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出合作的舞臺,為孩子串起翻山越嶺的上學路/《與其麻木前進,不如勇敢迷失》

編按:2015 年,尼泊爾發生規模 7.8 的大地震,震央位於山城「廓爾喀縣」(Gorkha),造成 9000 人死亡、2 萬多人受傷。當時,遠山呼喚創辦人林子鈞、蔡宛庭發起集資,成功協助 40 位當地學童回到學校,度過震後急難救助時期。

後來,遠山呼喚進入尼泊爾第 2 個服務據點── 曾經是聖母峰登山口且極盛一時的吉里鎮,在那兒,孩子們上學必須翻山越嶺、穿越滾滾沙塵,為了學習,必須花費大把時間來回通勤。

本文出自今年悅知文化出版的《與其麻木前進,不如勇敢迷失》中的第 4 章「領導的基礎是凝聚信任:小團隊憑什麼領導大聯盟?」,遠山呼喚創辦人、作者林子鈞分享他們進入吉里鎮後,與當地合作,最後成功集資為孩子們提供校車的故事,並告訴讀者,放下身段、傾聽服務者需求的重要性。

撰文/林子鈞 遠山呼喚創辦人

我們在遠山呼喚進入尼泊爾服務後的第 2 服務據點── 吉里鎮的探勘過程中,拜訪了當地最大的綜合學校,校內總共有 1-12 年級。這所學校座落在市鎮郊外的一片針葉林裡,從地勢最高的校門口往下望去,視野能沿著山間地形一路向下延伸,直抵盡頭那一片寬廣的草地。

讓人惋惜的是,這所學校 2015 年受到尼泊爾地震重創,原先的校舍都成了廢墟。地震之後,聯合國救援組織在地勢較低的草地上架起了鐵皮教室,3 年多以來,孩子們就在這樣的環境裡受教育。

在吉里鎮,居民分散居住在山脈各處,學校成了「那幾座山後面」的遙遠存在;以致於吉里地區從提供教育的「型態」,甚至到孩子受教育的「心態」,都出現了完全不同的樣貌。

這讓我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難以透過片面的資訊掌握在地的關鍵需求。當時,我有一種直覺── 我們必須拋開過往的經驗,也丟掉對於教育的既定印象,才能用完全不同的視角,創造適合吉里鎮的教育架構。

山區婦女背著生活必需品步行回家。圖/遠山呼喚提供

這個想法讓我驚醒,我發現有時候,擁有越多經驗的人,越習慣在既有架構之下快速決策。久而久之,思考成為一個封閉迴路,再也容納不下破壞性的思維。於是我們改變調查的方式,不再當主導對話的人,不再拿著既有的教育系統到處自我介紹,反而學著如何「閉嘴」,變成傾聽者的角色,讓當地人訴說他們的日常。

我們在一大早的上學時間,開車沿著公路「找小孩」,然後停下來陪他們走一段山路,詢問關於上學的困難。過程中有人會直白的抱怨:「為什麼我家附近沒有學校?」也有人詳細分享一天的行程:「放學走回家天都黑了,我根本沒有時間複習。」這些都是最真實的回饋。

同一時間,我們聯合在地青年,奔走於各個團體之間穿針引線,來回驗證訪談資訊。於是,多方的想法很快的聚焦成光束,幫助我們搜出了藏匿在陰影的問題── 遙遠的上學路途。

放下身段、細心傾聽,了解在地的真實需求

有天早上 7 點,我們準時上路,準備尋找走路上學的孩子們。我們的吉普車跟上了一臺黃色校車,因為山路狹窄,吉普車只能在校車後面吃風沙。當地人簡短解釋:「這是私立學校的校車。」大家便了然於心。畢竟在尼泊爾,窮人家的孩子念公立學校,比較有錢的才能念私立學校,這是眾所皆知的道理。

在一處大彎道上,校車停下,我看見私校的孩子上了車,在他們身後站著 2 個公立學校的女孩, 她們穿著破舊的藍色制服, 目送著其他孩子開心地搭上校車。車內坐滿了身穿褐色毛衣的私校學生,他們都安安靜靜地看著窗外的女孩。

校車離去,捲起漫天沙塵,塵土朝 2 個女孩迎面撲來。她們一度消失在塵土中,直到晨光斜斜的照出了她們的剪影,我才看見她們摀著口鼻,繼續邁開步伐。前路迷茫,而校車早已載著其他孩子揚長而去。

徒步上學的尼泊爾山區孩子。圖/遠山呼喚提供

為什麼這些窮人家的孩子,每天早上都要經歷一模一樣的事情?在天還沒亮的時候起床爬山,然後帶著心理壓力跟自卑感,一次又一次地在某一段公路上被遺落、被注視、被超越。

如果是我,一定會選擇放棄教育,但是,沿途我們經過的幾十位孩子,都還在路上堅持。

凝聚眾人、分工合作,創造承擔責任的舞臺

完成第一次探勘之後,我們意識到時間的急迫。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快速解決「上學路途」的問題,即便往後教育計畫做得再好,都將無濟於事。

不過,既然這個問題如此嚴重,為什麼政府、學校從來沒有人站出來解決?原因是由任何一方來承擔都太重了

吉里地區需要 2 輛校車才足夠,一輛車的價錢約是 90 萬臺幣,加上司機的薪資、牌照申請、站點設立、長期保養、清潔、後續營運等費用,3 年總共需要 240 萬,在 30 萬就能蓋一間校舍的吉里鎮,根本沒有單位能夠吃下如此大的案子,更何況還要負責長期營運。

但是,這對遠山呼喚來說是個契機。為了創造長期教育,我們原本就必須串連當地從官方到民間的各個團體,那何不在一開始,就用一個案子把大家串連起來,變成命運共同體?

