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國家討回我的名字3】恢復族名唯一機會?在漢人戶政系統中,被說「不夠傳統」的原住民

編按:本專題由台灣一起夢想公益協會部分支持,Right Plus 多多益善獨立製作完成。

羅馬拼音是原住民語的正式文字,但過去《姓名條例》規定,取名字應該使用「中文字」,原住民因此沒辦法在自己的身分證上只列羅馬拼音的族語名字(簡稱「單列族名」,註1)。

原運團體為此倡議多年,甚至有 8 名原住民透過行政訴訟,向戶政事務所爭取單列族名。今年 5/14,這項不合理的規定存在 29 年後,立法院終於三讀修改《姓名條例》,明文規定原住民登記傳統姓名者「可以使用原住民族文字」。

然而,曾經為了爭取單列族名而打行政訴訟的原權運動者 Savungaz Valincinan(點我聽 Savungaz Valincinan 怎麼念)卻無法像其他人一樣開心。即使《姓名條例》三讀通過,她仍然無法單列族名,只因為《姓名條例》中另一項令人匪夷所思的規定:回復傳統姓名,僅限一次。

今年 5/14 修法前,原住民傳統族名羅馬拼音,僅能「並列」呈現(如左圖);修法後終於可以單列族名(如左圖)。但無論原住民想要恢復成傳統族名(或是漢姓漢名),目前都僅有一次的修改機會。圖/取自原住民族青年陣線 FB 貼文

不允許猶疑,恢復族名只有一次機會

《姓名條例》1995 年修法,原住民如果已經取了漢姓漢名,可以恢復成傳統族名的漢字音譯;恢復傳統族名後,也可以再恢復成漢姓漢名。然而,2001 年再修法後,規定無論是恢復成傳統族名還是漢姓漢名,都只能修改一次。(註2)

舉例來說,「戴志強」無論是要恢復成「亞榮隆・撒可努」,或恢復成「亞榮隆・撒可努」並列「Sakinu Yalonglong」,都等於用掉「恢復族名」的唯一機會;如果要再恢復成「戴志強」或「戴志強」並列「Sakinu Yalonglong」,也會用掉恢復漢姓漢名僅有的那一次機會。

Savungaz Valincinan 出生時,政府還不准原住民用族名登記(漢字音譯或並列都不行),家人當然以漢姓漢名為她報戶口;上了大學後,Savungaz Valincinan 開始思索原住民議題,確定原住民身分是她重要的自我認同後,在 2015 年以「漢字音譯+並列族名」方式恢復成「撒丰安.瓦林及那」,並列羅馬拼音的名字「Savungaz Valincinan」。

這時,Savungaz Valincinan 用掉了她「恢復傳統名字」的唯一機會。

2024 年,Savungaz Valincinan 投身立委選舉,選戰期間,她有感於「不能單列族名」的規定太不合理,將自己的漢字音譯名改成「李我要單列族名我的布農族名字是」,再並列上「Savungaz Valincinan」,身分證上的姓名欄因此變成一句倡議口號:「李我要單列族名我的布農族名字是 Savungaz Valincinan」。

這時,她等於又用掉了「恢復漢姓漢名」的唯一機會。因為在戶政系統的認定中,她已「恢復」成有漢姓的「『李』我要單列族名我的布農族名字是」。

而 5/14 的《姓名條例》修法,雖然改掉了「不能單列族名」的不合理規定,卻沒有修改「恢復族名僅限一次」的規定。 Savungaz Valincinan 至今被這個法條影響,無法單列族名。

Savungaz
Savungaz Valincinan。圖/Savungaz Valincinan Instagram

Savungaz Valincinan 不是唯一被「恢復族名次數限制」影響的人。泰雅族的 Yuli Ciwas(點我聽 Yuli Ciwas 怎麼念)也是。Yuli Ciwas 出生時同樣被以漢名登記,甚至不知道自己有原住民血統,直到 2011 年她加入大學的原住民社,開始接觸部落文化,才慢慢從外婆口中推敲出自己有泰雅族血統。

