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編輯精選文章

以兒少為中心的節目製作:從幕前到幕後、從創造到拍攝,都讓孩子當主角

單親媽媽存不到錢、債務滾大、補助撐不久,還有其他生活出路嗎?/【馴錢師財務諮詢室】

張雅晴/照單全收還是因地制宜?起源芬蘭的開放式對話,挪威、澳洲、英國怎麼做?

沉睡的失智資金:南韓失智長者資產達 154 兆,詐騙風險高、破壞經濟循環

小美/「狠心的媽媽」背後:我留不住你不是不愛你,是想給你更好的生活

本篇報導由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部分支持,《多多益善》秉持「獨立報導原則」製作完成。關於獨立報導原則:《多多益善》與合作方互信溝通、力求共識,但本站擁有報導方向、受訪者選擇、訪綱設定與稿件修改的最終決定權,並於合作備忘或合約中具體載明。
當夏天氣溫逐年攀升,高溫可能奪走戶外工人的性命、讓長者喘不過氣,缺乏遮蔭的街頭更是寸步難行。當炎熱已成為日夜不歇的考驗,弱勢群體往往首當其衝。在臺灣,哪些族群承受高溫衝擊最深?現今又有哪些措施與服務幫助預防熱傷害?
過去談到天氣對老年人的影響,人們常聚焦在寒流與低溫,但近年夏季越來越熱、熱得越來越長,高溫帶來的威脅已成為無法忽視的問題。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專員林博樺指出,長輩在酷暑下常面臨 3 大困境。首先,隨著年紀增長,體溫調節功能下降,再加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身體循環也變差。許多長輩對高溫不敏感,社工進屋已覺得悶熱難耐,當事人卻渾然不覺,容易輕忽風險。且若行動不便或生活已無法自理,即使感受到熱,也很難即時自行開窗、開冷氣或補水。
其次,許多經濟弱勢長者收入微薄,添購冷氣或電扇都是負擔,就算有設備,也可能因電費昂貴而不敢使用。第三,獨居或「老老照顧」的長輩,容易處於「社會孤立」的狀態,缺乏管道即時獲得高溫預警資訊,就算知道有高溫,也不曉得要向誰求助、怎麼調整。這些困難都讓他們更顯脆弱。
今年 6 月,弘道首度啟動「夏日涼伴實驗計畫」,從小規模創新模式建立因應高溫的服務。其中一項是「環境改善」,團隊會進入長輩家中,協助裝設隔熱貼或風扇等設備。
例如,有位住在西曬老屋的阿公,為了涼快乾脆打赤膊,但熱氣依舊散不去,到了夜晚也翻來覆去睡不著。社工評估後,發現屋子通風不佳,便在他主要活動的客廳與廚房加裝了循環扇與排風扇,並把吹不涼且不節能省電的電扇汰舊換新,後來阿公終於能好好睡上一覺。
另一個重點是提升長者的自我照顧意識。當氣象署預告高溫將至,弘道會提前聯絡長輩、給予關懷及提醒,也會發送「抗暑寶物包」,內含溫度計、水瓶與宣導卡等。
林博樺說:「長輩有時只憑感覺,但我們要讓他透過溫度計知道,現在已經 30 幾度了,一定要多喝水、開窗通風。水瓶也提醒他早上喝一瓶、下午喝一瓶,用具體的方式引導他們養成習慣。」
此外,計畫也強調要建立社區的支持網絡,安排住在附近、同樣是中高齡的社工定期訪視,陪伴長輩到公園、超商、圖書館或弘道的社區服務據點避暑。她觀察:「有些長輩會因為太熱不想出門,也減少來據點的次數,但擔心他們如果長時間待在家、減少社會參與,反而會造成身心退化。所以我們會鼓勵他們來據點,這裡不只比較涼,也能隨時關心他們的健康變化。」
目前計畫仍在試辦階段,原先僅預估 5 案,但近幾個月來已接到了 10 案申請,反映出高溫確實帶來衝擊。林博樺指出,服務仰賴社工與志工合作:社工掌握長者的健康與生活狀態,進行評估與資源連結;志工則就近陪伴,甚至提供修繕或醫療專業,讓服務更完整。
