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1847548 10159914514858511 6424533808053934780 N

【和國家討回我的名字1】原住民運動里程碑:終於等到「單列族名」通過!立院要求各系統同步更新

立法院今日(5/14)三讀通過修正《姓名條例》,是原住民平權運動史上的重要進展。未來,原住民可以依法在身分證上「只列原住民語的正式名字」—— 羅馬拼音族名(單列族名)。這項權利得來不易,原住民運動者爭取多年,過去甚至得透過 2 年多的行政訴訟,才有機會。

2021 年,8 名原住民年輕人為了爭取在身分證上「單列族名」,依法提起訴願、進入行政訴訟。依據修法前的《姓名條例》,國人必須取用「中文字」登記名字,導致原住民族不能在身分證上,只登記自己的族名(羅馬拼音),非得搭配漢人名(如:戴志強)或漢字拼音(如:亞榮隆・撒可努),並且也只有這樣才能完成戶籍登記(註)

其中,Bawtu Payen(點我聽 Bawtu Payen 怎麼念)在去年 11/8 迎來首場勝訴,並在 11/17 成功換發身分證,成為全臺第一個身分證上單列「羅馬拼音族名」的人。今年 1/11,另外 7 人的判決也出爐,法官明確指出,「應取中文姓名」的規定應該僅限於漢人,「不包括原住民」。

Bawtu Payen 身分證|不能單列族名|已遮住個資
5/14《姓名條例》修法前,原住民無法在身分證上單列族名。Bawtu Payen 勝訴前,使用的就是註解提及的第 4 種登記形式,也就是傳統名字的漢字拼音+傳統名字羅馬拼音。圖/作者提供
Bawtu Payen 身分證|單列族名|已遮住個資 1
Bawtu Payen 在去年 11/17 成功換發「單列族名」的身分證。圖/作者提供

打官司才能討回名字,多少人做得到?

打訴訟並不是容易的事。以 Bawtu Payen 為例,他是在法扶基金會律師林秉嶔的協助下,開始打行政訴訟,總共打了 2 年半,中間經過 4 次開庭,每次開庭都得請假。

Bawtu Payen 說:「每一次開庭,我都非常的失落。為什麼身為一個原住民,要用他自己的族名登記在身分註記上,是這麼這麼的困難?」「理所當然」的單列族名,居然需要透過訴訟爭取,讓 Bawtu Payen 每次開庭都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

此外,訴訟前的訴願、法院上的答辯,也都考驗當事人的生活餘裕及能力。Bawtu Payen 的工作是電臺主持人,也曾參選議員,口語能力非常流暢,但那麼會說話的 Bawtu Payen ,每次開庭前也都需要向祖靈禱告。

「我希望祖靈能夠在我出庭、開庭的時候幫助我、給我力量。希望我那個時候能夠口齒非常靈敏,用很精準的文字去表達,我為什麼想要單列族名。」若是其他較不擅長口語、不理解行政流程、工作也沒那麼彈性的原住民,想要用訴訟來爭取單列族名,就更是不可能的任務了。

Bawtu Payen 分享訴訟主張:「我在法庭上的主張就是從人權出發,姓名權跟人格權,在憲法、原基法、兩公約,都提到必須尊重原住民族權利。」圖/取自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FB

戶政司食言,單列族名曾多次落空

事實上,臺灣《姓名條例》第 1 條就規定「臺灣原住民及其他少數民族之姓名登記,依其文化慣俗為之」,旨在告訴戶政單位必須尊重原住民的傳統名字;第 2 條卻要求所有人以「中文字」登記姓名,兩個法條顯然「打架」了。

為了確認牴觸的部分該怎麼解決,主掌命名規定的內政部戶政司,分別在 2002 年、2006 年發布 2 份解釋(簡稱「函釋」)(台內戶字第 09100095151 號與 09100095151 號函)。

2002 年發布的函釋中指出,為了尊重原住民傳統,准許原住民「使用中文表示的傳統姓名」(例如:亞榮隆・撒可努),但針對羅馬拼音的族名,2 份函釋都強調,羅馬拼音符號不被社會各界所熟知,容易造成使用困擾,「不宜單獨使用」。

2018 年 8 月,有立法委員認為這 2 份函釋限制了原住民的姓名權,要求戶政司廢止 2 份函釋。戶政司當時回函承諾,將預留一年的「緩衝時間」,並在一年內(2019 年 9 月底前)停止 2 份函釋。然而,2019 年 10 月戶政司卻又食言,改口說「部分機關配套措施尚未完善」,且「尚須充分宣導」,所以「暫緩辦理」。