2013 年,Yuli Ciwas 把原本的漢名「李垣臻」改成漢字音譯+並列族名,變成「尤儷.芨娃思 Yuli Ciwas」。這一年,她用掉了人生僅有的一次恢復族名機會。

2015 年,Yuli Ciwas 生了小孩,小孩跟著她報戶籍。她原本想請自己的外婆為兒子取個泰雅族名字,用這個名字進行出生登記,但外婆告訴她,在他們部落的傳統中,小孩子要出生 4 個月後才能取名。

然而,戶籍法規定兩個月內必須幫新生兒報戶口。Yuli Ciwas 別無他法,只能先用漢名幫小孩登記。但當 Yuli Ciwas 拿著擬好的漢名到戶政事務所時,戶政人員卻告訴她,如果小孩要取漢名,媽媽也必須要恢復成漢名。

內政部戶政司此次受訪時解釋,根據《民法》1059 條,小孩必須要從父姓或母姓。因為大部分原住民沒有姓氏,小孩如果取傳統族名時可以不用從姓;但小孩如果要取漢人姓名,雙親的其中一人,就必須要有「姓」可以讓他「從」。

Yuli Ciwas 因此只好再把名字恢復成漢名並列族名,變成「李垣臻 Yuli Ciwas」,先幫兒子報戶口(她因此也用掉了恢復漢名的唯一機會)。

然而當她報完戶口,想要再恢復成她較為認同的漢字音譯族名時,卻被制止,理由跟 Savungaz Valincinan 一樣。因為在 2013 年,她已經用掉了那僅有的一次、恢復族名的機會。

究竟為什麼會有這個「僅限一次」的規定?戶政司受訪時僅表示,是為了名字的「安定姓」:「譬如說,我們常常會有一些社會交易,如果我今天一下改這個名字、一下改那個,像鮭魚事件那樣⋯⋯有可能會影響到所謂的交易安全。」

雖然立法院三讀修改《姓名條例》,未來原住民可以依法在身分證上「只列原住民語的正式名字」(單列族名),但這次修法沒有處理「恢復族名僅限一次」的正當性問題。圖/取自立委黃捷 FB 公開貼文

今年 5/14 修法後,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以我的族名呼喚我」行動小組(當初透過訴訟爭取單列族名的原住民青年組成的團體)等 9 個組織聯合發布聲明,表示這次修法沒有處理「恢復族名僅限一次」的正當性問題,但「僅限一次」的規定,可能會限制原住民族文化認同、自我命名決定的權利。

聲明建議立法院未來針對《姓名條例》修法時,應放寬或取消回復的次數限制。Savungaz Valincinan 也希望,立法院能夠正視這個訴求,處理恢復傳統名字僅限一次的不合理規定。

在漢人的戶政系統中,被說「不夠傳統」?

除了恢復傳統姓名的次數限制,Yuli Ciwas 為小孩報戶口時,還意外發現另一個原住民登記名字時,難以理解的限制。

小孩的爸爸是卑南族人,原本已經幫孩子先取了卑南族名字,但當時 Yuli Ciwas 與小孩的父親尚未結婚,協議後決定讓小孩跟著 Yuli Ciwas 報戶籍。

當戶政人員告訴她,想替小孩取漢名,她自己也得恢復成漢名時,泰雅族的 Yuli Ciwas 首先想到的因應方式是,不如先讓孩子用爸爸取的卑南族名字(漢字音譯)登記,卻被戶政人員以「這個名字不像泰雅族」為由制止。

「戶政人員從一疊公文裡面抽出一張紙,對照著紙上的表說:『小孩如果要跟著妳報戶籍,就會被登記為泰雅族。但這個名字看起來不像泰雅族,不能用這個登記。』」

雖然在這個案例中,原住民小孩如果要跟媽媽的戶籍,根據《姓名條例》​​,會被註記為泰雅族身分,確實也得取泰雅族名字。然而,臺灣有許多像 Yuli Ciwas 的小孩這樣,「爸媽來自不同族」的原住民,不但必須「選定其中一個族」才能進行身分登記,連取名的方式也得依照同一族別來進行。