不過,她也提醒,很難只用單一設備或服務解決長輩的需求和困境。像是即使給了電扇,但長輩家裡插座老舊、數量不足,會接出許多延長線,不僅有用電危險,還可能絆倒受傷,「我們會確認環境、換成會自動斷電的安全插座。也要跟長輩做溝通,告訴他用電安全和高溫風險,並看見他整體的生活狀態。」
「在極端氣候的趨勢下,長輩的需求只會更加多元複雜,必須依靠整合性的觀察與協助。」林博樺說:「因此,我們從長輩的『家』開始著手。家是每個人待得最久的地方,也希望能把預防高溫的觀念真正融入日常生活中。」
烈日下,戶外工作者也是脆弱群體之一。帶著無家者洗地、病媒蚊防治的「友洗社創」創辦人林立青回憶,過去每逢夏天,幾乎每週都會有人中暑、嘔吐,導致工作延誤成為常態,直到近 1、2 年,團隊陸續添購空調服、尋找有冷氣的宿舍安排夥伴入住,情況才逐漸改善。
「雖然現在裝備更齊全,但還是會有人中暑,面對高溫不管怎麼做,有時還是會發生。只是中暑頻率已經下降到每個月 1、2 次,沒有剛開始那麼嚴重了。」林立青說。
林立青觀察,許多戶外勞工或弱勢者的困境,並非單純買不起冷氣,而是「家裡根本不具備用電條件」。例如,有人住在老屋,配電箱迴路少,只要電鍋和冷氣同時開就會跳電。也有人需要依靠氧氣機,但因電力不足,只能在維生設備和降溫空調之間二擇一。甚至住在頂樓加蓋鐵皮屋的人,因散熱不良,夏季耗電量飆升卻無力負擔電費,都會陷入更惡性的能源貧窮。
面對酷暑,友洗工班自力救濟,近年逐步發展出一套完善的降溫措施。除了消暑的結冰水、青草茶外,團隊出班也會帶上移動式冰箱、大型電扇,甚至是能隨時充電的儲能系統到工作地點,並在休息時搭建遮蔭休息區。
但許多設備都依賴「電力」。因此,近年林立青也積極研究儲能系統,確保能配合戶外長時間作業,不會因電池耗盡而陷入危險,「只要有大風扇、移動冰箱、儲能系統,花個幾萬元就能讓人舒適很多。」
在個人裝備方面,空調服、水冷服與冰袋衣也是重要配備。林立青說明:「空調服靠小電扇吹走熱氣,水冷服則透過冰水循環降低體溫,若怕熱的話兩者搭配起來效果更好。」雖然這些裝備不算便宜,但能有效降低中暑風險,有些款式還有鍍鋁塗層,可以避免紫外線長期曝曬造成的皮膚病。此外如袖套、涼感溼巾、拋棄式壓縮毛巾,也都是工班日常不可或缺的避暑良藥。
即使如此,炎熱依舊改變了團隊的工作模式。林立青坦言,非夏季時,他們通常會出班 5 到 6 天,但現在平均一週只出 4 天。在外面工作超過 8 小時、還要扛重物,根本就撐不住。有人也會因為體力不支必須休養 2、3 天,或是有身心狀況的夥伴在天氣不穩定時也容易發作。
然而,減少工時代表收入會下降,如果想配合團隊的體力狀況,多帶幾人分擔工作,成本又會增加,夏天因此更難賺到錢。偏偏這段期間洗地需求特別高,許多學校都希望能趁著暑假師生放假時清潔,如此面臨安全跟收入的衡量,有時他們也會坐下來討論能不能出班。
另一方面,林立青也談到,目前政府雖然有相關的高溫措施,但對一線勞工的實質幫助有限。像是環境部鼓勵種樹降溫、國健署做了網路資訊專區與 App 宣導等,這些對有立即避暑需求的工人來說,幾乎都緩不濟急、派不上用場。
即使勞動部有推出高溫作業指引,有些也很難真正落實。他指出:「指引說可以把工作移到清晨或傍晚,但在建築密集的城市裡,你清晨或傍晚一施工就會被檢舉噪音,環境部就會來開罰,非常矛盾。」
林立青強調,指引裡若能呼籲雇主準備冰箱、搭建簡易浴室,就能帶來顯著的降溫效果。且比起單純的宣導,具體的支持也更有用,「如果能直接補助空調服等設備,就能讓工人、清潔隊員、勞檢員或外送員等戶外工作者使用,這些花費其實不高,但都比做 App 來得更有效。」
