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精選/蓋茲基金會頒獎風波、2019 NGO 科技報告、慈善資金的道德爭議、Email 組織詐騙全球橫行、募款專才與小額支持之必要

編按:Right Plus 每月從全球極具規模或長久深耕公益、發展、社會創新的國際媒體如 Alliance magazine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SSIR)Devex InternationalCharity Digital NewsNonprofit Tech for Good 等,精選幾篇推薦閱讀,主題包括行銷募款、公益創新、社群經營、發展工作、重要報告、重大國際時事、科技與數位時代等。

我們精選出對絕大部分公民團體都有用、有趣的新知或討論,以「推薦」為目的,僅摘錄或點出其中的可看性而不做全文翻譯。不僅可以讓關心公益的讀者了解國際趨勢、自行選擇偏好閱讀,還可以拿來看公益練英文!

1. 與誰同行?蓋茲基金會頒獎印度總理莫迪,打臉全球人權倡議

精選原文:Philanthropy bodies criticise Bill Gates for Modi award

9 月 25 日,比爾蓋茲在聯合國頒發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的年度「全球目標守護者」(Goalkeeper Global Goal)獎項給印度總理莫迪,這個舉動在國際慈善界引發不小的震撼與批評。

蓋茲基金會表示,此舉是為了表揚莫迪總理在印度廣蓋廁所、大幅改善國民衛生的「清潔印度」( Swachh Bharat Mission)政策,與基金會一直以來致力提升衛生環境與改善不平等的目標相符。但對國際慈善界來說,蓋茲基金會無視莫迪在任內的種種歧視、民族主義、人權侵害甚至壓迫言論自由等行為,僅就單一政策就決定頒發獎項予以表揚,此行動無異於在全球慈善與人權行動者臉上打了一巴掌,上百名劍橋大學校友及「蓋茲劍橋獎學金」(Gates Cambridge Scholars)計畫研究者並以公開信提出聯合遣責與抗議。

印度本地的 NGOs 也憂心表示,這個獎項的頒發幾乎是在宣傳莫迪的政策(不論好壞)已經獲得「國際認證」,原本就舉步維艱的少數族群權益倡議和社會服務行動會更加寸步難行,對總理莫迪的政策提出批評也更難得到共鳴,甚至可能引來激烈的反制。

本文詳細整理這次事件的始末,同時也包含相關組織人士的回應或不回應,讓人看見這件事背後所反映出的國際慈善界現況。更重要的是,這件事提醒我們思考:為了要改善並促進區域發展,是否在某些時刻需要與惡同行?為了獲得行動的資金,是否要對某些侵害普世價值的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比爾・蓋茲頒發「全球目標守護者」獎項給印度總理莫迪。圖/@ narendramodi 推特

2. 《2019 NGO 科技報告》:近 8 成 NGOs 認同社群媒體能帶來社會改變

精選原文:39 Social Media Stats from the 2019 Global NGO Technology Report

2019 NGO 科技報告》熱騰騰出爐囉!這份涵蓋非洲、亞洲、紐澳、歐洲、拉丁美洲與北美洲 160 個國家總計 5721 個 NGOs 的報告,整理了超過 1000 項以上的數據統計,提供有用且快速的資料,讓各 NGO 可以即時掌握最新的科技使用趨勢,作為自家組織的科技應用參考。本文特別將報告中關於社群媒體的部份摘錄出來,快來看看你的組織是否跟上國際社群潮流吧!

簡單摘要幾點:

  1. 90% 的 NGOs 擁有社群媒體帳戶,作為與支持者和捐款人互動的管道,其中又以臉書(80%)為大宗。
  2. 使用臉書經營的 NGOs 中,小型 NGOs 平均粉絲數是 8,722,中型是 32,092,大型則有 109,158 的粉絲人數。
  3. 78% 的 NGOs 同意「使用社群媒體能創造空間」,為社會帶來改變。
Photo by William Iven on Unsplash

3. 英國 NGOs 募款現況與挑戰:86% 受訪者表示營運成本不斷增加

精選原文:Fundraising for Impact

Institute of FundraisingPwC 共同推出的《Fundraising for Impact》報告,對 100 多個英國 NGOs 進行募款調查,內容分析各 NGO 目前主要的募款計畫、挑戰、優先順序、組織收支平衡及未來的募款挑戰和趨勢,除了有清楚的數據呈現,報告也對數據背後的慈善組織現況進行說明。本文難度不高,相信可以為正在思考明年募款計畫的你帶來幫助!

幾個重要發現:

  1. 10% 的受訪者表示,未來幾年組織的自主收入(voluntary income)(非募款類收入,即組織自籌的財源)會增加。
  2. 86% 的受訪者表示維持組織營運的成本有很顯著的增加,增加範圍從人事費用、募款支出到導入科技設備等。
  3. 有 63% 的受訪者認為,提升支持者的體驗是第一優先。
  4. 74% 的受訪者覺得,為了組織的未來發展,尋找新的支持者刻不容緩。

4. 警告 NGOs!E-mail 詐騙國際橫行中! 

