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礙者開創的快遞服務:不再需要假裝沒病,不再落入「失業而後無家」的惡性循環/「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編按:「創新」鮮少來自無中生有,更多是從他人經驗中優化,或因應需求而發展,甚至引進國際模式後將之在地化,從而尋求更好的解方。
「創新!不是空話 Think Globally」專欄每月整理一篇國外 NGO 創新案例、汲取國際經驗。其中除了工具性的創造,更專注於創新的過程與社會性影響,以及對臺灣非營利組織的適用性與實用性。
每天早上 8 點,李(Lee)會從多倫多的家,搭地鐵到工作的地方,他喜歡趕在 8 點半前打卡,抵達牆上掛滿快遞包的休息室,和其他同樣擔任快遞的同事閒聊。
李今年 55 歲,滿頭白髮,身材瘦小,講話有些遲緩, 5 年前,他加入「A-Way 快遞公司」(A-Way Express),在那之前,他因為罹患妄想型思覺失調症,曾多次進出當地醫療機構,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是他從沒想過的事。
「如果你沒有工作,很容易有更多心理疾病,但如果你有一份工作,雇主了解你的狀況,一週工作 40 個小時,當你完成工作,不但自己獲得肯定,其他人也會感謝你的付出。」李說。
A-Way 快遞公司快遞員配送日常
多倫多首家由精神障礙者開創的社企,票選入圍最佳快遞
多倫多市是加拿大安大略省(Ontario)的首府,人口約 300 萬人,是加國第一大城、北美排名第 4 大城市。1987 年於多倫多成立的「A-Way 快遞公司」,標榜下午 1 點前寄件,只要收件範圍在多倫多市內,貨物當天就能送達收件者手上。
此外,「A-Way」的公司員工、甚至部分高層,都是精神疾病患者/經驗者。
1985 年,也就是 A-Way 正式成立的前 2 年,數名來自多倫多當地的精神疾病康復機構,像是「進步之地」(Progress Place)、「家聯社區之家」(Houselink Community Homes)的病友,一同為同樣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發想創造工作機會。
隔年,他們自各界募集到 89000 元加幣(約臺幣 203 萬元),憑藉 10 名快遞員、一名經理、4 位辦公室員工,以及僅僅 30 名顧客,開創多倫多首家以社會企業模式經營、雇用精神疾病患者的快遞公司。
慢慢的,這家快遞公司規模愈來愈大,到了 1995 年,所服務的顧客已逾千名,快遞員超過 45 人。2002 年,時任執行長的霍爾(Laurie Hall)受邀前往在日本橫濱舉辦的精神病學會;2015 年獲得當地非營利組織「8-80 Cities」頒發的「社區創新獎」。
去年底,他們更入圍多倫多發行量最大的《多倫多星報》(Toronto Star)讀者票選的「最佳快遞服務獎」。
讓使用服務的人,自己決定服務
「A-Way 快遞公司」從成立、成員組成到決策過程,都由經歷過精神疾病的人主導,這樣的運作方式稱為「消費者-倖存者行動」(Consumer-Survivor Initiatives,CSI)。消費者指的是使用心理健康服務的人,這樣的稱呼,掙脫了一般對於精神病患的汙名。
CSI 行動的發起,讓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能拿回主導權,透過自己的行動,讓他們的聲音被聽見,而非僅是被動待在院所、等待治療、只能被照顧的病患。
CSI 行動自 90 年代起在多倫多逐漸普及,1991 年,逾 40 家 CSI 組織獲得安大略省補助,CSI 正式被認可為心理健康核心服務的一環,此後更成為安大略省推行的心理健康政策之一。
隸屬於安大略省衛生署的「多倫多中區醫療服務網絡」(LHIN),負責整合與補助當地醫療服務組織。LHIN 在 Right Plus 的訪問中指出,至目前為止,他們已補助多倫多市內 179 間醫護院所,包含醫院、療養院等,其中 15 間(8%)為 CSI 組織,包括 「A-Way」在內,一整年受惠的人數至少有 19282 人。
「A-Way」的主要收入長期仰賴機關補助,其次則是快遞公司業務收入,以 2016 年為例,各界補助占全年收入近 88%,其餘 12% 則是業務收入。
在支出方面,員工薪水與福利占了大約 62%,其次則是快遞交通費用,占18%。為了避免二氧化碳排放量過高,「A-Way」的快遞員送貨時,只能搭乘地鐵等大眾交通工具,或是靠走路抵達目的地。
不再需要假裝沒病,不再落入「失業而後無家」的惡性循環
