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募資亂象多,「挖貝」推多項把關機制與 NPO 集資回饋、培訓課程
群眾集資產業在臺灣發展邁入第 10 年,根據群眾集資顧問業者「貝殼放大」統計,臺灣去年累積超過百萬人參與群募,集資總金額超過新臺幣 25 億元。
然而,群眾集資飛躍成長的同時,民眾也對此產生了不少疑慮,當談到「群眾集資」時,不時會見到類似的意見:「集資在臺灣就是個笑話」、「集資就是有風險的團購」、「集資不就是無本生意嗎?」
這些都在在反映了群眾集資近年的爭議,包括延遲出貨、品質不如預期、廣告不實、提案者神隱、退款無門。此外,許多提案以「限時限量」吸引贊助者,最後卻變調成「宣傳不實的規格」、「不斷加開的假限量」、「喊了最後倒數後卻又好評延長」,導致提案者被迫無所不用其極行銷提案。
更別說,原先以原創理念產品/服務為號召的群眾集資平臺,如今更充斥著「淘寶貨」、「假原創真代理」,這些來自進口、代理與貼牌(代/加工)產品的集資金額,已在去年正式超過了原創產品,民眾甚至可以在其他電商平臺找到價格更優惠的同款產品。
根據貝殼放大表示,其旗下媒體《群眾觀點》2019 年的調查已指出,52.3% 贊助者對群眾集資曾有過不滿意的經驗。
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表示,為了讓民眾找回對群眾集資的信心並解決既有的集資難題,貝殼放大決定在原有的顧問業務之外,成立全新的集資平臺「挖貝」(WaBay),並且已在本月 22 日上線。
全新群眾集資平臺「挖貝」,欲攻破集資爭議
挖貝是臺語「我要」的諧音,帶有「我要的被實現」的意思。林大涵表示:「我們觀察到群眾集資產業的種種問題,包括各種爭議與糾紛,加上現有平臺也未能提供實質機制來遏止這些亂象。因此,針對贊助者,新平臺挖貝將更重視提案把關及透明度。」
「而對於社會倡議型專案,挖貝也將減免收費、提供培力課程。此外,挖貝將導入『4 大認證徽章、評價系統、透明化追蹤、紅利成就系統』等獎勵制度,把關平臺上的募資提案。」
- 4 大認證徽章:要提案團隊呈現執行力,包刮產品原生創意、是否為臺灣生產、過去是否曾有成功集資經驗,以及消費者保障方案等。
- 公開量化評價:挖貝將公開贊助者的評價,且平臺將在出貨後主動詢問贊助者滿意度回饋,加以統整並呈現在專案頁面。
- 專案進度標示:平臺將與提案團隊密切聯繫,充分掌握專案執行進度,清楚標示每個專案進行的進度,讓贊助者一目了然。
- 「專案保障基金」:要求提案團隊提撥部分集資金額作為保障基金,若專案出現糾紛,可以作為協助贊助者進行訴訟的資源。
- 紅利點數與成就系統:讓平臺會員在贊助後可獲得紅利回饋,用以折抵消費。
此外,平臺還會透過專業顧問審核提案,邀請科技、設計、文化、法律、社會貢獻、投融資等各領域專家顧問,協助贊助者把關,也為提案者提供專業建議。
林大涵表示,現有平臺沒有這些把關措施,可能是基於成本考量、缺乏誘因,甚至可能是因為擔心提案者對繁複的把關措施感到壓力,轉而使用其他群眾集資平臺,等同將提案送給對手。
考量上述種種原因,貝殼才決定從單純顧問的角色,進一步創建自己的群眾集資平臺。日後,挖貝與貝殼放大的業務將會雙軌並行,如果有提案者比較想在自己的網頁進行集資,還是可以選擇只使用貝殼放大的顧問服務,不一定要同時使用挖貝平臺。
「如果能比別人再道德一點,可以看到後面更多的意義。」林大涵進一步表示,由於群眾集資具有特殊性,贊助者往往是因為認同某些理念價值,進而願意付出並推廣,因此他希望這些因為過去的爭議而對群眾集資感到失望、疑惑的民眾,能夠在挖貝經驗到不一樣的群眾集資。
提供責信回饋金與培訓課程
針對「提案團隊」,挖貝的基本服務費是 10%(提案募資總金額抽取 10%),試營運期間將提供優質提案團隊最低 5.5% 的優惠。
為鼓勵提案團隊確實履行完成集資後的回饋承諾,挖貝也設立「聯繫管道」、「準時出貨」、「定期更新」、「結案報告」等 4 項官方審核門檻。若提案者完成以上承諾,或贊助者滿意度調查平均分數達標,將額外回饋集資金額的 2.5% 給提案團隊。
貝殼放大品牌副理朱懿婷表示,除了服務優惠,也將推出改革方案,包括改善贊助介面、協助導流並創造曝光,為提案者提供完整的後臺數據以分析成效等。此外,貝殼放大目前也與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新北市經發局合作,將以一個月一次的頻率,為提案團隊提供相關培力課程。
