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精選/全球社區工作組織目錄、SDGs 進度落後 50 年、人口販運倖存者也需要「財務自由」、一次搞懂數位倫理
編按:Right Plus 每月從全球極具規模或長久深耕公益、發展、社會創新的國際媒體如 Alliance magazine、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SSIR)、Devex International、Charity Digital News、Nonprofit Tech for Good 等,精選幾篇推薦閱讀,主題包括行銷募款、公益創新、社群經營、發展工作、重要報告、重大國際時事、科技與數位時代等。
我們精選出對絕大部分公民團體都有用、有趣的新知或討論,以「推薦」為目的,僅摘錄或點出其中的可看性而不做全文翻譯。不僅可以讓關心公益的讀者了解國際趨勢、自行選擇偏好閱讀,還可以拿來看公益練英文!(覺得痛苦的讀者,可以下載網頁直接翻譯小幫手喔!)
1. 本土化潮流來襲!從《全球社區工作組織目錄》認識世界各地的草根 NGOs
精選原文:Community Philanthropy Directory
提供資訊服務的美國非營利組織 Candid 歷時將近 3 年整理出的《全球社區工作組織目錄》,裡面收錄超過 2000 個來自全球各地的社區慈善組織。這份目錄反映出的是近年國際上強調也盛行的「在地主導」的公益策略。不同於過往由外來者(主要是歐美的組織)進入社區主導發展的方式,「在地主導」強調還權於在地社群,由他們自發性找出問題並提出解決方式,外來組織主要擔當輔導的角色(比如專業諮詢、策略協助跟資金援助)。
經過 2020 年的疫情災難,人們重新發現在地社區組織的重要,以及在重大危機中的機動性,所以這份目錄除了簡單列出該組織的工作重點與目標,也提供組織的聯絡方式,有些組織的資訊也包含該組織的計畫所屬的 SDGs 範圍。有興趣的人可以在目錄中自行搜尋瀏覽各地的社區工作,目錄也另外提供清單下載(但就真的只是清單,不包含聯絡資訊)。要事先提醒大家,因為各組織可以提供的資訊不同,所以不是每個組織都可以看到如下圖所示的詳細資料,但基本的簡介和聯絡資訊一定有。
就如 Candid 組織國際關係經理英加・英古森(Inga Ingulfsen)在她的介紹文章中所說的,期望可以藉這個目錄為這些可能沒力氣為自己宣傳、也鮮為人知的草根組織提供曝光機會,並鼓勵和促進各方的合作、贊助與學習的機會。
2. 再加 50 年!全球欲達到 17 項 SDGs 最少要往後推遲至 2082 年!
精選原文:2020 Social Progress Index、互動式地圖、指標簡報
這份由社會進步指數(The Social Progress Imperative)發布的《2020 年社會發展指標》旨在用社會發展取代經濟發展(就是一般常用的 GDP)來衡量各國的發展程度。指標將社會發展分成 3 大領域(基本生存需求、健康基礎建設發展、個人發展機會),各領域下又細分成 4 個指標,可以對應 17 項 SDGs,並以此將 163 個國家的發展程度分成 6 級,第 1 級(Tier 1)是表現優良的前段班,第 6 級(Tier 6)則是表現亟待加強的國家。
根據指標的分析,全球社會發展從 2011 年之後有顯著的增加,尤其在訊息取得、進階教育管道、提供庇護的場所和潔淨水源與衛生方面進展迅速,但人權與社會包容性、經濟平等上出現明顯的倒退或停滯。即便平均而言,全球社會發展情形樂觀,但依照目前各國的發展進度,全球達成 17 項 SDGs 的時間要比原本預期的 2030 年往後推遲超過 50 年,預計要到 2082 年才有可能實現,如果加上新冠肺炎(COVID-19)的影響,可能還要再加上 10 年,到 2092 年全球才能達成 SDGs 的目標。
指標也特別將各國的 GDP 與社會發展進行比較,分析個別國家如何將經濟發展的盈利轉換為社會建設發展實際回饋人民,結果或許會令你驚訝。分析指出,表現最好的前 3 名分別是吉爾吉斯、迦納與哥斯大黎加,這也直接呼應報告的其中一項發現,在社會發展建設進度上,發展中國家在過去 10 年間有長足的進步。而在 7 大工業國組織(G7) 之中,美國是唯一出現整體社會發展倒退的國家,肇因於過去幾年國內的財富分配問題與世界權力震盪。