精選原文:Gone phishing: how charities can spot email scams a mile off

身在詐騙猖獗的臺灣(講出來都感受到濃厚的哀傷),相信許多人一定對變化多端、日新月異的詐騙手法不陌生,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會被騙。尤其現在詐騙手法不只針對個人,還針對組織進行各種半客製化的詐騙(筆者就曾收過「海外善心人士」寄的詐騙信,說要把遺產捐給組織)。

海外的 NGOs 也注意到最近國際上針對 NGO 的詐騙信層出不窮,所以特別整理目前常見的信件詐騙方式及簡單的預防方法。

在此提醒 NGOs,千萬注意各種詐騙手法,如果收到來路不明的信件與連結,千萬不要隨意點開或回信,就算對方說要捐贈 100 萬美金也不行喔!

Image by mohamed Hassan from Pixabay

5. 關心恆久遠,不可小看的小額支持者

精選原文:Small Donors, big thinking

提到捐款,通常都會直觀想到企業或有錢慈善家的大筆經費支持,其實對 NGOs 來說,小額的支持者才是帶來長期及永續改變的關鍵。為什麼?因為:

  1. 小額捐款者/支持者一般較關注自己生活範圍周遭的議題,在地深耕的他們有助於長期計畫的進行,細水長流地跟著組織一同前進。
  2. 小額捐款者/支持者有更高的機動性,面對計畫中的變數可以即時反應,在短時間內集結資源與組織需要的支持。
  3. 相對於大型捐款者/組織,小額捐款者/支持者的負擔和包袱比較少,所以有更多的意願和能力支持小型或風險偏高的新計畫,這些通常是大型贊助者會盡量避免的範圍。

一口氣收到幾百萬捐款或許很開心,但也別忘了那些一直陪著組織走過許多困難、總是默默盡自己一份心力的捐款人和支持者。

Photo by Dan Meyers on Unsplash

6. 募款專才太少,如何培養新世代的募款達人

精選原文:Special Focus: Develop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fundraising leaders

作為大部分 NGOs 主要的資金來源,「募款」早已成為一種專業技能,每個組織都需要配備一個厲害的「募款達人」,才能確保組織的資金來源。只是,募款達人從來就是可遇不可求啊!

本文雖然主要闡述歐洲的情況並提出人才培養的建議,但對於所有 NGOs 來說,目前公益領域的募款專才實在太少,粥多僧少。NGOs 除了提供清楚的職業展望及訓練,也亟需改善 NGOs 領導階層常見的血汗工作量(有愛很美,但用愛發電不可取),才能留住人才,確保未來的募款專才不會出現斷層。

一起來看看要如何培養組織的募款達人吧!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7. 20 年倡議旅程:萬那杜身障權益倡議行動家 Nelly Caleb 專訪

精選原文:Q&A: 20 years of disability advocacy in Vanuatu

2019 年是萬那杜身障者權益行動家 Nelly Caleb 和「萬那杜身障者權益促進協會」(Vanuatu Disability Promotion and Advocacy Association, VDPA Vanuatu)開始行動的 20 週年。

20 年前的萬那杜,女性身障者除了外在環境設備不足,也要同時面對社會文化上的不友善。本身也是身障者的 Caleb 透過教育、政府合作及國際身障權益倡議團體的協助,一步步將身障者的需求融入政策中,創造更友善的環境及體制,讓身障者不再被排除在社會之外。

本文清新簡單,紀錄了 Caleb 與組織這 20 年的心路歷程,看她與夥伴如何在一次次的錯誤與嘗試中,增強萬那杜的(身障者/性別)教育、通用空間設計,將身障者納入政策諮詢團隊中,並賦權許多女性身障者為自己發聲。

VDPA Vanuatu 進行的校園倡議活動,由協會志工巡迴學校,並邀請身障者分享自身的求學經驗,向學生說明身障孩童在學校可能面臨的困難。圖/VDPA Vanuatu 臉書

8. NGO 攜手慈善家,該如何對道德爭議提高警覺?

精選原文:Philanthropy is at a turning point. Here are 6 ways it could go

富有的慈善家們將資金投入公益領域,為改善社會不公盡一份力,並博得一份熱心公益的好名聲。這個令人十分熟悉的公式曾經遍地開花,促成許多跨國計畫的誕生、改變了數百乃至數千萬人的生命,但如今人們已經不再確定這樣的方式是否值得同樣的掌聲。

有心投身公益界的慈善家及想與慈善家合作的組織,要如何在資訊透明、資金流向責信、機會平等,以及確保資金來源之間保持平衡呢?本文介紹 6 個方向,或許不夠全面,但絕對值得好好思考:

  1. 思考「錢」是怎麼來的:道德上的可疑資金可以用在慈善行動嗎?
  2. 正視制度上的缺陷: 問題不在於創造財富的具體行為,而是社會結構不平等
  3. 讓慈善事業民主化:釋放金錢也釋放權力,降低資金投入時的選擇偏見
  4. 反映社會多樣性:多元的社會與社區組成,才能轉移慈善家的權力
  5. 創新與觀察:發現問題並創新解決方法,但需要在自由與正義間取得平衡
  6. 透明度與開放性:適當的公開透明能讓人們對金錢來源有所警覺

延伸閱讀:英國藝術圈的贊助兩難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吳培瑜
吳培瑜

喜歡文字卻從沒想過有一天會開始寫字,果然人生就是要盡情嘗試,成功最好,失敗了也別氣餒。

文章: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