臺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觀察,長久以來,臺灣談到「高溫調適」往往只停留在個人層次,「政府透過 App、衛教資訊或作業指引,提醒大家高溫有風險,但避災仍得靠自己想辦法,像是去乘涼、避免曝曬等。這與颱風、土石流來襲時,會有集體疏散與應變的模式很不同,反映出高溫威脅仍被視為個人的責任。」
趙家緯也指出,社會對「熱浪」的嚴重性仍認識不足,容易忽略它真的可能致命,尤其是對弱勢族群的加乘衝擊,也是討論政策時常被忽略的面向。以戶外勞工為例,曾有研究顯示高溫可能會讓勞工生產力減損超過 4 成,但臺灣過去缺乏具體措施,像是調整清潔隊的作業時間和路線等,相關指引也常難以落實。
今年 6 月,環境部成立「抗高溫調適對策聯盟」,讓趙家緯看到一些轉變。不同部會開始分攤責任,例如社會救助司開始談論高溫對弱勢的影響,甚至小北百貨等業者也加入;
7 月時,環境部更首度舉辦中央與地方共同參與的「抗高溫演練」,若連續 3 天達到 38°C 的紅燈標準,各部會就必須啟動應變,包括農業部提醒農民補水、社福單位提供關懷和電解質、地方政府出動灑水車等。但他提醒,未來當氣溫飆到 40 度時,會需要更積極的應對。
然而,現行制度仍存在不足。趙家緯指出,《災害防救法》至今未將高溫列入天然災害範疇,導致各級政府無法依法律責任啟動完整的防災應變計畫。
其次,在都市規畫中,許多新建案會設計風廊與綠地,但這些和弱勢族群活動地區的重疊性比較低,因為他們大多仍住在老舊建物或熱島效應嚴重的區域,雖可透過節能家電汰換補助稍作改善,但難以從根本改變生活環境。
因此,趙家緯也建議將「高溫調適」納入內政部的「老屋延壽計畫」,在加強耐震和修繕外,也要把通風降溫等納入翻修重點。
趙家緯也進一步強調:「現階段最迫切的,是要辨識出高風險族群是誰,才有辦法設計對應方案。」他提到,臺灣目前主要依賴社福名單,以經濟狀況作為指標,但這不足以反映真實的熱風險。以紐約為例,當地會參考「空調使用量」、「綠地面積」等指標,更精準鎖定需要支持的社區和對象,找出隱藏在都市熱島中的脆弱區域。
在找出高風險區域後,政府才能有效配置資源。若空調設備不足,可搭配能源弱勢計畫補助;若環境條件惡劣,就推動柏油改綠地、替社區活動中心塗防曬漆等措施。透過短期靠設備降溫、長期改造生活環境,從個人、社區到制度一系列整合,才能真正防範高溫帶來的傷害。
延伸氣候變遷&不平等:
1. 「熱死人」不再是誇飾!認識氣候不平等,極端氣候代價總由最弱勢的人承擔
2. 好熱!想愛地球能吹冷氣嗎?酷暑怎麼顧好身心?/【眾聲相 EP95】
3. 先別管北極熊了!社安網也跟氣候變遷息息相關?/【眾聲相 EP30】
4. 面對氣候焦慮,你不是一個人:在「氣候咖啡館」一起抒發情緒、展開行動/【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5. 趙家緯:結合社會正義的全球氣候行動,臺灣綠色新政大落後/《刻不容緩》書評
脆弱群體的處境沒有人看見,助人工作的學問不被理解,政治、法規、制度上的問題沒辦法被好好釐清。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 6 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 4 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