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精選/17 億美金捐款啟示錄、與企業合作該知道的 8 件事、疫情惡化亞太地區女性處境、蒐集有效數據讓政策更接地氣、2020 慈善數位力報告

編按:Right Plus 每月從全球極具規模或長久深耕公益、發展、社會創新的國際媒體如 Alliance magazine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SSIR)Devex InternationalCharity Digital NewsNonprofit Tech for Good 等,精選幾篇推薦閱讀,主題包括行銷募款、公益創新、社群經營、發展工作、重要報告、重大國際時事、科技與數位時代等。

我們精選出對絕大部分公民團體都有用、有趣的新知或討論,以「推薦」為目的,僅摘錄或點出其中的可看性而不做全文翻譯。不僅可以讓關心公益的讀者了解國際趨勢、自行選擇偏好閱讀,還可以拿來看公益練英文!(覺得痛苦的讀者,可以下載網頁直接翻譯小幫手喔!)

1. 2020 慈善數位力報告:NGO 數位力在疫情下更顯嚴峻與迫切

精選原文:2020 Charity Digital Skills Report

熱騰騰新出爐的《2020 年 NGOs 數位技巧報告》來囉!因應今年的疫情,報告有特別新增一個區塊在討論疫情對 NGOs 數位化的影響。報告的專屬網站內容很豐富,對於不想下載整篇報告的人,可以點網頁上的各個主題頁面(想看報告內容可以點「Report Detail」),裡面就有團隊精簡整理過的報告內容,當然想看完整內容,還是要下載全文檔案喔!

根據內容來看,NGOs 雖然在疫情中被迫使用數位工作,但可能因此更覺察出自家組織的數位能力欠缺,且疫情導致捐款驟減,也讓數位化資源短少、讓相關數位發展規畫被擱置。因此雖在部分數位領域有長足進展,但整體而言,NGOs 的數位化之路依然漫長

以下簡單摘要報告重點發現:

(1) 仍有超過一半(51%)的受訪者表示自家沒有任何數位化的政策或規畫。

(2) 今年因為 COVID-19 疫情影響,有 2/3(66%)的組織需要遠距工作。

(3) 有 27% 組織因為缺乏足夠的技術,必須在疫情封鎖期間取消組織的服務計畫。

(4) 今年有 50% 的受訪者表示組織缺乏數位化所需的資金,支持者除了贊助特定的計畫,也可以考慮捐款支持組織進行數位化

(5) 有 67% 的受訪者希望自家高層能有更強力的數位化能力,因為管理階層的策略和領導是組織數位化的關鍵。

(6) 有66% 的受訪者表示自家理監事會成員的數位能力偏低,若是理監事會成員沒有足夠的認知和能力,就不太會把數位化納入組織的優先發展事項中,因此緩緩整體數位化的進程。

(7) 相較於去(2019)年的 41%,今年只有 25% 的受訪者覺得組織需要加強工作人員對各種數位責任的認知與能力。

(8) 只有 8%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很懂自己服務的族群需要什麼樣的數位服務與數位使用習慣。

(9) 數位募款能力是 NGOs 常見的數位力弱點,今年有 45% 的受訪者表示自家真的很不懂如何進行數位募款。

(10) 83% 表示自家組織透過科技提供服務的能力欠佳(其中更有 40% 表示組織的能力很差),相比 2019 年的 60% 和 2018 年的 53%,不滿的比例明顯增加。

調查顯示,有 86% 的受訪者表示組織有沒有積極進行數位化是自己選擇工作的重要因素,儘管今年的整體調查顯示 NGOs 的數位化進展並不理想。圖/@《2020 年 NGOs 數位技巧報告

2. 新瓶裝老酒,舊文再製宣傳便宜又好用!

