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精選/募款與倡議小撇步、設計有效的回饋機制、為什麼要關注 AI、SDG 全球社群行動分析報告

編按:Right Plus 每月從全球極具規模或長久深耕公益、發展、社會創新的國際媒體如 Alliance magazine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SSIR)Devex InternationalCharity Digital NewsNonprofit Tech for Good 等,精選幾篇推薦閱讀,主題包括行銷募款、公益創新、社群經營、發展工作、重要報告、重大國際時事、科技與數位時代等。

我們精選出對絕大部分公民團體都有用、有趣的新知或討論,以「推薦」為目的,僅摘錄或點出其中的可看性而不做全文翻譯。不僅可以讓關心公益的讀者了解國際趨勢、自行選擇偏好閱讀,還可以拿來看公益練英文!

1. 8 個募款活動小撇步

精選原文:8 Best Practices for Nonprofit Event Fundraising

舉辦公益募款活動,是讓民眾認識 NPO 和倡議理念的好方法,但是辦過的人都知道:活動不好辦啊!特別是公益活動為了讓更多人認識組織關心的議題,需要運用創意設計各種吸引人的活動內容,舉凡遊戲、音樂會、數位互動和電影放映會等,真的是一項大工程。

本文簡單整理出 8 個實用的辦活動小撇步,只要能夠完成以下這幾點,最佳活動企劃非你莫屬:

(1) 確認你的活動目標(例如:募款、倡議、成果展覽等)。
(2) 確認活動的目標群眾(例如:捐款人、一般民眾、學生、家長等)。
(3) 活用各種宣傳手段,即使是常見的 E-mail 或社群宣傳,也可以設計有趣的內容吸引注意力。
(4) 如果活動售票,提供不同的票種讓參與者自行選擇搭配(作者提示:演唱會售票的策略就是不錯的參考)。
(5) 承上,簡化售票的方式,提供多元的售票管道與資訊。
(6) 結合線上募資平臺和社群,讓活動訊息更快速擴散出去。
(7) 持續發送活動訊息(小編的活動籌備崩潰抱怨文也行),保持參加者的參與感和期待感
(8) 事先規劃好活動結束的後續追蹤與成果展現。

Photo by Pablo Heimplatz on Unsplash

2. 10 個步驟設計有效的回饋機制

精選原文:10 Steps to design your accountability feedback mechanism

如何有效收到服務回饋,並且促進理解、運用到組織的未來發展上呢?下面這 10 個步驟教你如何設計好的回饋機制,讓組織能確實收集到想要的回饋,並有效理解回饋內容,用來增強組織的問責制度。(文中每個步驟都有搭配實際的案例進行說明):

(1) 確認自己理解回饋機制的「目標」、「功用」及「機制」與組織信任度之間的關係。
(2) 設定明確的資料收集目標,並在每個目標下面設計指標,也驗收目標完成度。
(3) 釐清你想知道「」的回饋意見,是個人?組織?社區?還是合作夥伴?要怎麼找到他們?
(4) 確認你的服務對象知道你(的組織)是誰、在做什麼、還有不做什麼。
(5) 確保組織成員理解回饋機制的目標和內容,並允許員工表達意見,保持雙向溝通。
(6) 將組織成員納入回饋機制的設計團隊中。成員的參與可以確保回饋機制的內容與組織的需求相符,也可以減少未來規畫執行上的阻力。
(7) 承上,提升組織成員參與回饋機制的規畫、設計和執行能力
(8) 在一開始就確認回饋機制所需要的資源、技術和時間,以及回饋機制的永續性。
(9) 定期與服務對象確認回饋機制的實用性,是否符合服務對象接受的服務和實際需求,並適時進行調整。
(10) 不要弄得太大、太複雜,可以先進行小型的測試計畫,一邊修正一邊尋找最合適的方法。

Image by athree23 from Pixabay

3. AI 小幫手,讓服務事半功倍

精選原文:The charity jobs that could soon be enhanced by AI

人工智慧(AI)的科技不斷推陳出新,每年都有新的進展,有關 AI 會在未來取代人類的說法也從沒有停過,但 AI 真的是開發出來取代人類的嗎?

本文就是要告訴憂心忡忡的 NPO 工作者:「別擔心!AI 不會取代人類,反而還會留給人類更多時間去發想創新的服務方案。」下面是 5 個從文中整理出來、可以透過 AI 協助增強效率的 NPO 工作:

(1) 募款。例如利用聊天機器人幫忙回答募款問題,還可以分享溫馨小故事。
(2) 維持支持者關係,或提升與客戶服務。
(3) 翻譯。例如協助 NPO 與外籍服務對象溝通。
(4) 資料搜集與分析,如生態保育資料。
(5) 整合醫療照護服務與流行病學資料。

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參考這篇介紹的小工具:Five free efficiency-driving tools for charities

Photo by Franck V. on Unsplash

4. 愈擔心科技走偏,愈該參與開發協作

精選原文:Can donors support AI for global development that does no harm?

