的潛水技能。

角色互換的實戰訓練與資源盤點,準備周全再下潛

除了提供知識性的技術、技巧,教練進修課或潛伴進修課還會進行「角色互換的實戰訓練」。

而根據馬來西亞的適應性教練工作坊介紹,教練進修課甚至會進行「實戰演練」。工作坊中,教練們會被分成 2  批,第一批教練需要戴上眼罩或用帶子綁住身體,輪流扮演視障者、半身癱瘓者、四肢癱瘓者,和截肢的肢體障礙者。

另一批教練則試著擔任這些「身心障礙扮演者」的老師,試著突破身心限制,或找到適合的替代方法,引導他們學會潛水。之後,兩批教練會互換工作,確保每個人都能扮演到身心障礙者,也能都學習擔任引導者。

這樣的方法,不只能讓教練知道未來怎麼協助身心障礙者,也能讓教練親身體驗障礙者的生理限制,協助他們未來在教身心障礙學生時,能保有同理心。

「適應性潛水諮詢小組」的成員羅柏・柯勒(Rob Currer)表示,雖然適應性潛水服務的大多是身心障礙者,但他說:「這些人並不是真正的『障礙者』,事實上,這些學生的能力令人難以置信,只是他們處理某些任務的方式不同於典型的潛水員。」

而 PADI 課程總監、適應性課程顧問傑夫・柯勒(Jeff Currer)表示 ,人們常常以為,身心障礙者潛水很危險,教練、潛伴需要承擔更多責任。但其實,只要用「小班制」的方式教學,並「拉長練習的時間」,身心障礙也一樣可以在較困難的「開放水域」(例如海中或湖裡)進行水肺潛水。

除了「教練進修課」和「潛伴進修課」,PADI 的「適應性服務計畫」還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搜集、整合他們需要的資訊。例如,如果想要考取潛水證照,可以知道去哪裡找進修過的合格教練,或知道哪裡能買到、訂做潛水輔具,例如潛水義肢。

有的肢體障礙者在「封閉水域訓練」時,會需要方便下水的無障礙游泳池;若是從岸邊直接下水的「岸潛」,在下水前至少要有方便輪椅通行的通道,或使用移動式輔具,例如能讓肢體障者坐在上面,方便其他人抬行、移動的專用吊網;若是開船到潛水點再下水的「船潛」,船隻甲板也需要有無障礙設施。

為了讓不同需求的人,有機會找到這些「適應性潛水的資源」,在全球多處經營潛水中心、潛水旅遊的 PADI 也彙整出能提供「適應性資源」的潛水中心,讓想學習、接觸適應性潛水的人,都可以快速查找到所需的資料。

當潛水成為一生的興趣,找到新的夥伴

適應性潛水推廣至今,許多通過進修的教練,進一步和全世界各地的身心障礙服務團體合作,甚至自己創辦公益組織,形成重要的「適應性潛水社群」

例如,馬來西亞的大師級水肺潛水教練歐內斯特・特歐(Ernest Teo)就加入當地推廣身障潛水的公益組織「潛水之心」(Diveheart)。英國潛水教練伊馮・科維爾(Yvonne Covell) 和阿奇・科維爾(Archie Covell)則自行創辦了「給大家的水肺潛水」(Scuba Diving for All),推廣適應性潛水。

PADI 課程顧問傑夫・柯勒也在 2013 年,在美國維吉尼亞州創立「愛國者身心障礙潛水協會」(Patriots for Disabled Divers,簡稱 PFDD),協會提供適應性潛水課程,讓身心障礙退伍軍人也有機會考取潛水證照。透過 PFDD 的服務,我們有機會稍稍了解「潛水社群」對身心障礙者的重要性。

美國長久以來參與了許多大型戰事,而軍隊是個連結緊密,需要與團隊夥伴互相信任的團體。許多軍人在退伍前,也會對軍隊產生強大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然而,他們可能在戰爭中因為受傷而退役,需要適應新的身心狀況。例如,肢體障礙的軍人不僅要接受自己的身體變化、學習使用義肢或輪椅,也得學習新的生活型態,甚至忍受他人的異樣眼光。再加上離開原本熟悉的軍隊,許多人因此陷入自卑、孤立自己,拒絕和外界接觸。

傑夫・柯勒表示,對這群身心障礙軍人來說,取得潛水證照,不只能學會新的運動、增加新的體驗,更重要的是,水肺潛水有「潛伴制度」。「潛伴」因為會在水中互相照顧,容易產生革命情感,有機會讓參與者交到新朋友,並且藉由日常的潛水訓練,形成緊密的潛水社群。