精選原文: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 Why charities should be repurposing their content

預算有限,舊文新用也是宣傳的好方法喔。這篇就是在提醒 NGOs,有時候回顧受歡迎的舊文和永遠不脫時效的資訊文,也是很好的宣傳方式。回顧的同時,可以再次展示組織的成績,同時融入正在進行的計畫,為組織帶來新一波關注。

文章前面簡單介紹舊文新用的好處,後半則說明哪些文章是永不退流行的,組織又要怎麼重新利用這樣的內容。下面簡單介紹舊聞新用的小祕訣:

(1) 網站常青文永遠不過時,哪裡都可用!常青文是指沒有特殊時效性、永遠都可以拿出來重溫的文章並引起廣大迴響的文章(以多多站上舉例的話,就像是:介紹街友友善空間社工觀點分享讀者投書分享個人心路歷程等)。這類文章的應用範圍很廣,除了各社群媒體的舊聞重溫,也可以整理規畫成系列報導、電子報、主題閱讀清單等。

(2) 社群媒體舊文重溫。把之前迴響不錯的貼文以懷舊重溫的方式重新貼出,還可以加上一些現況更新、小問題,或請大家回報自己的經歷、分享看法等。原本的圖片或影像也可以重新編輯再使用。

(3) 將舊文「數位化」。把受歡迎的舊文內容重新編輯規畫,製成 webinar(國外常見的網路研討會)、podcast 或短片介紹

(4) 有系統的回顧、統整舊文,可以整合成系列主題,或搭配當下的議題摘要舊文內容

延伸閱讀:好用的製圖和影像編輯軟體在這裡!重新為舊文製作圖表或圖文說明,也是舊文再利用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紹很多很多好用製圖軟體,有免費也有公益組織付費專案,推薦搭配閱讀)(英文注意!)

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3. 善用聊天機器人帶來行為轉變,服務成效超越疫情封鎖線

精選原文:To meet needs from a distance, NGOs turn to chatbots

疫情下的封鎖政策導致許多 NGOs 不得不暫停所有面對面的服務,改而轉戰線上平臺,但大部分的 NGOs 都發現線上諮詢很大程度減低了服務效果,這或許跟他們沒有用對方式有關。

這篇介紹各地 NGOs 如何在通訊軟體 WhatsApp 上設定聊天機器人,在封鎖期間持續進行自己的服務,有的組織發現比起在通訊軟體上發布各種指南、報告或制式的宣傳訊息,這種短時間的互動訊息溝通反而更有幫助,帶來即時性的行為轉變。文章舉了不少實際應用的例子,服務範圍從心理健康照護、孕婦健康諮詢、農業即時監控、學校停課的兒童教育等,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啊!

簡單整理文章重點:

(1) 聊天機器人的訊息可以確保不管什麼情況、什麼地點、什麼時間,使用者都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得需要的資訊。

(2) 比起長篇大論的指南和建議,簡短的互動訊息或語音訊息對使用者來說更實用

(3) NGOs 也需要注意通訊軟體的隱私性,組織與使用者的對話內容是否會有第三方知道,或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對話內容被第三方提取。

(4) 在聊天機器人提供資訊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去追縱這些資訊是否帶來行為改變,且這樣的溝通是否能在必要時轉換成雙向的交流,而非 NGOs 單方面給予資訊,忽略使用者反饋。

4. 尋找企業合作夥伴之前,NGO 需要知道的 8 件事

精選原文:Top tips for engaging corporate partners

越來越多企業自己成立基金會,由基金會贊助資金與 NGOs 合作,而 NGOs 則需要事後提出成果報告。只是這樣的交流比較單向,也不太能產出可以永續經營的服務方案。本文整理出 8 個方向,給尋找企業合作夥伴的 NGOs 建議,主旨是告訴 NGOs 要對自己有信心,清楚知道自己跟對方的需求,讓雙方可以站在對等的位置進行合作,互利互惠

文章不長,各項建議的解釋也很清楚,相信對 NGOs 能有所幫助。簡單介紹 8 個重點:

