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原住民家暴服務:以社區為基礎發展文化療癒力,3 種防治家暴的方法/【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編按:創新!不是空話 Think Globally」專欄每 1-2 月整理國外創新的社會服務案例、汲取國際經驗,除了工具與科技性的創造,更專注於創新的過程、影響、突破性的思維與價值。

本專欄需要爬梳大量外文資料、認識相異的政經與社會文化背景,同時必須理解臺灣公益界的發展與需求,研究成本極高。《多多益善》今年因此再度與重視社會工作專業與 NPO 發展的蘆葦女力公益信託基金合作,盼能持續為公益服務提供更多元的視野。

生活在臺灣的多數人,聽到家暴,最直覺的反應可能就是勸告受暴者離開家裡,並認為家暴是施暴者「個人」的問題。並且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原住民」的家庭暴力也和其他群體的家暴案沒有兩樣。

位在加拿大、關注家暴議題的「安大略原住民婦女協會」(Ontario Native Women’s Association,簡稱 ONWA)透過研究,卻發展了不同於我們想像的家暴防治方法。他們發現,想要處理原住民的家暴問題,不得不從文化著手,並且必須以「社區、部落」為基礎。

ONWA 立基於加拿大人口最多的安大略省(Ontario),主要的服務對象,是安大略省的原住民「第一民族」(First Nations)與「梅蒂斯族」(​​Metis)女性,ONWA 成立於 1971 年,服務內容包括研究、倡議、政策制定等。

這次要介紹的家暴防治服務,摘錄自它們 1989 年的一份研究報告《掙脫束縛》(Breaking Free),ONWA 透過發放問卷、舉辦研討會,搜集了安大略省家暴當事人、NPO 工作者對於家庭暴力的各項建議。

雖然報告發布距今已經 30 多年,但報告中有些觀點、方法,對現在臺灣的原住民家暴防治來說,還是充滿啟發,也被學者沈慶鴻收錄於去年 9 月出版的著作《親密關係暴力的交織性:原鄉現象與社工實務》中。

ONWA 在報告中說明了當時加拿大原住民家暴現象的嚴重性,並對此提出了 14 項行動方案,完整說明了他們以「社區、部落」為基礎,以及具有文化敏感度的家暴防治方法。

圖/取自 ONWA instagram

提倡傳統價值與文化,3 種防治家暴的有效方法

首先,整份報告都非常強調服務的「文化適切性」,與服務人員、服務單位的「文化敏感度」。這不是為了政治正確,也不只為了讓家暴當事人感到舒適、自在,更深層的原因是:原住民所遭受的國家暴力、所經歷的集體傷害,很可能正是家庭暴力的根源之一。 

報告指出,原住民的家庭暴力問題,就如同原住民社區、部落的多數困境一樣,與「外來文化、制度的入侵」有密切的關係。例如,當歐洲人、加拿大的主流體制進入後,部落生活發生重大改變,嚴重影響原住民男性的自我價值感。

雖然報告沒有進一步說明加拿大的情況,但臺灣原住民也有類似狀況。例如,在鄒族的傳統文化中,狩獵是非常受人敬重的技能,和文化祭典、經濟收入等都有關係。

在傳統部落中,技巧高超的獵人非常吃香。但在工商社會中,「知道如何準備狩獵」、「會觀察獵物足跡」、「了解狩獵背後的意義」不只變成「沒用」的技能,在野生動物保護的風潮和法規下,狩獵甚至被認為是違法的事。

很多獵人因此頓失自信、甚至失去生活目標,「不再狩獵」又讓他們離傳統文化、儀式祭典更遠,他們也因此很難透過信仰療癒心理的創傷。

因為不容易融入強勢的工商社會,加拿大許多原住民社區可能存在高失業率、教育程度低落、貧窮、文化偏見等情形,這些也都可能加深男性的壓力。部分男性可能為了強化自己在家中的權力,把挫敗感與壓力發洩在家人身上。

示意圖/擷取自 ONWA instagram

也因此,對 ONWA 來說,提倡原住民的傳統價值,才是防治家庭暴力的有效方式。而在原住民的眾多價值中,「集體主義」與「大家族」是很重要的觀念,尤其在許多規模較小的社區、部落中,整個社區可能都屬於同一個家族。

「社區」因此成為 ONWA 家暴防治的基礎。ONWA 說:「我們將家庭暴力視為整體社區的問題,而且必須治癒『所有』家庭成員」。ONWA 由此延伸出 3 個特別的行動方針:

