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 97 人就有 1 人是難民:臺灣應以援助港人為基礎,推動適用全難民的難民法

首圖/布吉納法索的難民營住民。取自 UNHCR

世界難民日前夕,聯合國難民署(UNHCR)公布最新《全球趨勢報告》,顯示全球有超過 1% 人口流離失所,呼籲世界各國積極為數千萬因衝突、迫害或騷亂而失去家園的難民。

剛果民主共和國的 3 個女孩玩在一起,她們平時居住在充當避難所的教堂。圖/UNHCR

報告顯示,2019 年底為止,全球流離失所人數達 7950 萬人,平均每 97 人就有一人是難民,而且難民能在短期內返鄉的機率愈來愈低。

1990 年代,平均每年有 150 萬難民得以返鄉;過去 10 年,平均每年僅 38.5 萬人能夠回到家鄉,顯示難民人數增長遠超過找到落腳處的人數。而近 10 年來流離失所人數大幅增長的主要因素包括:

1. 敘利亞戰爭邁入第 10 年
2. 南蘇丹獨立後造成難民危機
3. 烏克蘭內戰
4. 大量難民及移民經海路抵達歐洲
5. 大量無國籍難民從緬甸逃往孟加拉
6. 委內瑞拉難民潮湧向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各國
7. 非洲 Sahel 地區衝突及氣候變遷衝擊當地社群
8. 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及索馬利亞再度爆發衝突與動盪
9. 中非共和國內戰
10. 衣索比亞境內流離失所
11. 剛果民主共和國再度爆發武裝衝突及暴力
12. 葉門人道危機及境內流離失所

「我們面臨巨大的轉變,如今流離失所不僅規模更大,而且不再是短期或暫時性的現象。」聯合國難民署高級專員菲利波·格蘭迪(Filippo Grandi)表示:「期待人們能在沒有返鄉機會、也無法就地發展前途的動盪中連續生活數年,是不切實際的。我們必須用全新且更包容的態度來對待難民,同時更要積極的解決曠日持久的衝突,這才是造成這些苦難的根本原因。」

Photo by Isaiah Rustad on Unsplash

2019 全球趨勢:8 成流浪者深陷營養不良環境

報告顯示 7950 萬流離失所者中,有 4570 萬人為「境內流離者」(Internally displaced persons, IDPs),2600 萬為流亡他國的「難民」(refugees), 420 萬人是正在等待申請結果的「庇護尋求者」(asylum seekers)。

從 2018 年底的 7080 萬增長到 7950 萬,主要來自 2 大因素:其一為 2019 年間剛果民主共和國、非洲薩赫勒(Sahel)地區、葉門及敘利亞新增的難民;其中敘利亞戰爭如今邁入第 10 年,造成 1320 萬人流離失所,占全球總數的 1/6。其二則是流離境外的委內瑞拉難民人數獲得較清楚的統計。

人數的背後,隱含的是每位難民在個人層次上的危機。估計有 3000 萬至 3400 萬孩童失去家園,其中許多孩子沒有親人照;同時,60 歲以上的流離失所者,在所有難民中的比例,遠低於全世界老人所佔人口比例,顯示許多家庭因動盪而支離破碎。

全球難民數持續增長,截至 2019 年統計共有 7950 萬名。圖/UNHCR

以下整理關於全球流離失所者的 8 個重點:

1. 過去 10 年至少有 1 億人被迫逃離家園,超過世界第 14 大國埃及的總人口數。
2. 當前流離失所人數是 2010 年的近 2 倍(當年人數為 4100 萬)。
3. 8 成流離失所者身處在有嚴重糧食安全、營養不良等問題的國家,這些國家多半受到氣候變遷及其它災害衝擊。
4. 超過 3/4(77%)的難民深陷長期流離失所的狀態,其中阿富汗的動盪已進入第 5 個 10 年。
5. 85% 難民身處發產中國家,多數為其母國的鄰國。
6. 有 2/3 的難民來自 5 大國家,依序為敘利亞、委內瑞拉、阿富汗、南蘇丹及緬甸。
7.《全球趨勢報告》統計數字包括 560 萬巴勒斯坦難民。
8. 2020 年 3 月,聯合國統計部門通過的最新指標,正式確保《2030 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不遺漏任何人」的承諾,也包括了難民。

疫情疊加讓難民處境更艱困:呼籲每個人團結採取行動,創造改變

今年,聯合國難民署以「每個行動都至關重要」(Every Action Counts)為題,呼籲每個人採取行動創造改變。高級專員格蘭迪也發表聲明──


「今年的世界難民日,在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危機中登場,全球流離失所者人數再創新高的同時,各國也深受疫情衝擊。如今,這已不只是健康上的危機,使得難民在內的無數基層弱勢人們陷入貧困危機。

被強迫遷徙的 1% 人們:UNHCR 2019 趨勢報告

「即便如此,我們仍在挑戰中看到許多跨越國界的連結,人們開始伸出援手,各地收容難民的社區──尤其是接納了全球 90% 難民的中低收入國家──持續展現出包容與善意。

「許多難民雖然處境艱困,也透過各種方式貢獻己力,例如在哥倫比亞及英國的抗疫前線擔任醫療志工,在黎巴嫩與尼日製作及發放肥皂,在伊朗縫製口罩及防護裝備,在孟加拉協助建造隔離中心等。他們在世界各地,回頭幫助那些接納他們的地方與人們。