這份報告除了簡單的文字報導,還有互動式地圖可以細看個別國家的指標分數跟分級位置,更有介紹指標發現的簡報可以快速瀏覽分析結果。
給大家探索互動式地圖之前的小提醒,有的國家狀態顯示為「資料不完整」(地圖上灰色的國家)(比如臺灣)不是說完全沒有資料,可能是個別指標資料不完整,所以沒有辦法生成最終的分數,就沒有納入分級之中,大家還是可以點進去觀看該國的資料分數喔。
3. 透過遊戲協助難民兒童走出創傷,重建生活
精選原文:In Greece, NGOs turn to games and play to treat refugee children’s trauma
近年,桌遊除了過年期間聚眾玩樂的功能,也陸續發展出各種不同的可能性(像是介紹臺灣文化歷史的桌遊就族繁不及備載,歡迎大家踴躍谷歌)。這篇在介紹 NGOs 如何透過遊戲,在希臘的難民營中療癒有嚴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的兒童。
文中提到如何透過遊戲作為媒介,讓孩子們可以在遊戲的過程中放鬆自己,允許自己跳出日常生活中的慘酷現實,短暫恢復天真,並在這個過程中與治療人員建立信任感,緩慢爬梳整理自己的情緒。同時,治療人員藉由觀察孩子們在遊戲過程中的表現,制定合適的治療策略,進一步協助孩子們走出創傷。
挑選這篇文章除了是要介紹遊戲的治療應用,提供大家一種跨界應用的想像,也希望藉此讓大家再次看見難民營中兒童們的困境。
這些來到難民營的兒童,有許多在抵達之前就已經出現情緒上的問題,原因可能來自於在家鄉的慘酷見聞或逃亡路上的悲歡離合,而在去年難民營大火之後,有許多兒童出現夢遊的情況,有些兒童甚至會一路從難民營夢遊到海邊,救援人員指出,這或許是孩子們潛意識重現他們渡海尋求安全庇護的經驗,覺得「海」會帶他們前往安全的地方。
延伸閱讀 1:「我只是想往上爬!」親友互踩或無私人性?議題桌遊翻轉你的 3 觀、開啟艱難對話
延伸閱讀 2:橫掃各大創新獎、結合電玩與公益的識字遊戲!無國界電玩:「社區參與是組織工作的核心」/「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延伸閱讀 3:全球每 97 人就有 1 人是難民:臺灣應以援助港人為基礎,推動適用全難民的難民法
4. 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萬萬不能!拯救人口販運的受害者,不能只停在「釋放他們」
精選原文:How to Ensure Survivors of Modern Slavery Stay Free
本文幾近尖銳的提出一個問題:解放那些被人口販運的人,讓他們重獲自由,然後呢?作者隨後強力地提出他的見解:光是「讓他們人身自由」還不夠,只有確保這些倖存者的「財務自由」(安全),才是真正解放他們,讓他們成為一個真正的自由之人。
這篇很仔細的說明為什麼賦予人口販運的倖存者財務自主能力這麼重要,因為光是解救還不夠,要賦能、讓他們有生存下去的賺錢能力,並進一步協助倖存者擴大自己的財務資本,他們不需要成為百萬富翁,但至少要擁有維持基本生活條件的金錢,可以活得像個人,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需要為了金錢所困,一再妥協自己的生活、尊嚴、安全,最後甚至沒有選擇的落入危險的情況失去性命。
可以擁有人生的選擇權,這才是他們想要的自由,而這樣的自由需要一定的財務才能支持。
同樣的道理可以延伸到其他領域,比如無家者、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高危險家庭的成員、因為欠仲介錢鋌而走險的移工等。確保一個人財政上的安全無虞,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就確保這個人能有個相對安穩的生活,而不會走向邊緣或再次掉落。與其清高的說「錢不是萬能」,不如接地氣的承認「沒有錢萬萬不能」。
延伸閱讀:貧窮人的臺北 1:有選擇的時候,誰不想當個體面的好人
5. 聆聽夥伴的聲音、發展共通語言、解放贊助類型,贊助者也可以陪伴夥伴安全成長
精選原文:Safety and wellbeing: promising funder practices to support partners
身為大型贊助者(比如企業基金會)的你,是否在關切贊助計畫的完成度之外,也投注心力關切組織本身發展的安全性和健全度呢?
