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孩子 4】集社區之力保護孩子,培養正確積極的公眾意識

承上篇:【看見孩子 3】網路助長孩童性影像犯罪鏈,臺灣尚缺有力的執法環境

展翅協會與臺灣許多兒少團體,長期以來努力告訴受虐孩子「這不是你/妳的錯」,以避免他們責怪自己,但如今的媒體環境與輿論往往讓這一切顯得毫無說服力。展翅協會兒少網安處處長陳時英指出:「媒體報導經常暗示受害女孩『豪放』、暗示影像持有者是個年輕而無前科的宅男,不僅忽略了影像的持有、散播與拍攝製作一樣都屬違法,也忽略了影像中的孩子是真正的受害者。

「相較於國際上的腳步,臺灣在這方面真的慢了很多拍,相關的統計也很缺乏,關於兒虐的數據多半限於家庭或幼教單位對孩童的體罰或忽視照顧,鮮少看到新世代的孩子在網路時代承受的、新型態的性剝削統計。」陳時英說:「我們不斷重申的是,希望每個人了解後,能懂得求助、隨時舉報,並且留心身邊需要幫助的孩子。

另一方面,有些人主張戀童是一種先天的慾望,或表示許多施虐者幼時都曾是性暴力的受虐者,強調「否認傷害」、「缺乏同理心」是種創傷反應,甚至連性犯罪本身也被視為一種創傷反應,因此讓許多犯罪者得以合理化自身行為。對此,美國臨床心理學博士史全(Quan Shi)指出:「我和性虐兒童的犯罪者與倖存者一起工作。我必須說,幾乎所有的施虐者小時候都曾受過傷害,但只有很少的受害者長大後會對別人施暴。」 

圖/展翅協會 ECPAT Taiwan

兒童人權倡議者雷文‧卡莉安娜(Raven Kaliana)解釋:「人會虐待孩子,常是在『重演』他們兒時的受虐經驗。通常,孩子沒辦法向成年人說明自己正在受虐,因為他們沒有這部分的語言,或因為被情感所左右、或受到威脅,甚至因為創傷而失去語言能力。因此他們經常會在玩玩具時表達出受虐訊息,這時候如果沒有人出手幫助,他們很可能會將同樣的事情施加在其他孩子身上,作為一種『表達』與『求助』。

「有時候,這確實會引起成年人注意而出手干預。也就是說,一個青少年因為傷害性的性加害行為(harmful sexual behavior, HSB)被轉介至社會服務時,很可能當下其實正在遭成年人虐待。」卡莉安娜指出,事實證明,創傷知情照顧(trauma-informed care)可以協助制止這樣的青少年再出現性加害行為,並讓他們在安全的情況下得到支持,進一步整理自己的創傷。

也因此,絕大多數受虐孩子成年後並不會繼續虐待他人──如果他們並未在過程中得到支持,結果更可能是罹患憂鬱症、酗酒、成癮等;如果他們始終沒有機會學習如何保護自己,則往往會在成年後更容易遭性侵或施暴,或無力保護自己的孩子受虐。

陳時英也補充:「許多虐童者未必就是戀童者,他們可能出於圖利,或只因為孩子較弱小、容易下手而施暴。」這個警訊提醒我們,虐童者從外表看來很可能與常人無異,難以輕易辨識。 

「司法的疲弱和公眾的誤解,代表我們接受並允許這些對孩子的傷害。」卡莉安娜說:人們寧願轉身假裝這些戀童犯罪是天生的,而不是採取行動阻止他們強暴孩子。」 

卡莉安娜最新木偶劇《愛與創傷》(Love vs. Trauma)情境照。攝影/ Alfredo Robles,卡莉安娜提供

在英國,有些單位會針對戀童者提供創傷知情照顧,以認知行為療法教育戀童者辨識他們的衝動、停止攻擊孩子。露西·菲斯福基金會(Lucy Faithfull Foundation)便是針對兒童性侵的預防性組織,他們與犯罪者和非犯罪的成年人(已犯罪但未被定罪,或害怕自己即將傷害孩子的人)接觸,同時成立專線接受戀童者的諮詢或其親友的求助舉報,提供專業的輔導與介入。

臺灣因為缺乏足夠的警覺與資源投入,目前還沒有類似的單位出現,像展翅這樣的團體也僅能靠一般的諮詢熱線或轉介心理諮商來協助。「通常一年大約會出現 1、2 個這樣的諮詢,認為自己有戀童傾向而尋求幫助。」陳時英說:「我們鼓勵他們看見更多的選擇──在個人資訊被保障的情況下積極求助,而不是因為擔心被貼標籤而沉默,最後做出不可挽回的事。」