1. 在照顧受暴者的同時,強調對施暴者(相對人)的處遇(輔導與因應計畫)
2. 將部落長輩、社區領袖納入計畫中
3. 在服務中納入傳統儀式與傳統靈性療法

監禁施暴者而不加以關注輔導,無法杜絕暴力  

安大略原住民的傳統觀念相信:社區、家族任何一名成員都很重要,ONWA 不僅用這樣的態度面對家暴「受暴者」,也用同樣的態度面對「施暴者」。

主流社會中,我們習慣「懲罰」施暴者,而法院、司法機關對施暴者最常見處罰就是有期徒刑。但 ONWA 強調,原住民傳統文化中的「懲罰」觀念與歐洲、加拿大的主流社會截然不同──

在安大略原住民的傳統社會中,幾乎沒有「把人關起來」這種懲罰方式,只有在最極端的情況下,部落成員才會被逐出社區。但即使如此,被驅逐的人也會盡可能在一定時間內重新審視自己的所作所為,並試著透過宗教等各種方式,提升自己的道德觀念。

報告中,ONWA 蒐集到安大略提基納根兒童與家庭服務中心(Tikinagan Child and Family Services,以下簡稱「提基納根」)的案例,他們是當時唯一提供男性施暴者處遇的單位。

提基納根強調,只懲罰而不幫助施暴者,尤其是透過主流的「監禁」來懲罰施暴者,只會讓施暴的男性更強烈地感覺到主流制度的壓迫,讓他們更痛苦、更憤怒。許多負責家暴犯人假釋的監護官也發現,很多結束刑期的男性,回到家中後,暴力狀況有增無減。

示意圖/擷取自提基納根 fb

因此,提基納根施行了一個為期 3 年的處遇,其中一個重點是在原住民社區、部落建造「給施暴者的住所」,並在其中進行輔導、治療。

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受暴者留在家中(註 1),繼續獲得社區和家庭成員的支持,也能讓施暴者有餘裕思考、反省、探索暴力的原因,並學習面對憤怒、沮喪等情緒,以及如何與部落常面臨的社會問題共處。

註 1:近年在臺灣及許多地方,家暴服務領域已開始討論,為什麼現行的制度規範中,總是要求受暴者(而非施暴者)離家,在脆弱中想辦法尋找、適應新環境,甚至必須躲藏、和親友切斷聯繫、被迫和子女分離。這種「求助後更加孤立、無處可去」的處境,也造成許多受暴者寧願長期隱忍而不敢求助。

與部落長輩和社區領袖合作,有效服務

計畫的第 2 個特色,是將部落長輩、社區領袖納入家暴防治計畫。

在主流社會中,國家制定的法律,以及法官、警察等執法人員,可能代表公平與正義。但是,對重視傳統文化的原住民來說,法律、法官、警察代表的更可能是主流制度的壓迫,因此,他們可能對法官、警察、法律不屑一顧。

ONWA 引用了他們的說法:「讓非原住民進入保留區,執行『不認可我們的法律』,對我們來說意義不大。」

對他們來說,更令人尊敬的,或許是熟知文化、了解當地的部落長輩或社區領袖,例如在母系部落中,可以找氏族中的奶奶幫忙,在有頭目制度的部落,可以尋求頭目的幫助。

ONWA 說,因為社區、部落的人們往往非常重視長輩、領袖,將他們納入計畫,可以提高人們對家庭暴力問題的關注。此外,他們熟悉傳統教學和治療方法,如果想要將這些傳統納入服務,這些人可以成為計畫顧問、提供相關資源。另外,他們也可能是很好的傾聽者,能夠成為年輕一輩的道德典範。

示意圖/擷取自提基納根 youtube 影片

前述的提基納根中心,就非常依賴社區受尊敬的成員。提基納根提到,在他們服務的社區中,只有受尊敬的長老和社區領袖才能接觸到男性,與他們合作,能有效幫助他們展開治療。

像這樣將社區、部落領導者納入家暴防治與服務中,也不只發生在安大略省。一份針對美洲整體原住民的研究顯示,曾有組織在美國 2 個阿拉斯加原住民社區(註 2)試過「雙管齊下」的方式──

一方面由治療師、諮商師為施暴者、受暴者提供一對一的諮商與輔導,另一方面,則邀請部落首領拜訪家暴家庭,以前輩的身分勸告施暴者不要再犯。結果顯示,在計畫中納入社區領袖,能有效改善親密暴力的狀況。

除此之外,社區領袖針對受暴者的服務,也能幫上很大的忙。

報告中建議,在原住民社區內建立給受暴者的「治癒小屋」(The Healing Lodge),治癒小屋可以提供居住庇護、身心治療、酒癮藥癮治療等,而且提供母語服務。不過,這些服務都只是家暴庇護所的「基本款」,ONWA 強調,「治癒小屋」應該跟社區、部落內的長輩、領袖密切合作。

