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交通,能改善一整個家庭」裕隆愛的里程數公益平臺,接上助人工作最後一里路
責信揭露
本篇報導由裕隆集團部分支持,《多多益善》秉持「獨立報導原則」製作完成。關於獨立報導原則:《多多益善》與合作方互信溝通、力求共識,但本站擁有報導方向、受訪者選擇、訪綱設定與稿件修改的最終決定權,並於合作備忘或合約中具體載明。
對臺灣許多做服務的公益團體、非營利組織(NPO)而言,為了讓服務送達,例如載運物資、進入部落照顧長者、陪伴偏遠地區的兒少等,「移動」是必不可缺的一環。然而,過程中常面臨交通不便、公務車不足等挑戰;即使有車,背後也會面臨到保養、維修、燃料、牌照稅等龐大的經濟負擔。
觀察到這些困境的裕隆集團,經過多年與 NPO 的合作實驗,去年(2024)正式啟動「愛的里程數」公益平臺,讓社福團體在平臺上向贊助者募集「里程數」,然後自由運用集團旗下「格上租車」的共享車服務。
這種創新模式,不僅解決了 NPO 的移動難題、省下籌措車輛後高昂的養車成本,更透過彈性租車的方式,將服務與影響力延伸至臺灣的各個角落。
不只捐車,也不只解決單一問題
20 年前,裕隆集團公共事務部經理陳蔓嫻在集團旗下中華汽車推動的「希望閱讀計畫」,成為「愛的里程數」的雛形。
當年,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為了縮短城鄉教育落差,向中華汽車募車,想將好書送到偏鄉,但陳蔓嫻等人認為,車輛不只扮演運輸工具,更是乘載情感與希望的載體,於是反向提議打造「行動書車」,以展翅的意象設計車身,讓孩子們下課後能圍繞書車閱讀、聆聽志工說故事。
「這個計畫引發了仿效,不少地方圖書館也開始將行動書車引入校園。」陳蔓嫻說:「我們不僅在做開創性的事,更重要的是促成了正向的流動。」
她以中華汽車的另一個「幸福樹計畫」為例。中原大學的師生曾發現,位於桃園復興鄉的拉拉山,以生產甜蜜多汁的水蜜桃聞名,但原住民果農缺乏行銷管道,許多農家只能在路邊擺攤,賣不完的水蜜桃爛掉後就倒入山谷,若遇天災或道路中斷,更無法賣出水蜜桃,導致農民生計困難。
後來,中華汽車跟中原大學合作,協助果農行銷水蜜桃,推出「認養水蜜桃」活動,只要以 1 萬元認養 1 棵樹,收成後就能得到水蜜桃,讓果農不再擔心賣不完,只需專心種植就好,也有更多時間去照顧子女或處理其他事務。
陳蔓嫻回憶,有次他們開書車到桃園,意外遇見參與計畫的果農駕駛娃娃車,對方說水蜜桃都賣光了,他有空來接送學生上下學,讓孩子們不必再步行 1 小時才能到校,「原來一個問題的解方,也能讓環境或好幾個家庭發生改變。」
2019 年,裕隆集團在臺東南迴以「捐服務不捐車」的方式,支持深耕在地的南迴協會經費和福祉車(無障礙車),並以提供里程津貼的方式培訓在地駕駛,免費接送交通不便的偏鄉居民就醫或定期洗腎。(參考:【南迴不難回】專題)
「我們所做的不僅僅是解決交通問題,像南迴偏鄉醫療的背後,還牽涉到家庭、經濟、教育等需求。希望引入交通服務後,能長期陪伴在地,成為更穩定、永續的力量。」陳蔓嫻強調。
經過多年經驗累積,去年裕隆集團與 20 多間 NPO 合作,試行「愛的里程數」平臺,串聯旗下子公司捐贈里程數,累計贊助金額達 1000 萬元,創造超過 46 萬公里的移動里程及 5 萬多趟服務。
平臺上線後,無論是企業或個人,都能捐贈里程數給 NPO,除了讓服務不受移動限制,也讓 NPO 有餘裕構思新的服務模式。陳蔓嫻說:「平臺呈現了食衣住行育樂的多種場景,在每個故事背後,都代表一個被解決的社會問題,還有更多創新的可能。」
芒草心:送物資、搬家電、接送無家者就業,使用趟數最多
長期關注無家者議題的芒草心慈善協會,服務據點分散在臺北市的中正、萬華區,從運送物資、接送無家者就醫或就業、活動擺攤等,交通需求十分頻繁,去年是使用「愛的里程數」平臺次數最多的組織,累計高達 65 趟。
過去,由於養公務車成本高昂,移動都是騎機車或搭大眾運輸為主,經常耗時又耗人力。芒草心社工廖宗琳舉例,萬華的香香澡堂約 3 天就要補貨一次,每次都要從中正區的倉庫載約 30 箱罐頭、2 大箱餅乾、5 箱飲料去澡堂。
廖宗琳指出:「以前我們會問同事是否有空幫忙載物資,有時甚至服務對象也會幫忙,如果湊齊 4-5 個人騎機車一起送,約 1 小時內就能完成。雖然時間不長,但要在同一時段找到這麼多人協助,很需要大家互相協調。」
此外,當社工半夜走訪街頭的無家者時,需要載 40 個便當、八寶粥和其他物資,往往也得出動 2-3 人騎車過去。特別是臺北冬季溼冷,運送過程格外辛苦。
又或者,芒草心協助無家者租屋時,因無家者預算有限,租到的住處常缺乏家具家電,有時社工要幫忙送單人冰箱、小櫃子或桌椅。這些物品數量和體積都不大,卻很難載上機車,只能委託貨運公司,但一趟動輒就要 800、1000 元,也很傷成本。
