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孩子 3】網路助長孩童性影像犯罪鏈,臺灣尚缺有力的執法環境
承上篇:【看見孩子 2】逃亡、復元與行動,成為那個有力量的大人
2019 年,英國網路觀察基金會 IWF(Internet Watch Foundation)發表報告指出,光是在 2018 年,他們就刪除了超過 10.5 萬個兒童性虐網站,平均每 5 分鐘會發現一張有害照片或影片,創下史上最高紀錄。
在成千上萬的受虐影像中,有 39% 的孩子未滿 10 歲,1% 的孩子未滿 2 歲,超過 2 成的受害者是小男孩,且其中 8 成以上的犯罪拍攝地位於歐洲──歸功於其網速與完整建制的科技環境。此外,荷蘭長年以來首度超越美國,於 2018 年成為全球持有最多孩童性影像的國家。
網路不只讓散佈更加容易、讓犯罪者產生連結,還快速擴大並加速了孩童性影像的犯罪產業鏈。受害孩子的所在地、人口販運集團、影像觀看者、製造者、販賣者、持有者、購買者、網站經營者與散佈者往往同時分散在全世界數十個不同的地區或國家,導致跨境糾舉與拘捕極端困難,許多國際刑警必須潛伏在數十個網路聊天室裡日夜緊盯。
這種犯罪行為的產業化,再加上如今全球盛行的「小網紅商機」(參考:懸崖上的小網紅),導致許多受害孩子即使不在本地,例如臺灣,消費購買的觀看者卻可能是臺灣人,反之亦然──就算沒有出國,臺灣的孩子也可能在網上被他國的誘拐者傷害,例如脅迫拍下性影像或散布自拍私密照等。
此外,受害時間也並不僅止於施虐當下。許多倖存的孩子即使已經長大成人、連犯罪者都已被捕,施虐或私密影像卻持續在網路上被散播,形成此生都無法擺脫的夢魘與威脅。多數平日會看色情片的臺灣民眾往往也缺乏法規教育,不知道如今即使只是「持有」或「下載」未成年性影像,都已視同違法。
除了犯罪模式,人偶劇獲獎藝術家與兒童人權倡議者雷文‧卡莉安娜(Raven Kaliana)亦從自身經歷出發,指出幾個當代社會不可忽視的觀念。
親近的父母、家人或親友,也可能成為性虐與剝削孩子的人
長久以來,大眾媒體建構了完美而單一的親職形象,無形中掩護了作惡父母的存在,讓人忘了提高警覺。然而,許多研究早已指出,9 成以上的性侵來自熟人,美國國家保護失蹤與被剝削兒童中心(NCMEC)數據亦顯示,高達 75% 的孩童性影像由父母親友參與虐待拍攝。
「我父親出乎意料的暴力,但它並不總是可恨的。」卡莉安娜自陳:「他會對我施虐並強暴我,但他同時也有趣而深情。我母親則異常冷漠,她常說她愛我,但她從未試圖保護我,我們之間沒有任何情感連結。」
卡莉安娜的陳述符合家暴性質的研究──家庭暴力經常是愛虐摻雜、反覆不斷、依附與權控並行。受虐者在暴力之後多次被安撫哄騙甚或軟語威脅,從而放棄抵抗或逃跑,直到下一次暴行發生。這種心理狀態使得卡莉安娜在成長過程中,在情感上更加依賴極端危險的父親,勝過冷漠的母親。
事實上,卡莉安娜的母親也符合多數案例中的圖像──面對孩子遭伴侶性侵,往往使人陷入自我封閉,甚或進一步成為共犯,在伴侶的指示下開啟付費直播、在鏡頭前性侵或傷害孩子,這類型的成年人雖不是主要的施虐者,卻也絕不是「無能的旁觀者」。
「這就是人類會做的事,但人類也能終止這些罪行。你必須知道這些事才能保護孩子。」卡莉安娜指出,學校老師、社區鄰里、診所商家裡的所有成年人,都必須意識到這種事隨時可能在日常中發生,才能在社區裡提高警覺,對那些行為表現異常的孩子伸出援手。
例如,受虐者/孩子身上可能出現瘀傷,或在炎熱的夏天還穿著長袖衣物掩蓋傷口,也可能因為旁人的觸摸或環境中的巨響而畏縮。或者,他們會因為內傷而導致腰痠、胃痛,因肋骨斷裂而呼吸不易、在運動過程中感到疼痛等。
有些孩子則因為在家中受到傷害,即使在校時努力念書,卻經常缺課、白天上課時也經常睡著。此外,任何成年人才有的、與性相關的言語或行為都必須認真看待。
「這是公眾議題而非家內私事。性騷擾、性剝削與性侵害無所不在,重點是我們是否願意覺醒,攜手防範。」卡莉安娜說。
打擊孩童性影像產業鏈,需要強而有力的法律環境
2013 年,臺灣首次與國際合作,15 個國家聯手逮捕總計 249 名兒少性剝削嫌犯,臺灣則出動 200 多名跨縣市警力、拘捕 45 名嫌犯,並循線救出一名受害孩童。但依據展翅協會兒少網安處處長陳時英所言,翻查各縣市起訴書,45 人中最後僅有零星數人遭起訴。
自 2014 年起連續誘騙 82 名未成年少女拍下性影像的 24 歲男子林和駿,持有孩童性影像高達 120G,後來僅獲判 3 年;2018 年,20 歲的張岳勝在新北市住處接連上傳 10 張兒少猥褻照片至美國社群網站,並持有 2077 張孩童裸露、猥褻或性交照片,以及 180 部影片,遭美國國家兒童失蹤與受虐兒童援助中心(NCMEC) 通報臺灣警政署,最後也僅輕判 2 個月。