(1) 傳遞正能量和正面形象。不管企業基金會尋求公益夥伴是為了 CSR、公關形象、吸引人才還是刷存在感,形象良好且正能量滿滿的 NGOs 總是比較能吸引注意。

(2) 仔細研究企業尋求公益夥伴的目的和傾向,可以讓組織在洽談合作關係的時有大致的規畫方向,知己知彼才能提出有益雙方的合作方案。

(3) 找到最佳、最適合的夥伴。組織可以仔細評估企業夥伴的產品、服務、價值和目標是否與自家契合,而自家組織是否可以為企業夥伴帶來加乘的宣傳效果

(4) 提出具體的需求。組織應該要清楚列出希望合作夥伴協助的項目,越清楚就越有助於企業夥伴評估可行性,也能釐清雙方的合作模式和權責範圍

(5) 共同行銷宣傳。合作就是希望可以「1+1>2」,統一彼此的宣傳方案,可以更有效運用所有資源、讓資訊清晰好找,特別是在 NGOs 不擅長的數位行銷方面。 

(6) 共同進行數位募款。NGO 可以舉辦募款活動,企業夥伴可以透過參與募款活動的方式(比如每筆消費就捐出 100 元)替 NGO 宣傳,雙方可同時在彼此的支持者間曝光。

(7) 擁有清楚可期、便於進行影響評估的目標。影響評估是企業基金會在合作後必做的事情,目的是要讓企業股東和投資者知道公益合作是否真的有效、為企業帶來好的效益。所以 NGOs 除了提出清楚的目標,也要記得在執行過程中搜集相關資料並追蹤後續影響,才能提供必須的影響評估資訊。

(8) 從企業 CSR 團隊開始入手,尋找合作機會。很多企業都有專門的 CSR 團隊,為企業規畫各種志工或公益活動,NGOs 可以與其接觸,尋找適合雙方的計畫。

5. 不怕你仿只怕你仿不好!服務「開源」讓好事正確規模化

精選原文:Your Software, Their Hardware: Stacking the Deck for High-Quality Replication

如何把成功的計畫好好規模化,讓更多人受惠卻不偏離計畫初衷,一直是很多 NGOs 的困擾,這篇文章把成功計畫比喻成電腦軟體,用電腦軟體開發的行銷概念來告訴 NGOs 如何準備、包裝自己的成功計畫,讓其他組織可以更有效的複製,進而達到高品質的規模化。文章意外的很好懂,各個步驟也有詳細的解釋。

簡單摘要文中介紹的規模步驟:

(1) 有好的計畫不夠,你還必須進行市場研究,去分析、了解你的潛在客戶,也就是那些有能力也有意願複製你計畫的團體。

(2) 包裝好你的產品(計畫)同時附上詳細說明書。將計畫內容(包含所用的材料)、執行方式(記得納入「學習計畫」過程)、和使用的系統/模型等整理成一個套裝,讓所有想要也有能力複製計畫的 NGOs 可以隨時隨地取得需要的產品內容與說明。

(3) 積極推銷你的產品。不要被動等別人上門詢問,你也可以主動去尋找潛在客戶

(4) 持續提供更新與售後支援服務。用軟體來比喻,開發軟體的工程師一定覺得軟體怎麼用都順手,但對一般大眾而言,剛開始一定有各種不適應,比如不會安裝、裝了卻不能用、按到某個功能結果電腦就當機等,規模化的過程也會有類似問題與不適應,花的時間往往也比預期長。因此提供及時支援與諮詢絕對是必要的。

6. 有錢人真的跟你想的不一樣?美國女首富 17 億美金捐款啟示

精選原文:Seven lessons donors can learn from MacKenzie Scott’s surprise $1.7 billion gift

今年(2020)7 月,美國女首富 MacKenzie Scott 捐出總計 17 億美金116 個 在不同領域致力於社會平等、行動改變和發展合作關係的 NGOs,本文針對 Scott 女士的捐款策略進行分析,也提醒捐款者們,他們其實可以做得更多,協助組織進一步發展,而不只是把錢捐出去。簡單說,捐款也是一門需要好好思考的課題呢。

簡單介紹 7 點建議:

(1) 簡化你的捐款策略(不用搜集一堆資料、設定 KPI 或什麼滾動式修正目標)!想清楚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捐款者」,整理出大方向的目標(例如 Scott 女士的目標就是在有生之年,將大部分的財富捐出回饋社會),然後馬上行動!