直到 2022 年,芒草心和裕隆集團接上線,開始實驗愛的里程數服務,對廖宗琳來說鬆了口氣,不只讓物資運送更便捷,更不必出這麼多人力,一趟就能解決所有的需要:「依據需求不同,可以選擇需要的車款,例如貨物很多時,會選後車廂比較大的;要載小冰箱,挑後座方正一點的;要載多人出去,就選載運人數多的車。」
車子不只能載運物資。廖宗琳回憶,同一年,他們在某座天橋認識一位無家者大哥,起初社工會開車到街頭訪視他,後來開始載他去案場接工作,也會幫忙運送梯子與攪拌水泥的機器等工具,等到一、兩週後完工,再把工具載回來。這些器材很難用機車運送,就算搭捷運或公車,也可能因為沾有粉塵、油漆或汙垢,容易遭受異樣眼光。
廖宗琳感慨:「現在大哥是很厲害的師傅了!他能精準估算材料費、人力成本和工期,知道要準備哪些設備,還會幫我們刷油漆,修繕據點、做防水工程。就算有大型器材要運送,也能自行安排、調度貨車。」
今年,廖宗琳期待可以舉辦一場東北角小旅行,「許多無家者因經濟困難、身心狀態不佳等狀況,從沒有過旅遊的經驗,很希望今年能實現這場旅行,為大家留下美好的回憶。」
伯拉罕:深入部落做服務,里程數半年突破 6000 公里
推動原鄉長照的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深耕於臺中和平山區。和平區幅員遼闊、人口稀少,部落分散且交通不便,光從環山開車到達觀就要 4 小時。伯拉罕提供居家服務、培訓在地族人成為照服員,後來還將服務擴展到臺東和新竹的偏鄉。
對深山部落來說,用車需求非常頻繁,從物資、居家服務、載長者去就醫洗腎、買生活用品、隔壁村有喜慶或親友過世,或是載長輩去長照基地與人交流,都需要移動。去年 8 月,伯拉罕才跟裕隆集團合作,卻已經成為使用里程數最多的組織,突破了 6000 公里。
伯拉罕創辦人兼理事主席林依瑩提到,組織內原有 3 臺公務車,另有幾輛重機停放在部落,好讓人能在部落間即時移動。但部落位於山區,落石多、路況崎嶇,車輛常爆胎:「我們的車不能太差,否則上山途中掉鍊會很麻煩。舊車通常每 1-2 個月就要保養,每輛車每次保養跟維修的費用約 1 萬元,加上油錢又更可觀。」
林依瑩觀察,部落長照資源不足,有些長者的尿布會從週五泡到下週一、甚至餓肚子沒飯吃,後來伯拉罕派出跨專業團隊(社工、照服員、護理師等)協助,雖然沒辦法駐點,卻發現光是幾個小時的服務,就能讓環境變得乾淨,負責照顧伴侶的阿媽也曾孤立無助,甚至曾想過要自殺,但在有人陪伴、幫她做芳香按摩後,心情逐漸好轉很多。
「這些服務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的生活樣貌。他們開始會有盼望,感覺生命不再是無止盡的折磨。」林依瑩也說,由於車輛有限,過去要載人前往不同部落服務很費時,不得不壓縮服務時間。有時只能幫忙換完尿布,卻來不及打掃整個家。
「引入共享車後,我們不僅擴大了服務人數,還可以派出 2、3 輛車,同時前往不同的部落服務,每個家庭能服務時間也增加了。」
林依瑩表示,未來希望也能改善偏鄉的就學問題。目前,大安溪的孩子若要去大甲溪的和平國中就讀,單程需花約 2 小時,即使搭第一班車仍會遲到,所以多數人會就近就讀東勢國中。然而,和平國中以泰雅文化為主軸,更貼近部落孩子的學習需求,也能降低因為不適應一般國中課程而走偏的風險。
「你是需要車,還是需要移動?」交通與服務的專業結合
裕隆集團公共事務部科長蕭方娸表示,考量有些人不會開車,但需要陪伴服務對象去就醫,今年還計畫結合「LINE GO」,提供包括計程車、租車、代駕等服務,可滿足更多使用情境。
陳蔓嫻則強調,裕隆與 NPO 合作時,不僅是單向給予資源,更是提供支持與陪伴,也協助 NPO 釐清自己的需求。像有些組織說自己需要車,但其實更需要的是「交通服務」,而不是有人直接捐車;有些組織服務出色,卻不擅長寫提案,裕隆也會協助他們梳理出自己的論述,讓他們之後能用這些資料做更多溝通。
「我們希望,每一次的紀錄背後,都能孕育出新的改變。也許在不經意間,一個團體、一個服務者會因為這些經驗受到啟發,帶來全新的希望。」陳蔓嫻說。
延伸認識交通不平等:
1.【重磅專題,南迴不難回】民間創新接上救命最後一哩路
2. 【南迴不難回】兩萬多人等不到南迴醫院,民間創新接上救命最後一哩路
3. 出門像在賣命!連人帶輪椅摔落人行道、臥床月餘,身障者盼改善用路安全
4. 楊博宇、陳龍愛/五一罷工臺鐵再度停駛,無障礙疏運噩夢會重演嗎?
脆弱群體的處境沒有人看見,助人工作的學問不被理解,政治、法規、制度上的問題沒辦法被好好釐清。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 6 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 4 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