「對抗疫情的當下,我鼓勵大家從難民身上學習堅毅的精神,他們面對失去家園、一無所有、與家人別離的困境,仍決心克服一切困難,改善自己與他人的生活。

一個委內瑞拉的 17 人家庭正持續在危險的旅程中,找尋安全的避難處。圖/UNHCR

「在世界難民日這一天,我向難民與流離失所的人們致敬,也向接納他們、展現同理與人性等普世價值的社群致意。他們年復一年,甚至世世代代都收容、保護著難民,在疫情危機中仍堅守這些價值,持續傳遞著希望與團結的重要精神。

「聯合國難民署對挑戰從不陌生,超過 70 年來,我們持續堅守無數危機前線,但這次的疫情可說是前所未有。我們的首要任務,仍將是持續為難民、境內流離失所者及無國籍人士提供保護。但我們孤掌難鳴。

「這幾個月來,防疫工作的動員至關重要,我們見證了各國將難民納入國家公衛體制的防疫措施中,而現在,在社會經濟措施中持續納入難民,也應受到同等的重視。

2000-2019 年來,各國難民的數量消長趨勢,2019 年的敘利亞難民數遠高於其他國家。圖/UNHCR

「《難民問題全球契約》為這些措施奠下堅強的基礎,許多雙邊捐助合作、國際金融機構與私部門已採取行動,透過政府為難民提供前所未有的支持,這些行動必須持續甚至擴大,讓政府有充足的資源納入難民與流離失所者,確保經濟社會的差距不會進一步造成族群間的分裂。難民來源國也需要更多的投入,讓難民有機會返鄉。

「今年的世界難民日,我呼籲全球促成更廣泛的團結與行動,來接納與支持難民、境內流離失所者、無國籍人事,以及接納他們的國家。

「無論你是誰,無論你來自哪裡,我們每個人都能創造改變。每個行動都是有意義的。」


臺灣綜合國際人權公約,民團推民間版《難民法》草案

為了響應 620 世界難民日以及嚴峻的香港現況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以下簡稱「人約盟」)與台灣人權促進協會(以下簡稱「台權會」)今(6/19)日也召開了記者會,公布民間版本的《難民法》草案,呼籲政府「正視庇護需求,逐步建立機制」,並「承擔國際責任,落實不遣返原則」。

無論 2013 年還是 2017 年的國際公約審查中,國際專家組成的審查委員都強烈建議臺灣必須訂定難民庇護機制,也因此,今日提出的民間版本《難民法》草案,就是參考了臺灣整府過去通過的國際人權公約而訂定,包括《兒童權利公約》、《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跟即將通過的《禁止酷刑及其他殘忍不人道有辱人格之待遇或處罰公約(CAT)施行法》。

人權團體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正視庇護需求,儘速通過並落實《難民法》。圖/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Covenants Watch

人約盟執行長黃怡碧表示,這份草案比 1951 年的《難民地位公約》附予臺灣更高的人權義務。例如草案中提到的不遣返原則(non-refoulement)、兒童最佳利益、障礙者與其他敏感族群的利益考量,以及相關救濟措施等,在臺灣現有的法治環境下,本就是政府應履行的義務。

臺灣因為久久無法成功催生《難民法》,使得過去每年至少 50 名來臺尋求庇護的人,最後不是不得不離開臺灣,就是被迫遁入地下活動,生活處境相當艱辛,也無助於政府管理人口。台權會會長周宇修表示,《難民法》不僅僅是人權法案,更是政府加強人口管理的有效政策。

長期關注中國維權人士與流亡藏人的無黨籍立委林昶佐也提醒,臺灣民主轉型之前,也有許多民主前輩因為成為海外黑名單而無法回來臺灣,多虧了當時其他民主國家提供庇護。此時,應是臺灣回饋國際之際,如今正是以援助港人為基礎,推動整體難民庇護機制的時機。

接收難民利大於弊,臺灣應加速推動完整機制

而面對民眾擔心難民可能帶來的的經濟、社會與國家安全衝擊,黃怡碧也表示,只要在《難民法》中建立嚴謹的難民資格認定機制,這問題就能獲得解套。且從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長期的監測資料來看,難民可為庇護國帶來人力資源與技術,並增加文化多元性,多半對接收國有利。

臺灣恰恰是移民、政治難民與其後代所組成的多元社會,這也是臺灣之所以富有創意、民主且有活力的根源,「建立在完整機制上的難民接收,能讓難民對臺灣社會帶來貢獻,對臺灣將是利大於弊。」黃怡碧重申。

2021 年將是《聯合國難民公約》70 週年與《消弭無國籍公約》60 週年,這些公約規範在當前的全球局勢中前所未有的重要。面對難民進行式,臺灣必須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追求進步的人權價值,並做好規畫與部屬,儘速審查相關難民法治,落實政府職權。


延伸閱讀:
1. 全球 7080 萬人流離失所:在香港之後,再思臺灣的難民法
2.【太陽之西】難民是一種狀態,而不是身分──讀《走入戰火邊界,我所見的一切:鄭雨盛,與難民相遇》
3. 亂入公約課後隨筆 03:臺灣明明不是聯合國會員,為什麼要一直引進國際公約?
4. 【2019 臺灣國際人權影展】午夜行者:用盡全力抵抗無知覺與集體失憶


本文編整自 Glocal Action 企畫經理王詩菱摘譯報告,以及人約盟 & 台權會記者會後發布訊息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Right Plus 編輯部
Right Plus 編輯部

2019 年 6 月出生,熱愛海洋和貓,喜歡親近友善又創新的朋友,但也支持必須不友善才能往前衝的人、願意理解因為太辛苦而無法友善的人。

每天都想為世界增加一點正能量,但也無懼直視深淵。努力用文字紀錄社會百態,持續在正確、正常與右翼的 Right 之外,尋找 Plus 的思考與選擇。

文章: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