(2) 提供「不指定用途」的捐款。專款專用或許方便捐款者追蹤自己的錢是否都用在刀口上,但一個組織的運作其實仰賴組織內不同部門的協作,這些都需要花費;再者,專款專用可能使組織在面臨社會突發事件時,無法彈性調動資金應變,只能乾著急。

(3) 建立雙向且良好的信任關係,才能相信你捐款的組織,一同完成目標。

(4) 找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進行。一般人可能不需要團隊來處理善款(畢竟不是人人都有 17 億美金),但有人可以一起商量討論,一定可以達到「1+1>2」的效果。

(5) 簡化流程與申請資格。如果是成立基金會、提供較大筆的捐款給 NGOs,請盡量簡化或移除款項的申請資格與程序,讓 NGOs 可以更容易取得需要的資金,而非花大把時間在處理申請文件與程序。

(6) 如果有心想支持促進社會平等的組織,可以選擇由有相似經驗的人所組成的團體,許多事往往需要經歷過的人才能深切理解其中的痛苦與操作學問。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其他領域。

(7) 捐款者可以做的不只有捐錢,你的知識(intellectual capital,智慧資本)、影響力(reputational capital,聲譽資本)、人脈等都可以協助 NGOs 更上一層樓

捐出 17 億美金給 116 個團體的 MacKenzie Scott 女士。圖/@MacKenzie Scott Twitter

7. 讓心理學告訴你,公益與倡議影片該置入什麼情緒?

精選原文:The Science of Nonprofit Video Engagement

8 月時介紹的《NGO 社群影片分析報告》,大家還記得嗎?本文算是報告的延伸說明,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告訴大家要在影片中加入怎麼樣的「情緒」,才能吸引觀眾注意並願意分享。不要怕會出現艱深的心理學名詞,文章內容其實很簡單易懂,而且都有配上範例幫助理解。切記,情緒千萬要放對,才能為你的影片帶來效果。

究竟要放什麼情緒才對呢:

(1) 激發性的情緒,如憤怒、喜悅和恐懼等,這些情緒會激發人體分泌激素並產生相應的行動,研究也顯示,激發性的情緒比非激發性的情緒更容易促使人們分享與行動。

(2) 主導型的情緒。主導型的情緒與控制和力量相關,比如憤怒、自豪或喜悅,會給人一種很有把握、掌握力量的感覺,含有這類情緒的影片分享數與互動數都比較多。

(3) 情緒之外,在影片中加入驚喜橋段,效果加倍!

(同場加映)在為影片下標題時,加入一些情緒化的字眼,比如「讓大家都怒了」或「笑到停不下來」這類表達影片情緒的形容,也可以增加影片的吸引力喔!

8. 非洲公民團體疫情衝擊報告:半數以上組織迅速瘦身,近 7 成暫緩服務

精選原文: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African Civil Society Organisations – Challenges, Responses and Opportunity

這是由 @AfricanNGOsEPIC-Africa 所進行的非洲公民團體(Civil Society Organisations,CSOs)疫情衝擊報告。報告訪問 44 個非洲國家共 1015 個 CSOs,訪問時間是 2020 年 4 月 29 日至 5 月 15 日。結果顯示,非洲 CSOs 受到的衝擊很大,特別是在經濟方面,半數以上的受訪 CSOs 正在進行不同程度的組織/計畫瘦身,以因應驟減的收入來源

報告也顯示,各國政府的支援並不充足,只能靠組織自己自立自強,而非洲 CSOs 正在透過增強能力、數位轉型與開發多元收入來源自我救濟

由於這份報告是在非洲疫情爆發初期進行的,只能初步描繪疫情對 CSOs 的影響,負責進行報告調查的 @AfricanNGOs 和 EPIC-Africa 也已表示會持續追蹤、發布非洲 CSOs 的衝擊報告,以了解這波疫情對非洲 CSOs 帶來的整體影響。

簡單摘要報告中的幾個重要發現:

(1) 55.69% 的 CSOs 已經失去資金來源,66.46% 的 CSOs 預期會在未來 3-6 個月內失去資金。

(2) 49.87% 的 CSOs 因為資金驟減及未來的不確定性,開始消減支出。有將近 7 成(69.34%)的 CSOs 已經取消服務來因應衝擊,且有超過 5 成的組織表示,這種取消政策還會持續 3-6 個月。