特別是在去年,許多國家的公民空間陸續出現限縮的情況,這可能是因為政府法規緊鎖、整體經濟環境不允許導致公民組織發展受限,更或者是因為人們已經自顧不暇了,遑論去關心那些與自己不切身相關的事情。文中建議贊助者們應該要正視公民空間緊縮對 NGOs 帶來的壓力,並提供 3 個贊助者可以試著調整自己與協助 NGOs 的方向:
(1) 從現在開始聆聽夥伴的聲音,並提供自己的經驗做為參考。也可以與夥伴合作進行研究調查,深入了解雙方關心領域的發展情況。
(2) 建立與夥伴共通的語言。隨著社會發展,各種議題百家爭鳴,連帶的 NGOs 的型態與目標也也越來越多元化。但不同的議題與領域都有屬於自己的語言,贊助者若是無法了解夥伴領域的語言和內容,可能就會跟夥伴呈現雞同鴨講的狀態,甚至傷害到彼此的關係,反之亦然。因此贊助者與夥伴都需要積極為雙方找到共通的語言和溝通方式,即便不能通通都懂,至少也要略懂略懂。
(3) 解放贊助的類型,提供用途彈性且長程的贊助計畫(或者專門贊助組織建立安全與未來發展架構的計畫),讓組織可以自由運用,在公民空間緊縮的現在,徹底檢視組織整體的安全性,健全組織的架構與發展規畫。
6. 2020 年,全球律師「為了公眾利益」進行超過 300 萬小時的法律志願服務
你聽過「pro bono」嗎?這是「pro bono publico」的簡稱,直譯是「為了公眾利益」,指的是為無力承擔鉅額費用的人(弱勢族群)提供免費且志願的專業服務,一般大多指的是為無力承擔法律費用的人提供免費的法律服務。
「pro bono」的概念主要盛行於美國、英國跟澳洲,近年隨著各地公民社會的進展(人權、環境、教育、勞資問題等)有漸漸往各國擴散的趨勢,這份《2020 年志願法律服務指標》搜集來自 91 個地區/國家的 215 間法律事務所,將近 1 萬 5000 名律師在 2020 年一整年的「pro bono」服務時數資料。
根據統計,2020 年全球「pro bono」的總參與時數逼近 400 萬小時(396 萬小時),其中美國在過去一年每位律師參與「pro bono」的平均時數超過 70 小時,遙遙領先其他地區。指標提到,個別律師從事「pro bono」的時間其實逐年在增長,參與律師與事務所數目也不斷在增加,但仔細看數據會發現,很多都是跨國的大型律師事務所在各地的分處,他們本身可能就有 pro bono 的政策(不管是明文規範還是有獎勵制度),且有較充足的財力支援旗下律師進行「pro bono」服務。
比較令人驚訝的是,小型事務所(員工人數小於 50 人)的「pro bono」時數(32.8 小時)與大型事務所的時數(35.6 小時)相差無幾。分析指出,這可能是因為「pro bono」的概念逐漸擴散,有些小型地區事務所鑑於當地的法律需求增加,實際可以負擔費用的人卻不多,因此開始引進這項服務,不過此項分析仍需要進一步研究了解。
區域發展部分,非洲與中東地區參與「pro bono」的人比過去的調查成長了 3 倍,歐洲與亞太地區參與「pro bono」的人數也穩定成長;與臺灣鄰近的區域,香港因為歷史文化的關係,是亞洲「pro bono」制度發展最健全的地區。有興趣的人可以到指標的專屬網頁瀏覽各地區的資料,資料除了列出參與調查的事務所資料,也為每個地區的「pro bono」參與情況進行簡單的介紹。
7. 「數位倫理」到底是什麼?本文帶你一次看明白
「(NGO 的)數位倫理」在國外有很多討論,特別是現在有很多組織會用定期定額的捐款或者各種會員制度來維持資金跟支持討論度,如何妥善管理跟應用這些支持者資料(庫),其實是很需要好好討論的。本文完整介紹什麼是數位倫理、數位倫理與規範該包含什麼樣的內容,以及 NGOs 期待與被期待擁有的數位倫理表現。
文中指出,數位倫理的重點不是組織可以做什麼,而是「應該要做到」什麼;數位倫理規範的也不是組織不可以做什麼,而是這些行爲本來就是組織「不應該做的」。在這個概念下,即導出組織在搜集與使用個人數位資料的幾項義務:
(1) 在搜集與儲存使用者資料時,務必要詢問使用者並取得同意。