「課程結束時,一開始完全陌生的潛水夥伴,通常會成為朋友。許多人將在未來幾年繼續一起潛水。」傑夫・柯勒說。

使用輪椅的軍隊退伍軍人斯科特(Scott),在「愛國者身心障礙潛水協會」(PFDD)教練的引導下,開啟了第一堂適應性潛水課程。圖/取自 PFDD FB 貼文
一群退伍軍人,一起開心的從事潛水活動。圖/取自 PFDD FB 貼文

其實,歐美有不少服務退伍軍人的非營利團體,都會讓軍人進行單次的潛水「體驗」。但是 PFDD 認為,唯有讓這些身心障礙者繼續潛水,將潛水當成一生的興趣,潛水帶來的益處才不會在單次潛水後又消失。

PFDD 採用 PADI 的適應性潛水訓練方法,只要通過訓練,就等同通過 PADI 的認證。這些身心障礙軍人自此就能在世界各地的 PADI 潛水中心潛水,甚至參加 PADI 潛水中心舉辦的活動,繼續結識更多熱愛潛水的夥伴。

這份在訓練期間培養起來的認同感、歸屬感與自信,也會隨著這個興趣,一直延續下去。

「潛水旅遊」打開心房,實踐適應性潛水的精神

由於減少孤獨感、增加社交機會是 PFDD 推廣適應性潛水的重要目的。因此,PFDD 除了補助軍人進行潛水訓練、考取證照,也舉辦「潛水旅遊」。

PFDD 從 2016 年開始與「喬治亞水族館」合作,帶軍人進行 2 天 1 夜的旅行,參與「水族箱潛水」。喬治亞水族館位於美國東南邊喬治亞州的首府亞特蘭大,長年開放有潛水證照的民眾進入大型水族箱,與鯨鯊、鬼蝠魟等共遊。

2023 年,PADI 潛水教練、自由撰稿人羅伯特・柯勒(Robert Currer)就受邀參加活動,他發布的文章呈現出潛水對這些軍人的影響。羅伯特・柯勒提到,潛水活動被安排在第 2 天的下午,在潛水之前,每位參加者都像一座座孤島、非常木訥寡言,自由活動時間他們都獨自閒逛,即使晚餐時間大家必須同桌,也不太跟其他人聊天。

「愛國者身心障礙潛水協會」(PFDD) 與「喬治亞水族館」合作的「水族箱潛水」活動。圖/取自喬治亞水族館網站
一群退伍軍人,在潛水活動後,開始熱絡的聊天和交流。。圖/取自 PFDD FB 貼文

然而,這樣的氣氛在潛水活動結束後,有了大幅改變。雖然在水下他們無法交談,但上岸後,「更衣室裡充滿了興奮的交談聲。每一位軍人都幾乎逐一描述他們的經歷」。其中一位軍人甚至主動介紹自己的服務犬(協助身障者的犬隻)給羅伯特・柯勒。

當天晚餐,每個人也都放鬆許多,他們不再沉默、開始熱絡的聊天,每位參與者也都可以輕鬆融入任何話題。羅伯特・柯勒形容,活動結束後,他們的手機群組還不時叮叮噹噹的傳來聊天訊息。

PADI 的適應性潛水計畫,除了推廣「以人為本」的考照方式、培訓教練與潛伴、為身心障礙者盤整資源,也透過這些進修過的教練,將適應性潛水的概念帶到世界各地。這不只間接促成了讓身心障礙者減少社交孤立的潛水社群,也讓臺灣的我們,對於潛水能有更開闊的想像。




善盡天良【後臺人生 EP47】身障潛水十年奇蹟:親近海洋,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機會 feat. 凃儼廷、呂家瀅

善盡天良【後臺人生 EP4】無障礙潛水臺灣傻傻做,竟成世界第一?


延伸閱讀:
1. 十年奇蹟、再開先例!視障教練教出全盲潛水員,第一名畢業顛覆眾人想像
2. 原來不是奇蹟?水下1分鐘、岸上 10 年功,民間苦撐盼政府落實休閒育樂權
3. 「在海裡,拋開拐杖和輪椅,我們都是自由的」臺灣無障礙潛水,成就汪洋中的奇蹟



首圖/四肢截肢的德米特里·帕夫連科(Dmitry Pavlenko),經過「潛水教練專業協會」(PADI)教練規畫的「適應性潛水」課程後,已經成為開放水域潛水員;取自 PADI 網站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李修慧
李修慧

曾任「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採訪記者,專長原住民、性別、勞動權益報導;「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小編。目前就讀於東華大學華文所創作組,臉書專頁 Poem4life。

文章: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