近幾年,幾個科技業龍頭如 Google 也開始以彈跳視窗針對網路上可能導致違法的搜尋或「探索」行為加以警告,並且提供當地可尋求幫助的組織資訊,Facebook 亦積極與前述的 IWF 合作,刪除社群中的不當影像。 

強暴、製作、販售、持有、觀看與散播孩童性影像無庸置疑都是可預防的犯罪。包括政府、公民社會甚至科技業者必須為戀童者提供更廣泛的方法和出口,例如諮詢、教育和適當的防範措施,以避免暴行發生。 

別讓過去的創傷主導你的未來,我們都還有選擇 

卡莉安娜最新的國際巡演創作「愛與創傷」(Love vs. Trauma),以豐富多彩的人偶和精湛的皮影戲技巧呈現出受創者的復元之路,以及人如何重建更安全健康的世界。劇中的女主角擺脫了壓迫、直面恐懼、尋求支持,透過自我照顧來建立自主意識,最終大放異彩。 

卡莉安娜再次引用自身經歷引導每一場映後討論,探究創傷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創傷就像種大傳染(pandemic),未解決的創傷在個人、家庭、社區、社會和政治等各層面影響著我們,但很少人教我們如何復元。」卡莉安娜說:「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向其他人學習如何應對疼痛與傷害,社群和媒體中形塑出來的角色很大程度影響著我們,左右我們邁向健康或破壞性的行為。」 

她也指出創傷復元的步驟:「你必須先讓自己離開危險的環境,重新教育自己的身體,讓它知道現在已經安全,接著重建你原本應該擁有的生活。」卡莉安娜指出:「你也必須正視創傷帶來的影響,甚至試著做自己的父母(Self Parenting),了解自己的需求,然後滿足、照顧自己。」當然,她也強調這些都不是容易的事:「療傷很難,但確實有效。你必須接受現實、修復它,然後往前邁進。」

了解創傷後壓力/雷文·卡莉安娜

此外,如同所有為爭取變革而組成的團體,倖存者的結盟也非常重要。卡莉安娜說:「我第一次逃脫時,遇到許多其他的倖存者。他們遭受的虐待,以及無法阻止犯罪或訴諸法律的種種失望,與我的經歷是如此相似而令人震驚。那讓我不再孤立。在目睹他們的掙扎後,我再也無法在心理上否認那些發生在我身上的事。」 

願意為彼此付出的倖存者、能夠互相信賴的支持者,以及努力讓世界變好的人權捍衛者,再加上卡莉安娜的密友與人偶藝術圈的社群,為她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支持與連結,成為她精神上的家人(Chosen Family。 

多年來,卡莉安娜透過活動、刊物、演講或影視創作,致力改變公眾意識,也積極和執法單位、慈善團體乃至聯合國合作,投入政策改革與人口販運防治等相關倡議,並且開設工作坊,以人偶培訓專業人員協助受創者復元,持續建構一個讓受害者安心述說、讓通報者放心舉報、讓潛在犯罪得以被提早防範的社會。


更多專題文章:
0.【看見孩子】專題:網路影像背後,那些真實遭性虐的孩子
1.【看見孩子 1】陽光、沙灘與性虐待,如何守護網路世代的孩子?
2.【看見孩子 2】逃亡、復元與行動,成為那個有力量的大人
3.【看見孩子 3】網路助長孩童性影像犯罪鏈,臺灣尚缺有力的執法環境

延伸閱讀:
1. 線上孩童性影像市場化、產業化,持有未成年性影像即屬犯罪
2. 線上孩童性影像全球氾濫:75% 由父母親友施虐或拍攝,長大後持續受虐或成施虐者
3. 懸崖上的小網紅:父母公開曬娃、小孩網安意識不足、直播平臺欠缺自律,釣出戀童犯罪者與龐大商機
4. 卡莉安娜個人官網:Raven Kaliana
5. 人偶的力量:The Power of Puppetry
6. BBC 採訪:How puppetry can help with trauma
7. 紐約時報採訪:He Was Supposed to Take a Photo
8. 英國兒童性虐與人口販運報告「黯影城市」(Shadow City)
9. 英國衛報報導:I was sold by Mum and Dad to make images of child abuse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葉靜倫
葉靜倫

Right Plus 創辦人 & 總編輯。曾任出版社資深編輯、NGO 雜工、NPOst 主編,對書寫斤斤計較但錯字很多。除了文字沒有其他技能。

想當特務卻當了 10 年編輯,想養獅子卻養了一隻貓。相信智慧比外貌還重要,但離不開放大片。最喜歡善良的朋友,聰明的情人,以及各種溫柔的對待。

文章: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