也因此出現泰雅族+卑南族的小孩,卻不能取卑南族的名字。此外,臺灣原住民即使同族群、不同部落也可能出現不同的命名方式。戶政人員卻在登記時,抽出一份制式的、沒有人見過、只出現在戶政單位手上的「各族別命名方式」資料,讓原住民新手父母感到錯愕。

戶政司在訪問中指出,這份資料是 2012 年原住民族委員會(原民會)委託政治大學調查後編定的《原住民族人名譜》,其中詳細記載了不同族群、不同部落的命名方式,並公告在原民會的網站上。

然而,這份各族名譜在 2014 年完成、2019 年上線,5 年來卻仍有許多新手爸媽全然不知道這些資訊,往往只能拿著名字去登記,等被拒絕了再「看著辦」。

在臺灣即使同族群、不同部落的原住民,也可能出現不同的、多元的命名方式。示意圖,非文中提到之戶政單位/取自長頸鹿整合行銷

戶政司解釋,之所以發給戶政人員這份名譜,是因為實務狀況中,可能遇到一些胡亂取名的人,「甚至還有人取動漫人物的名字,真的這些事情都發生過。」戶政人員因此很小心謹慎,稍有疑慮就會去查證。如果戶政人員與申請者想法不同、不確定是不是傳統名字,則會進一步詢問原民會,請求原民會協助辨認。

原住民取名,其實可能既傳統又多變

對於國家強加在原住民身上的各種命名限制,Savungaz Valicinan 非常不認同,她認為,這些限制會讓原住民在取名時「失去很多彈性的空間」。

事實上,原住民的命名方式非常多元,除了依循傳統,有時也會依據家人自我的需求微調或改變。立法委員蘇巧慧的女兒與丈夫,名字就呈現了多元的樣態。

蘇巧慧是漢人,她的丈夫是阿美族紀錄片導演 Lungnan Isak Fangas(漢名音譯為:龍男・以撒克・凡亞思)(點我聽 Lungnan Isak Fangas 怎麼念)。Lungnan Isak Fangas 在 1975 年出生,當時他被以中文漢字取名為「陳龍男」。1995 年政府修法,開放原住民族可以恢復傳統名字,當時 20 多歲的陳龍男便開始考慮恢復傳統名字。

不過,考量到「龍男」這個漢名已經用了 20 年,突然改掉也不太習慣,與家人討論後,他決定將漢語名字「龍男」音譯成羅馬拼音「Lungnan」,當做「個人名」。

此外,雖然在母系社會的阿美族中,多數人都會在「個人名」後冠上媽媽的名字,但陳龍男跟家人討論後,決定改冠上父親的族名 Isak。(許多教會在原住民部落深耕多年,聖經中的人物名很常成為取名時的依據,Isak 源自聖經人物「以撒」)

除了冠上父親的族名,陳龍男也希望再與家族、原住民傳統多一點連結,因此雖然他所屬的部落並沒有冠「氏族名」的傳統,他仍決定從自己這一代開始,仿照其他阿美族部落、取用氏族名,最終決定以祖父的名字「Fangas」為自己的族脈新增氏族名(Fangas 是傳統阿美族詞彙,意指苦楝樹)。

自此,「陳龍男」有了一個「非典型」的阿美族傳統名字 Lungnan Isak Fangas。

阿美族紀錄片導演 Lungnan Isak Fangas。圖/by Chia-Yeh Lee on behance @ CC BY-NC-ND 4.0 DEED
名字LungnanIsakFangas
傳統命名方式個人名字母親的名字(所屬部落沒有氏族名)
多元命名方式原本漢名的音譯父親的族名祖父族名新增氏族名
意義從小慣用的漢名龍男源自聖經中的以撒阿美族語中意指苦楝樹
陳龍男「非典型」的阿美族傳統名字 Lungnan Isak Fanga 的意義。圖/Right Plus 多多益善後製