(3) 84.48% 的 CSOs 開始實行居家遠距辦公,有 71.4% 的組織表示在疫情結束後,也打算持續居家遠距辦公政策。

(4) 大部分(68.08%)的 CSOs 相信經過這次疫情,民眾會開始認識並感激 CSOs 在疫情期間的付出。與之相對的是,有 71.58% 的 CSOs 表示政府並不了解,也沒有妥善運用本地 CSOs 的能量協助防疫

(5) 儘管疫情對 CSOs 的衝擊很大,仍有 45.06% 的 CSOs 對未來保持樂觀,也認為經過這波疫情,非洲本地的 CSOs 會成長得更堅強、更有機動性。

報告文字簡單摘要New report studies impact of COVID-19 on African civil society organisations (英文注意!)

9. 協助蒐集有效數據,讓國家政策更接地氣、帶來實際改變

精選原文:How are women spending time? Overlooked survey method gains prominence during pandemic

本文以兩性在防疫封鎖期間的家務分工時間為引,探討近來因為 SDGs 的推廣,許多國家陸續開始進行國內兩性工作資料搜集,特別是那些費時費力、通常被政策調研排除的精細調查(例如女性無償進行家務的時間、家務的分工情形、女性居家勞動對國家整體經濟的貢獻等)。

對於這些費盡心力蒐集到的資料,有些國家會仔細檢視,並在後續將調查結果應用在政策制定上(例如文中提到的烏拉圭)。但對多數國家來說,所做的也僅止於回報或發表調查報告,之後就將報告束之高閣,這些調查結果並沒有適時融入政策制定過程並用來改善國內狀況。

文章藉由上述說明,希望提醒儘管有些調查需要耗費大量精力,看起來好像除了跟上國際流行之外沒有太大用處,其實只要好好檢視資料,並將結果融入政策制定中,就有助於國家提出接地氣且能實際帶來改變的政策

延伸閱讀現在就開始!收集有效完整的「性別數據」,邁向性別平權

10. 從心理、經濟、醫療、資訊到家務勞動,亞太地區女性的疫情衝擊遠較男性惡劣

精選原文:Surveys show that COVID-19 has gendered effect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聯合國婦女組織(UN Women)在 4 月對亞洲進行疫情社會調查,文內的資料會隨各國調查結果回報不斷增加,在上(8)月更新的國家資料有孟加拉、柬埔寨、馬爾地夫、巴基斯坦、菲律賓、泰國、尼泊爾、薩摩亞等 8  國的調查結果,未來不排除資料持續更新。

個別國家數據有些微不同,但大體結果顯示,亞洲與太平洋地區男女承受的疫情衝擊不同,女性在「幾乎所有情況中」都比男性弱勢,即便個別國家(如馬爾地夫)顯示,男性回到家中協助家務的比例增加,但大致來說,家庭因為疫情封鎖所導致的經濟衝擊,仍持續在增加女性的負擔,女性需要的資源、支持與服務也因疫情而縮減

簡單摘要調查結果:

(1) 女性接收到的疫情相關資訊少於男性,獲得的時間也太晚。

(2) 在防疫封鎖的政策下,因為家庭收入銳減、更重的家務工作和家暴威脅等原因,在多數國家,女性因為疫情受到的心理壓力比男性更大

(3) 儘管疫情對各國的醫療體系造成壓力,但在大部分國家,女性的醫療等待時間遠比男性長,取得醫療服務的困難也更大。

(4) 在大部分國家,女性擁有醫療保險(不限公立或私立)的比率比男性低,只有柬埔寨、菲律賓及泰國的女性醫療險比率略高於男性。

(5) 疫情導致正職人員工作時間減少,非正職人員則面臨工時減少或直接失去工作。

(6) 封鎖政策讓人們待在家中的時間變長,但這並沒有改變兩性的家務分工時間。大部分調查皆顯示,女性負擔的家務工作反而因此增加,其家務量與壓力並沒有因為男性表示自己有協助家務而減輕。

(7) 整體來說,女性在疫情期間接受到的支持資源(包含經濟和生活方面)都比男性少。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吳培瑜
吳培瑜

喜歡文字卻從沒想過有一天會開始寫字,果然人生就是要盡情嘗試,成功最好,失敗了也別氣餒。

文章: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