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盟爭議重磅評析】公益團體飛躍式成長,財務管理與社群溝通何去何從?

本月初,兒福聯盟以 3.7 億購置內湖辦公室掀起風波,其中涉及捐款人對公益團體與捐款使用的期待,以及助人工作者不被理解、專業不受認同的感受

我們曾出過一篇評論「兒盟 3.7 億置產惹議,房地產商:這是公益團體的原罪嗎?」,希望破除「捐款要全部使用在服務對象身上」以及「公益組織不能有結餘」的迷思。此次系列 3 篇文章則是進一步邀請本站專欄作家、公益責信協會理事長余孟勳,從財會專業角度剖析此次爭議。

第 1 篇年餘 4.4 億、支出占比偏低,兒盟財務狀況詳解」,主要先剖析兒盟 10 年來的財務成長狀況。整體來說每年結餘其實高達 4.4 億,歸功於兒盟近 10 年來飛躍式的成長。10 年內其資產增加近 30 億,累計逾 33 億,已邁入臺灣大型基金會之列。

其中,有 2/3 的未限制用途基金,目前尚看不出明確的未來規畫。文中也列出臺灣幾個較知名大型基金會的支出占比供比較。

第 2 篇「購屋決策合理,財務狀況卻需更多交代」,從各方面討論兒盟 3.7 億的購屋決策,整體來說極為合理,且再次強調健康的組織本就應該有結餘,以因應中長期的發展與風險。但重點是,結餘占比多少才算合理?

第 3 篇「3.7 億置產不符社會期待,那個公眾過不去的檻」指出,此次兒盟不斷重申所有程序公開透明,其實並未回應到公眾最在意的點。公開透明並非信任感的萬靈丹,所謂「責信」的意義也並不只是單向的負責任即可。

本篇亦提醒董事會的治理應更加積極,尤其今年初《財團法人法》通過,已明確定義董事會的公開義務、可依循標準及法律責任,是接下來所有基金會共同的課題。

相關活動延伸討論

我們期望能以此系列,就兒盟案例討論公益組織的財會運作。本週五(1/3),公益責信協會亦將發表臺灣 2004 至 2016 年的個人捐款行為與趨勢分析(參考:公益觀察 2019:正在消失的善意),並邀請 2 位與談人從募款實務及捐款管理方面分享觀察。(詳見活動報名頁

最後,此次兒盟系列與我們的評論,末了都指向新時代的捐款人溝通與社群經營,其中一個關鍵的變因正在於媒體效應。

明年 2 月 14 日,Right Plus 亦受公益責信協會之邀,將於講座中以近年來較大的公益爭議新聞為例,結合我們 4 年多來面對公益團體、捐款人與社會大眾的觀察,討論今日的社群溝通究竟該何去何從。(詳見系列活動頁

支持得來不易的專業好文

此系列評析 3 篇逾萬字,皆是專業作者的心血。我們也希望能更有力的以各種形式(如稿費提供)支持各方寫作者。除了邀請大家贊助支持,灌溉你心目中的好報導、好內容。歡迎給我們鼓勵,你的心意,可以決定我們的影響力!


【余孟勳專欄/兒盟爭議 1】年餘 4.4 億、支出占比偏低,兒盟財務狀況詳解


【余孟勳專欄/兒盟爭議 2】購屋決策合理,財務狀況卻需更多交代


【余孟勳專欄/兒盟爭議 3】3.7 億置產不符社會期待,那個公眾過不去的檻



延伸閱讀:
1. 兒盟 3.7 億置產惹議,房地產商:這是公益團體的原罪嗎?
2. 一線社工看兒盟置產風波:公益捐款人與專業服務者,需破除迷思彼此合作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Right Plus 編輯部
Right Plus 編輯部

2019 年 6 月出生,熱愛海洋和貓,喜歡親近友善又創新的朋友,但也支持必須不友善才能往前衝的人、願意理解因為太辛苦而無法友善的人。

每天都想為世界增加一點正能量,但也無懼直視深淵。努力用文字紀錄社會百態,持續在正確、正常與右翼的 Right 之外,尋找 Plus 的思考與選擇。

文章: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