於是,我們大膽的接下這份責任,「校車計畫」由在地團隊擔任總召集人,而遠山呼喚負責集資與購買校車,市政府負責規畫站點、處理牌照、塗裝與保險,校方負責後續營運

只要把專案拆成 3 份,並且賦予大家各自熟悉的任務,校車計畫就有機會成功。我們的目標是在學校「下學期」開學期間,就讓孩子們搭校車上學。

校車計畫集資成功後,吉里鎮小孩、當地居民與政府單位齊聚一堂,參加校車啟用典禮。圖/遠山呼喚

大家在日復一日的磨合中,看見了新的希望。校車路線真真切切的出現在市政廳的地圖上,何時要從印度下單買車,新車何時要越過邊界進入尼泊爾,何時要舉行開幕儀式,這些花了好幾個月刻畫的細節,匯聚成了一張夢想藍圖。

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你覺得自己最擅長的角色,就是應該扮演的角色嗎?多數時刻,領導者不是一支獨秀的舞者,而是默默搭建舞臺的人。好的領導者必須擅長發現天賦、為夥伴選擇合適的位置。更重要的是,敢於承擔沒人要做的事,才能激發眾人的信心,凝聚各方的力量。

集眾人之力,串起上學的最後一哩路

把時間拉回兩個月前,我們第一次開集資會議,就意識到時間過於緊迫,而且光靠遠山呼喚當時的網路聲量,能在 2 週內觸及的群眾遠遠不夠,我們勢必要改變這次集資的策略── 

我們決定邀請關注遠山的意見領袖來擔任影片的「配音員」(而非「代言人」)。

但他們會願意嗎?遇到困難的時候, 如何創造靈感?又該如何實現靈感?這是我長期練習的 3 項能力:連根拔除思考框架的能力,重新擬定思考前提;改寫遊戲規則的熟練度;以及能夠精準驗證的速度。更重要的是:準備重新來過的心態。

當下我們的團隊動了起來,聯繫了教育圈、登山界、影視圈的意見領袖。

2019 年 10 月 21 日晚上,集資正式上線。關鍵的「集資影片」在粉專上發布,影片由 2 次登頂聖母峰的臺灣女性登山家江秀真開場,她說:「在聖母峰山腳下的吉里鎮,住著 500 個小登山家,他們每天都要翻過一山才能上學。」

江秀真與遠山呼喚有深深的緣分。在攀登聖母峰的過程中,她與擔任高山協作員的雪巴族人建立了深厚的情誼,而曾經是聖母峰登山口的吉里鎮,正是雪巴人的家鄉,下山之後,江秀真仍念念不忘兒童的困境。

遠山呼喚校車募資影片。影片/遠山呼喚

秀真姐的聲音,渾厚且溫柔地把影片帶向終點。影片中的「配音員們」也在最後一起看向鏡頭,堅定的說:「不要怕! 我們陪你一起去上學。」

對遠山團隊來說,無數個日子的努力,彷彿在此刻凝聚成希望,「校車計畫」已不再是遙遠的夢想。勇敢跳脫框架的創新作法、不害怕失敗的心態,以及無比專注的執行過程,終將逆轉了結局。

影片釋出不到一週,我們提前募集到了 240 萬元,3 週之內,就讓 2 臺校車出現在吉里鎮。

這一路走來,逆勢而上的祕密是什麼?我相信吸引「超級配音員」們無條件支持、信任、相挺的關鍵,不是遠山呼喚的「獨自前進」,而是大聯盟的「共同相信」。

信任是什麼?信任,就是讓立場迥異的人站在同樣的立足點,一起看向更好的未來。


延伸偏鄉與教育:
1. 一頓飯,不只為了飽足/專訪至善基金會越南助學計畫
2. 從臺灣的偏鄉,到世界的偏鄉/畢嘉士基金會與非洲社區計畫
3. 【關係者的距離-老師篇 1】教育不只在課本裡,貧窮不只在餐桌上
4. 【關係者的距離-老師篇 2】誰是教育「豬隊友」?貧困家長也需要協助,但老師的後盾在哪裡?
5. 陳爸未竟的遺憾與遺愛:我心中放不下的黑孩子們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Right Plus 編輯部
Right Plus 編輯部

2019 年 6 月出生,熱愛海洋和貓,喜歡親近友善又創新的朋友,但也支持必須不友善才能往前衝的人、願意理解因為太辛苦而無法友善的人。

每天都想為世界增加一點正能量,但也無懼直視深淵。努力用文字紀錄社會百態,持續在正確、正常與右翼的 Right 之外,尋找 Plus 的思考與選擇。

文章: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