(2) 想將儲存的使用者資料賣給第三方使用時,務必要要取得使用者的同意。
(3) 使用者有權要求組織將有關自己的資料(包含儲存在資料庫中)全數刪除。
(4) 使用者可以接觸所有與自己相關的資料,包含組織搜集中與已經儲存的所有資料。
組織在思考建立自己的數位倫理架構時,謹記 4 項原則:
(1) 尊重使用者(或說支持者)給予你的信任,在使用這些個人資料時,不要背離這些信任做出違反使用者意願的行為。
(2) 妥善管理和保護這些數位資料。
(3) 注意任何不經意的非道德行為。要知道,資料就只是資料,任何與資料有關的不當行為都是「人」造成的,可能你覺得「這樣做沒關係」、「刪去敏感的部分應該就不會曝光當事人了」,但對有心人士來說,只要給一點線索就夠了。所以在處理隱私與個人資料時,千萬不要心存僥倖,你的僥倖可能會成為他人的傷痛。
(4) 在組織內建立數位倫理的文化,除了讓組織人員知曉數位倫理的重要,也應該將數位倫理的內容轉換成實際工作的行為規範。
延伸閱讀:「數位倫理」是公益團體建立信任的基礎:即使取得同意使用個資,未必就合乎倫理
8. 只要這 5 招,你也可以擁有一個彈性、符合需求的永續(不改版)網站
精選原文:5 Design Techniques That Will Increase the Lifespan of Your Nonprofit’s Website
你也想要擁有一個彈性、符合需求的永續網站嗎?看這篇文章就對了!文中介紹 5 個技巧,告訴你如何在網頁模板百花齊放的現在,設計一個既可以隨時應對特殊需求(比如防疫政策緊急公告),又可以長久使用、不需要 2 年一小改、3 年一大改的網站。
文中提到的每個技巧都有放至少 2 個實際案例說明,讓原本很模糊的設計概念變得具體好理解。特別是對很多還在套用古早模板、網站很難用(不管是後臺管理還是前臺瀏覽),但又對新的網頁設計沒概念的組織,這篇絕對會讓你獲益良多。
馬上來簡單介紹這些小技巧:
(1) 瞭解訪客造訪網站的「目的」與「思考模式(瀏覽邏輯)」。造訪網站的訪客是希望從網站獲得「資訊(認識組織和工作)」、「購買產品/捐款」還是「聯絡組織」,不同的目的都會引導出不同的瀏覽邏輯,依據不同的目的設置相關的子網頁(比如「認識組織」下面不應該出現「活動報名」的連結,而「組織活動成果」下面也不會出現「董監事名單」),不管是日後要更新資訊或者提高訪客瀏覽的便利性,都能輕鬆達成而不需要整個網頁大翻修。
(2) 預先設定「緊急通知」的顯示位置與方式。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許多場所和集會活動都需要時刻跟著防疫政策變動,組織就需要在第一時間將資訊放上網公告,有的組織會直接利用首頁滾動式視窗放大公告,有些則是利用置頂訊息,不管哪一種,都要確保資訊顯眼清楚。
(3) 架設不同長度訊息都適用的呈現模板。有時候更新的內容簡介很難確保長度一致(比如近況更新或新聞快報),如果在頁面上出現長長短短的組合,不只資訊難找,畫面也不美觀,可以參考文中介紹「固定模版長度」跟「拼接式組合」2 種方法提昇畫面的協調性。
(4) 使用具設計性的模板,並保持一致性重複使用,千萬不要每個內容都套用新的設計,這樣不會讓你變時尚,只會讓你的網站風格雜亂。平時也可以多多瀏覽不同的網頁,記下你覺得不錯的設計,若是以後需要改版更新,就可以拿出來討論使用。
(5) 別出心裁是好事,但千萬不要弄巧成拙。網頁設計其實也是有流行的,如果你覺得跟著流行走太沒創意想要來點不一樣的絕對沒問題,只是記得設計的模式還是需要將一般的使用習慣、組織核心理念跟訴求融合在內,為了設計而設計不見得是好事。
9. NGOs 需慎防社交工程詐騙問題,隨文附贈摧毀電腦資料小祕方
精選原文:How to securely dispose of computer equipment、Protecting your charity from social engineering
本期閱讀組合清單的主題是「保密防諜」!