一方面,因為受暴者較常見是女性,而部落長輩、社區領袖可能熟識傳統文化,非常了解女性在傳統文化中的角色與權力。他們可以提供這方面的諮詢,也有機會成為受暴女性重要的典範,協助她們度過情緒、鼓勵振作,也有助於女性賦權。

此外,報告中也提醒,有些原住民社區規模較小,每個人彼此都互相認識,家暴受暴者也可能被社區的其他人投以異樣眼光、被排擠,甚至因此必須離開社區。ONWA 認為,唯有跟有威望的社區領袖密切合作,才能真正加強受暴者的自信與力量,使他們能夠在社區、部落中安穩生活。

示意圖/擷取自提基納根 fb

註 2:阿拉斯加州是美國的外飛地,也就是不與美國其他州相接,只與加拿大西北部相接。不少原住民族群的居住地區,從美國阿拉斯加州一路延伸到加拿大境內。

納入傳統文化中的儀式與療法

納入原住民部落長輩、社區領袖的另一個好處,就是他們能提供資源,甚至引入傳統儀式與靈性療法。

當外部治療者進入原住民部落與社區服務時,常帶著主流教育下的心理治療觀念,可能會下意識的排斥原住民的傳統儀式與靈性療法。然而,面對原住民個案,如果只執行主流的心理治療或諮商,很可能造成「認知暴力」(Epistemic violence)。

報告中解釋,當「意義和知識的生產,無法捕捉到原住民和部落生活的真實情況」時,就會產生認知暴力。也就是說,因為主流療法立基於「非原住民」的知識體系,而這些知識體系與壓迫原住民的制度關係太密切,有些原住民因此很難透過主流療法得到治癒。

當然,這不代表非原住民工作者就不能服務原住民個案。當治療師能做到以下 3 件事,將有機會克服認知暴力:(1)引導原住民個案了解殖民壓迫與目前處境的關聯,(2)協助個案回歸傳統的原住民療法,以及(3)了解個案的問題與社區中其他人有什麼關聯,透過敘事、分享自己的故事,為社區做出貢獻。

針對(2)「協助個案回歸傳統的原住民療法」,報告建議治療者盡可能為個案提供傳統治療的人際網絡,甚至組成「主流治療+傳統治療」的混合團隊,並強調:「『雙文化』的方法,比較有機會引導個案了解創傷的根源,讓個案能夠接觸傳統的處遇方式,並允許個人以符合文化的方式重新定義自己。」

提基納根服務中心也提到,因為傳統價值觀和文化概念與傳統的祭典儀式密不可分,如果要讓施暴男性找回自我價值感、理解自己在部落文化中的角色,就不能略過祭典、儀式。在他們的「給施暴者的住所」中,也引入了傳統的治療儀式。

示意圖/取自 ONWA instagram

承接安大略省肯諾拉市(Kenora region)家庭、兒童服務的「吉布韋部落家庭委員會」 (Ojibway Tribal Family Council)也建議,應將傳統的通靈/招魂儀式,與音樂、母語、生活技能、傳統宴會,甚至靈性的「汗浴小屋」(註 3)等,都納入家暴計畫服務中。

綜觀 ONWA 的家暴防治與服務,會發現原住民的家庭暴力,從發生的根源、造成的現象到所需的處遇與療法,都與非原住民社區不同。雖然任何行動方法,都不適合直接套用到臺灣或任何社區、部落中,仍然需要因地制宜的調整。

然而,ONWA 的報告也帶我們看見,文化在家庭暴力防治的過程中,不僅可能是原住民社區家暴問題的根源,同時也可能具有療癒力量,成為家暴問題的解方。

註 3:汗浴是美洲印第安人常見的一種傳統儀式,實際的操作方法類似我們熟知的「三溫暖」或「蒸汽洗浴」,可能在狩獵、祭典或典禮前進行,象徵透過蒸氣淨化自己的身心。


延伸閱讀:
1. 從憤怒求生的小男孩到家暴案相對人,失語男性的暴力連結與標籤
2. 荷蘭「橘屋計畫」顛覆全球家暴庇護思維:親近社區才能重返社區,終止暴力未必要終止關係
3. 從暴力中倖存,然後呢?在社會住宅修復身心、重啟人生
4. 受暴女性成「優格媽媽」:婦女自立,受益的不只家庭還有社區


參考資料:


首圖/2016 年安大略原住民婦女協會的活動照片;取自 Isadore Day 臉書公開貼文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李修慧
李修慧

曾任「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採訪記者,專長原住民、性別、勞動權益報導;「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小編。目前就讀於東華大學華文所創作組,臉書專頁 Poem4life。

文章: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