除了這個「非典型」的族名,Lungnan Isak Fangas 與蘇巧慧結婚後,分別在 2009 年、2010 年生了 2 個女兒。她們也都在出生時就以「非典型」的方式取了阿美族族名。

大女兒的名字叫做 Saumah Su Fangas(漢字音譯:韶瑪・蘇・凡亞思)(點我聽 Saumah Su Fangas 怎麼念)。Saumah 是沿用她祖母(Lungnan Isak Fangas 的媽媽)的傳統名字,據蘇巧慧辦公室表示,阿美族文化中,沿用長輩的名字是很常見的取名習慣,而 Saumah 在族語中有「勤勞」的寓意。

為了配合這個原住民名字,他們也採用「韶瑪」作為漢字音譯名,漢字「韶」有「美好」的意思;「瑪」則有「寶石」的意思,合起來就是「美麗的寶石」。這個名字無論在族語或漢字音譯中都有美好的寓意。

而在阿美族的「個人名」後面,通常會接著「媽媽的名字」。但蘇巧慧覺得自己的「姓」比「名字」更重要,因此在孩子的個人名後面改連接姓氏「蘇」的音譯「Su」;最後,因為蘇巧慧是漢人,沒有氏族名,孩子的氏族名因此依從爸爸取為 Fangas。

Saumah Su Fangas 這個名字,等於融合了阿美族跟漢人的觀念,既傳統又多變。

大女兒的名字SaumahSuFangas
傳統命名方式個人名字母親的名字母親的氏族名
多元命名方式個人名字(傳承自祖母)母親的父親的氏族名
大女兒阿美族族名的意義。圖/Right Plus 多多益善後製

而小女兒的名字,則是 Sauling Su Fangas(漢字音譯:韶齡・蘇・凡亞思)(點我聽 Sauling Su Fangas 怎麼念)。取名為韶齡是因為蘇巧慧希望小女兒的漢字音譯可以跟姐姐一樣,以「韶」開頭,於是去翻阿美族語辭典,找到同為 S 開頭的 Sauling ,族語意思為「閃閃發亮的羽毛」;而「齡」則是孩子外祖母的名字(蘇巧慧的媽媽),具有雙重寓意。

從蘇巧慧一家人的取名過程可以發現,原住民的命名方式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變化,且都可能蘊含傳統寓意或家人的祝福。這也印證了原住民權利運動者常提到的,「文化會隨著人的實踐而不斷變動」。


【和國家討回我的名字】系列專文:
1. 【和國家討回我的名字1】終於等到「單列族名」通過!原住民運動里程碑,立院要求各系統同步更新
2. 【和國家討回我的名字2】「妳阿嬤是誰?」原住民同族不同姓、漢姓隨便取,身分證上的族名之爭
3. 【和國家討回我的名字3】恢復族名唯一機會?在漢人戶政系統中,被說「不夠傳統」的原住民

延伸原住民的名字:
1. 「從漢姓條款」釋憲後,未來修法如何影響原住民身分認定和優惠措施?
2. 近 10 萬原民與非原民通婚子女受影響,大法官「從漢姓釋憲案」釐清認同權與平等權
3. 【雙週報|2023. 10/27-11/9】② 不用再勉強用中文字,原住民「單列羅馬拼音名字」訴訟勝訴!


你的一筆捐款,讓許多脆弱處境和善意行動被看見

脆弱群體的處境沒有人看見,助人工作的學問不被理解,政治、法規、制度上的問題沒辦法被好好釐清。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 6 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 4 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李修慧
李修慧

曾任「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採訪記者,專長原住民、性別、勞動權益報導;「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小編。目前就讀於東華大學華文所創作組,臉書專頁 Poem4life。

文章: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