首先介紹的防諜篇提醒大家慎重看待關於「社交工程」(social engineering)的詐騙問題。社交工程的詐騙手法很多種,主要是透過社交手段取得你的信任,並在有心人士的誘導之下「自願」交出機密的資料。
你或許會覺得,怎麼可能有人會自願交出資料,但若是詐騙團體假裝成工程師或者網站管理員,以技術問題需要維修為理由索取系統的帳密,真的很難不讓人相信,甚至會覺得要是因為自己懷疑真偽沒有第一時間反應,會不會因此造成組織網路系統癱瘓之類的重大損失,這也是社交工程詐騙之所以受到國際組織間高度重視的原因,利用人性的好奇與善良,假造緊急事故並藉此獲取不當利益。
文中除了簡單介紹社交工程的手法,也介紹幾個預防方法,裡面提到的其中一點是要反覆提醒員工「在任何情況之下,他們都不應該隨意、直接將系統的帳密或敏感資料告訴他人,不管對方表示自己有多大咖都不行」,且要同時明確告訴員工,他們不會因為拒絕而受到任何的懲罰或責難(許多社交工程詐騙之所以成功,就是利用員工害怕拒絕之後被懲罰的心理進行巧妙誘導,達成詐騙的目的),並且身體力行提出相關的保護政策。
保密篇介紹的是如何徹底摧毀電腦上的資料,讓人沒有辦法復原!在更換新的電腦(或平板、手機)時,最擔心的其實就是資料的問題,就算你把硬碟格式化、資料都刪掉,其實還是有辦法復原。本文提供複雜程度不等的摧毀方式跟工具連結,任君挑選:
(1) 物理性摧毀(直接把硬碟拿出來砸爛)、
(2) 把硬碟消磁(但這招不適用於固態硬碟)、
(3) 重複覆寫電腦資料(比如格式化你的電腦或還原成原廠設定,但重點是要重複操作 2 次以上才能徹底抹除)、
(4) 對固態硬碟(solid-state drives,SSDs)則可以利用內建的「Secure Erase」消除資料,每個廠商的啟動方式不同,有需要可以諮詢一下廠商或詢問谷歌大神。
10. 奇葩 DNA 尋父計畫,反映出外籍和平工作者與當地婦女的性剝削問題
精選原文:Experts criticize new DNA project designed to track sex offenders
時事新聞,或者說奇聞共享。本文介紹的一項即將展開的計畫,一位英國的人道工作者,最近獲得贊助準備在撒哈拉以南地區(主要是東非跟中非)開展一項 DNA 尋父項目:搜集那些因為外籍和平工作者對當地婦女進行性剝削行為,而誕生的小孩的 DNA,並將這些 DNA 資料與現有的國際 DNA 資料庫進行比對,期待可以因此找到生父並協助當地婦女與小孩展開後續的行動。
這項計畫在國外引起不小的爭論,反對方認為這是在傷害人道工作者的個人資料隱私,且可能帶來寒蟬效應,有人擔心這些搜集來的受害者 DNA 可能被拿去獲取不當的商業利益,更有人質疑這整個計畫的可行性與安全性。
贊成方則認為這項計畫至少可以給受害者一個獲得正義的機會,並達到震懾個別行為不良的工作者的效果。報導訪問了各持正反立場的人,很詳細的說明雙方的擔憂與立場。
比起這些正反論述更重要的是,這個計畫反映出的是國際和平工作者對當地女性的性剝削問題。每次性醜聞爆出之後,各個組織檢討的聲音喊得震天響,更有調查指出,外籍人道工作者利用職權之便對當地婦女進行性剝削的行為確實且廣泛存在,這個問題其實一直都沒有獲得結構性的改善。
不管是調查或者咎責,還是有組織提出對於這些受害婦女、因此出生的後代的支援體系,都可能只有在第一時間獲得最大的聲量,之後便慢慢沉寂、消失,或許也是如此,才會出現這個令人驚奇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