在「A-Way」工作,對許多員工而言意義重大。許多精神疾病患者由於自身心理疾病帶來的影響,遭遇求職困難,即便投入職場,也往往難以持久;失業更讓他們暴露於失去住處的危險,或落入失業就無家可歸的惡性循環中。
許多人都是歷經長期的失業後,才終於在「A-Way」找到工作。一位不具名的員工形容自己過去的情況:「第一次住院治療結束後,我回到工作崗位,也回到自己的家。但那份工作的主管並不了解我的狀況,當病情再次復發時,我再次失去工作,還有住的地方。」
對他們而言,擁有一份工作的意義,遠大於工作本身。長期患有幻聽症狀的米雪兒(Michele)也坦承:「(有工作)代表人們長期處於較為健康的狀況,更能參與經濟活動,也代表你不像報紙上所描寫的精神病患者,會有那些刻板印象的行為,例如發作時會出現暴力、無法控制病情、會無端攻擊別人等。」
工作除了帶來穩定收入,員工也能擁有公司內部的支持網絡。對員工而言,「A-Way」的同事、多數主管皆有精神疾病的相關經歷,多半能了解並同理自身的狀況,這已是莫大的支持。公司也鼓勵員工之間相互交流,彼此不僅是同事,也是朋友,藉此多參與活動、改善飲食習慣、增加營養攝取等,這些都能讓病情穩定,甚至擺脫藥物。
此外,公司內部會進行每週 2 次的「早餐俱樂部」,提供快遞員早餐,大夥在工作前補足營養,並互相分享工作情形,下班後也不定期舉辦保齡球聚會、參觀畫廊等活動。他們也歡迎已經離開公司的前員工,隨時加入這些聚會,與前同事保持聯繫。
2001 年至 2006 年曾於「A-Way」兼職擔任快遞員的摩亞拉(Moira),便在離職後仍不時參加前同事的聚會,屆退休年齡後,她動念希望再回老東家工作,過了幾個月終於出現空缺,她也如願回來繼續擔任快遞員。
摩亞拉舉出幾項公司特質:員工可以自由選擇上班時間,也可以依自身狀況,自行決定每週工作天數。此外,公司也了解員工有時需要時間處理病情復發、適應新藥,或是得待在醫院治療等狀況,「你不需要假裝自己沒病,或擔心會丟掉工作。」她說。
米雪兒也說:「在 A-Way 上班的好處是,不管是去看精神科醫師,或因為服用藥物、狀況很糟等,都不需要掩蓋。」
隨疫情調整工作模式,也不忘注意心理健康
除了公司內部的人際網絡,「A-Way」本身也多方連結社福團體,與其他 3 家同樣位於多倫多的 CSI 組織組成「CSI 網絡」(CSI Network),成員包括性質相似的「工作帶來改變」(Working for Change)組織,他們長期為患有心理疾病或藥物成癮的人,提供工作機會與訓練。
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發生前,「A-Way」定期對外舉辦心理健康主題的工作坊,提供團體諮商,以及罹患心理疾病的人如何向雇主求援、如何向公司揭露病情等。針對一般民眾,他們開設如何維持心理健康的主題工作坊。
去年 3 月起,由於防疫考量,「A-Way」改採取「無接觸」(contactless)快遞方式,將顧客貨物統一放置大門口,再通知收件人取貨,全程雙方不須照面。
「A-Way」的執行長蘿絲(Katherine Roos)受訪時表示,疫情改變了許多人的工作模式,居家辦公成為新常態(new normal)。但這段期間,快遞員反而比以往更忙碌,出現許多要求,例如將印表機等辦公設備、家具以及文件從公司運送到家中等。
因為訂單增加,也為了降低送貨員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的風險,「A-Way」添購了一輛油電混合(Hybrid)小巴,以滿足疫情期間載送大量貨物的需求,其中還包括固定運送食物到當地多處的街友收容所。
除了添購設備,原本公司內部提供員工的心理健康諮詢服務,也改成透過電話、視訊會議進行,長期對外舉行的工作坊也已暫停超過一年。
面對看不見盡頭的疫情,「A-Way」除了盡力維持內部運作如常,也呼籲在疫情中面對長期人際隔離的每個人,必須更加注意心理健康,避免潛在憂鬱症狀演變成心理疾病。
延伸閱讀:
1. 美加澳數十年 ACT 實踐:5大核心讓精神病人在社區穩定生活,有效支持家庭
2. 【影音】你不孤單!幻聽也可以好好生活:超越聲音、接納經驗,學習應對並與它和平共處
3. 【人權星期三】當強制住院成為精障家庭唯一選擇,同儕支持能否成為社區生活的一帖良藥?
4. 你不只是病人,我也不只為你而活/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5 週年
5. Right Plus 專欄【創新!不是空話 Think Globally】
首圖/取自 A-Way Ex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