對此,戶政司解釋:「如果停止使用(2 份函釋),可能會影響到民眾使用的習慣。還有各機關需要做配套調整,這個配套調整不僅是法規上,還有系統上都需要有一些時間來緩衝因應。」

在戶政系統中,中文姓名和羅馬拼音需分別填在不同的欄位,羅馬拼音需要和外國人的外文名字填在同一個欄位。而當初系統設計是依據《姓名條例》中,民眾必須取中文名的規定來設計,因此中文姓名欄位一旦空白,就會觸動「防呆機制」而無法送出資料。

戶政司表示,透過訴訟成功爭取到單列族名的 7 人,是戶政人員個別手動將防呆機制撤除,讓他們即使中文名字欄位空白,也能夠成功登記。

此外,其他政府機關也會使用戶政系統調閱資料,並且和自己機關的資料串接。戶政司受訪時舉例,假設外交部的國民資料系統中,姓名欄位可能就會從戶政系統的「中文名字」欄位而來。如果單列族名者(中文姓名欄位空白、只有外文欄位有族名)日後申請護照,外交部有可能就會抓不到姓名資料,而導致護照申請上的困難。

戶政司說,「各個機關的需求不一樣。我們不確定每個機關,他們要拿的資料是什麼,如果他們沒有拿到所謂的羅馬拼音,只拿中文的話,就會出問題了。」 

辦理國民身分證的戶政事務所。示意圖/取自新北市蘆洲戶政事務所

終於等到!單列族名成真,還要同步更新各級系統、設立專責窗口

今年 3/28,原住民族委員會(原民會)曾向行政院進行簡報,認為單列族名有助於原住民族多元文化,行政院因此在會上決定推動單列族名。

4/1,原民會表示,已開始和戶政司協商,最快在 520 蔡英文總統卸任前,就能透過另一份函釋,讓原住民族單列族名全國通用。由於函釋會由原民會跟內政部共同發布,戶政司也在 4/12 原民會召開的研商會議中,共同研議「解釋函令」的草案內容。

不過,如同戶政司在受訪時所強調,函釋的法律層級相對較低,若要解決根本問題,還是要修改《姓名條例》才行。

4/19,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鄭天財 Sra Kacaw、伍麗華 Saidhai Tahovecahe 等人共同提案修改《姓名條例》。5/14,《姓名條例》正式修法通過,之後待總統府正式公布,原住民族就能到戶政事務所申請單列族名。

為了解決各機關系統的問題,立法院也同時通過附帶決議(隨著法條一起通過的決議,行政機關必須依決議執行),要求內政部在修法通過後 1 個月內,研議各機關同步更新名字登記系統。

立法院也要求內政部研議,只要原住民在戶政系統單獨登記傳統族名,戶政系統就要能同步勾稽各機關系統,讓原住民不必再奔波到健保署、監理所等各單位、一一改成傳統族名。

立法院更請原民會在修法通過後 6 個月內,辦理原住民族各族傳統名字與名制的調查、彙整,讓戶政單位未來能知道如何協助登記傳統族名;同時要求原民會,針對「單列族名」設立單一窗口、免徵規費等方案。


如果你認同我們獨家深耕的公益報導

邀請你捐款支持非營利媒體多多益善。


【和國家討回我的名字】系列專文:
1. 【和國家討回我的名字1】原住民運動里程碑:終於等到「單列族名」通過!立院要求各系統同步更新
2. 【和國家討回我的名字2】「妳阿嬤是誰?」原住民同族不同姓、漢姓隨便取,身分證上的族名之爭
3. 【和國家討回我的名字3】恢復族名唯一機會?在漢人戶政系統中,被說「不夠傳統」的原住民

延伸原住民的名字:
1. 「從漢姓條款」釋憲後,未來修法如何影響原住民身分認定和優惠措施?
2. 近 10 萬原民與非原民通婚子女受影響,大法官「從漢姓釋憲案」釐清認同權與平等權
3. 【雙週報|2023. 10/27-11/9】② 不用再勉強用中文字,原住民「單列羅馬拼音名字」訴訟勝訴!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李修慧
李修慧

曾任「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採訪記者,專長原住民、性別、勞動權益報導;「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小編。目前就讀於東華大學華文所創作組,臉書專頁 Poem4life。

文章: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