2018 年 2 月,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與臺灣警方合作,循線逮捕新北市 36 歲與 30 歲的何姓與溫姓男子。這 2 人名列 FBI 全球百大兒童色情影像散布者第 30 與 33 名,共計持有 1973 部兒少性虐影片,容量高達 20TB,卻因「坦承犯行、深表悔悟」而僅遭各判處 2 個月,還可易科罰金 6 萬元、緩刑 2 年。
在臺灣被嚴重輕忽的線上兒少性影像防治,在國外卻早已視同作戰。例如美國(註 1),僅僅是單純持有存取(無從證實是否有上傳或其他動作)孩童性影像者,最高可判處 10 年有期徒刑,影像中受虐的孩子若未滿 12 歲則可高達 20 年。
其餘如接收或散播孩童性影像者,可判處 5 至 20 年刑期,(協助)產製影像則高達 15 至 30 年,且刑度往往受嫌犯持有的影像數量、內容的嚴重性及被攝孩子的年齡等影響。此外,兒童色情網站一旦遭查獲,不僅網站管理者將被定罪,還會進一步追出所有站上會員,務求ㄧ網打盡。
在英國,包括羅馬天主教會、英國國教會,以及由知名政治家組成的戀童犯罪集團,長久以來以其地位和權勢很大程度包庇了兒童性虐的犯罪者,不僅讓法律失去作用,甚至讓少兒保護相關機構受到威脅。
英國法醫心理學博士喬·沙利文(Joe Sullivan)於 2017 年指出,只有 3-5%的受害孩童能向檢調單位口頭表達他們的受虐經歷,其中又只有 5% 的警方報告能作為依據提起訴訟。在那僅有的 5% 中,更只有 7% 的戀童者能被定罪、23% 受到監禁(註 2)。此外,即使受到監禁,這些極少數被定罪的戀童者在獄中也未曾受過任何行為治療,導致出獄後經常再犯。
英國因此於 2015 年正式成立針對兒童性虐待的獨立調查單位 IICSA,調查對象涉及政府部門、檢調機關、宗教組織、政黨和武裝部隊等,是英國史上影響範圍最大的調查,同年並通過了《現代奴役法案》(Modern Slavery Act),以打擊人口販運。
2018 年曾與 FBI 合作逮捕前述兩男的高雄市警局婦幼隊警務員謝勝隆指出,相關案件在臺灣的刑度相較歐美國家來說極低,即使警方平時主動進行網路偵察,想辦法搜集事證,但嫌犯最後往往遭輕判或不起訴,嚴重打擊警方士氣。他建議當局在政策上必須設定明確的方向與支持,以引導警方調撥資源、技術與人力。(參考:線上孩童性影像市場化、產業化,持有未成年性影像即屬犯罪 )
謝勝隆也表示,孩子在生活中或網路上遭誘拐、被拍攝、製造影像、販售,最後被下載、持有、散佈,這一連串的過程都需要讓檢警有機會阻斷。但臺灣的相關法案,例如甫於 2017 年施行的《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雖已在第二條增修「網路時代」的兒少性剝削相關定義,卻並未針對前期產製過程加以著墨。
不過,除了疲弱的法律環境,錯誤的公眾意識也是兒少保護的另一大障礙。
接下篇:
4.【看見孩子 4】集社區之力保護孩子,培養正確積極的公眾意識
更多專題文章:
0.【看見孩子】專題:網路影像背後,那些真實遭性虐的孩子
1.【看見孩子 1】陽光、沙灘與性虐待,如何守護網路世代的孩子?
2.【看見孩子 2】逃亡、復元與行動,成為那個有力量的大人
延伸閱讀:
1. 線上孩童性影像市場化、產業化,持有未成年性影像即屬犯罪
2. 線上孩童性影像全球氾濫:75% 由父母親友施虐或拍攝,長大後持續受虐或成施虐者
3. 懸崖上的小網紅:父母公開曬娃、小孩網安意識不足、直播平臺欠缺自律,釣出戀童犯罪者與龐大商機
4. 卡莉安娜個人官網:Raven Kaliana
5. 人偶的力量:The Power of Puppetry
6. BBC 採訪:How puppetry can help with trauma
7. 紐約時報採訪:He Was Supposed to Take a Photo
8. 英國兒童性虐與人口販運報告「黯影城市」(Shadow City)
9. 英國衛報報導:I was sold by Mum and Dad to make images of child abuse
註 1:整理自美國司法部兒童剝削及猥褻防制署公訴檢察官 Jessica Urban,於 2 月 20 法務部舉辦的「防制人口販運及兒少性剝削實務研討會」中的報告。
註 2:數據來自喬·沙利文(Joe Sullivan)博士於 2017 年英國諾福克警察會議上,關於兒童不雅犯罪影像的演說(the Norfolk Police Conference on Indecent Images of Children Cr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