對於培力課程的重要性,林大涵表示,貝殼放大身為顧問公司,以往與 NPO 及社區型組織合作時,常會遇到的問題是:不論收費再怎麼打折,對某些單位而言,可能還是會覺得有負擔,或不符合組織過去的工作模式。但如果可以在不收費的情況下,教組織如何在自己的平臺做出水準之上的提案,那就可以解決費用負擔的問題。
林大涵舉例,培訓課程中會教組織行銷策略,並規畫責信、法規、做社會服務時的心理培育等主題。「我們希望每個提案者都能變強,若大家都沒有問題需要解決,這對平臺、產業都是好事,所以我們會提供組織課程、講義、影片等。」林大涵說。
NPO 集資不可忽略:群募責信、捐款排擠、回饋品效益
不過,對非營利組織(NPO)而言,即使想參與群眾集資,卻時常因為溝通、行政等成本相當高而止步。
對此,挖貝也將為符合原創與社會倡議型專案資格(集資目的非僅針對提案者本身,而是對特定社會議題有正向行動的專案)的團隊,減免 2% 的服務費用,若未在其他平臺發布過的獨家提案,也可減免 1%(擇一使用)。
關於 NPO 集資時常遇到的問題,林大涵舉例,根據公益勸募條例規定,勸募活動所得在 1000 萬以內時,當中有 15% 可以做為行政費用。
但實際上,組織可能光是下廣告的費用就占掉 10%、再加上一般平臺抽取的服務費用約 8%,加起來就超過 15%。這時,平臺就必須與提案者溝通,如何正確呈現科目預算,讓組織在徵信時對資助者完整揭露、不要隱瞞,並符合法律規範。
林大涵也提醒,群募時可能造成排擠效應。一些組織可能本來自己有做定期募款,如果又拉出專案式群募,可能得擔心整體業務推廣受到阻礙。
此外,因為群募直接而且透明,每項提案當下已經募到多少錢一目了然,容易讓人產生「這個組織已經募到很多錢」的印象,但對組織而言,這可能只是眾多計畫中的一個,最後反而排擠到組織的其他勸募計畫。
林大涵說,像這類的情況,如果組織比較小,他通常會建議用「延伸目標」的方式解套,也就是當群募金額達到原本設定的數字後,如果後續募資金額再達到某個數字,組織會再追加延伸產品或服務。
他解釋,組織可以把專案最想解決的問題放在第一個,如果行有餘力,可以再往下集資解鎖第 2、3 、4 件專案,這樣一來,既可以減緩組織提案的限制,也較不用擔心募資金額天花板的問題,或讓人覺得組織已經募夠、不用再捐。
最後,組織提案時,募資回饋品的成本與效益也必須審慎考慮。林大涵說,如果回饋品成本過高,容易讓民眾以為該組織募到很多錢,但其實真正能用的卻沒這麼多。
對此,貝殼放大與挖貝現在也有一套方法可以跟 NPO 討論並協作,以合理的生產成本,設計出高質感的回饋品。
臺鐵事故爭議:群眾集資必須「量力而為」、「足夠即止」
最後,林大涵以日前太魯閣號出軌、衛福部提供捐款帳號引發的爭議,說明公眾議題在群眾集資時要注意的事項。
太魯閣事件發生後,衛福部隔一天便開設了一個募款專戶,讓民眾可以捐款協助遭遇事故者,然而,當外界產生疑問,衛福部才對外說明要怎麼使用。
後來,社會對捐款使用又引發巨大討論,許多人質疑衛福部為什麼只將 1/3 的捐款(直接)用在受難者身上,最後,衛福部於 4/16 宣布,全部捐款將直接給付、分配給受難者與其家庭。(參考:快訊/臺鐵事故捐款逆轉!10.6 億全部直接撥付傷亡家庭,陳時中:「這是愛心的分配,也是捐款人的期待」)
林大涵認為,針對這麼大的災害事件,如果連政府單位都沒能掌握到群眾集資的目標導向,並把握「量力而為」、「足夠即止」的基本原則,而成為負面示範,是很可惜的事。
延伸閱讀:
1. 陳文良/太魯閣事故情緒滿溢,衛福部捐款專戶該設定募款上限
2. 全球精選/「不指定用途」的捐款對組織更有幫助、公益部門跨領域合作的 4 種模型、數位能力為組織帶來 1.5 倍收入、7 個方法讓單筆捐款轉定額
3. 臺鐵事故捐款 10.6 億全數直接發放,遺憾與犧牲的集體意義究竟在哪裡?
4. 公益是門好生意?從互助的醫療群募到赤裸裸的愛心產業鏈
5. 2 週募得近 400 萬,CLUBHOUSE 讓你聽見「真實的聲音」、遠端參與公益行動
首圖/挖貝(WaBay)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