關於如何將 AI 運用在國際發展援助與 SDG 上,在國際組織之間已經有不少的討論和概念規劃,普遍對於 AI 的運用前景也十分樂觀,但實際的計畫制定與應用依然不多。本文建議 NGOs 要密切注意並實際參與 AI 工具的開發,才能確保工具的發展契合 NGO 的需求,而不是單純為了展現科技的進步。

同時,也要賦能與賦權給實際運用 AI 的使用者(社群),讓 AI 搜集的資料使用權及所有權能確實掌握在使用者手中,而不會被拿去另做他用。

「如果我們擔心這些(數位)工具對大眾與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我們就應該參與工具開發的過程。」

USAid 的數位發展中心策略與研究團隊主持人 Aubra Anthony
Photo by Kaleidico on Unsplash

5. 6 招讓你的倡議更深入人心

精選原文:Six Ways to Boost Public Support for Prevention-Based Policy

不管是環境保育、居住正義、兒少保護或婦女安全,對於每個倡議預防性政策的團體或個人來說,要讓人們將注意力投向尚未發生的事情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總是要在悲劇發生後,人們才會短暫地將注意力放在事件的預防上。

本文介紹 6 個可以幫助提升人們預防意識,讓你的倡議獲得更多重視的妙招,全文不長,每個招數都搭配實際案例進行說明,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簡單摘要:

(1) 「有感」的連結今天的行動與明天的成果。
(2) 強調「為了未來的子孫」、「留給後代的遺產」等概念。
(3) 將重點放在「解決的方式」上,而不是過度強調問題本身。
(4) 不要太過依賴數據去呈現未來(未知)的可能,應該要「解釋數據如何產生」及「背後的意義」
(5) 呈現問題的完整背景(例如:社會結構、政策問題、經濟因素等)。
(6) 翻轉民眾想要「立見成效」的心態。

Image by Dean Moriarty from Pixabay

6. 「SDGs 2019 全球行動節」的全球 SDG 社群行動分析報告

分析報告摘要:GF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 Executive Summary
報告全文:
Visualising Networks for Deliberate Action

為了更加了解各地 NGO 執行 SDG 的狀況,Unity Effect 特別在為期 3 天的「SDG 全球行動節(SDG Global Festival of Action)」邀請 227 位活動與會者,一起製作了 SDGs 全球行動社群地圖,期望透過這份地圖,加強各地 SDG 行動的連結,並找出這些活動的盲點、合作機會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報告標示出了目前全球正在進行 SDGs 活動的社群,也包含目前最常被使用及最乏人問津的 SDG 項目、各行動重疊的領域及需要探索的領域、供多於求的資源/技術,以及極度缺乏的專業技術等。報告以圖表搭配說明,清楚呈現今年 SDG 全球行動節的社群分佈狀況。

最後 Unity Effect 也歸納出這份社群地圖所顯出的,未來 SDGs 行動可以策略性思考的方向:

(1) 標識出(SDGs 行動)社群中,具備技術與資源的個人或組織
(2) 利用社群分析的資料,協助未來行動合作、資源與知識共享的媒合
(3) 為未來即將舉辦的行動確立目標。
(4) 建立以營造最佳 SDG 行動執行環境為目標的行動影響監控機制

7. 善意永流傳,慈善基金會急需的 3 個關鍵轉變

精選原文:Three shifts philanthropy needs to make to better design and evaluate social change

儘管近年有許多慈善基金會不斷嘗試不同的評估方法、計畫制定及執行方式,似乎仍然擺脫不了傳統的思維,也無法有效地應對快速轉變的社會。本文提出 3 個關鍵並搭配實際案例進行說明,期望未來慈善基金會可以創造一個更加友善的體制,跟上世界變化的腳步,應對各種社會問題:

(1) 對整體系統的檢視:基金會應該改變過去以個別計畫為主的評估模式,改以整體「系統」為主進行更全面、跨領域的評估工具。
(2) 釐清目標:釐清基金會「想要達成的目標」,才能徹底調查達成目標過程中的困難,制訂相對應的解決方法,而不是將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結果調查與呈現上。
(3) 持續學習:在社會快速變遷的現代,基金會需要持續不斷地學習、觀察及提問,才能發展更彈性、更具適應性的計畫。

Photo by Charlie Firth on Unsplash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吳培瑜
吳培瑜

喜歡文字卻從沒想過有一天會開始寫字,果然人生就是要盡情嘗試,成功最好,失敗了也別氣餒。

文章: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