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員群眾成為你的眼!從農地工廠和路殺社,看群眾外包如何改變公共現場/地球公民基金會
編按:本系列專欄由地球公民基金會執筆,身為資源並不豐沛的在地型倡議團體,因為數十個同事長期以來分屬北高與花東辦公室,早已提前數位轉型。本專欄將持續分享地球公民長期以來摸索累積的數位經驗,提供各類型 NPO 參考。
撰文/小海 地球公民基金會兼任專員
非營利組織的工作通常在服務大眾、處理公共問題,但群眾的存在難道只是模糊而遙遠的問題嗎?還是當機會來臨,群眾也可以成為協助找到解答的一分子?畢竟人們單獨存在就像一滴水,聚在一起就可以成為一片海洋。
這次的專欄文章,要來分享「數位工具」改變公共現場的例子。數位轉型不只是談組織內的工作技術提升、組織者們思維的拓展,也包括非營利組織如何透過數位支援,為倡議或服務帶來大大改變。
你是我的眼:當群眾成為資料協作的力量
當你在鄉下散步時,忽然聞到奇怪的臭味,發現翠綠農田間竟然有一間鐵皮工廠!這時,你想起新聞曾經報導農地工廠造成臺灣的食安問題,並且聽說地球公民基金會(簡稱「地公」)有個「回報系統」可以使用。
於是,你打開手機找到「農地工廠回報系統」,釘選農地工廠在地圖上的位置、拍照上傳。不到5分鐘的流程,一間農地工廠就無所遁形,並且是由「你」提供了證據,協助環保團體向政府檢舉、要求拆除。
無獨有偶,諸如此類邀請民眾參與、貢獻資料,協助改善議題現場的還有「路殺社」。只要能了解交通建設如何導致動物的死亡(簡稱路殺),就能有效減少野生動物(如石虎、穿山甲等)因為人類而意外傷亡的情形。
也因此,2011 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特生中心)發起「臺灣動物路死觀察網」的公民科學計畫,他們先是成立臉書社團,接著開發回報 APP,讓遇見路殺動物的民眾可以透過系統回報,並依此建置動物路殺資料。在收集相當數量的資料後,路殺社也提出「百大路殺熱點」和路段警示 APP,供民眾參考使用。
這種經由民眾回報、協助資料累積的方式叫做「群眾外包」,在這個人手一機的時代,加上網路基礎建設廣泛覆蓋,任何人都有機會與遙遠世界的千百人建立連結。
以資源稀缺的非營利組織來說,數位能帶來的效率更是一本萬利,尤其非營利組織處理的往往是公共事務,具備更多讓民眾想積極參與的潛在動機。
以上述「農地工廠回報系統」和「路殺社」為例,被工廠干擾生活的民眾、關心生態的民眾,都是非營利組織在臺灣每個角落協助推動議題的眼耳口鼻。只要將數位工具準備好、降低群眾理解議題的知識門檻,很快的,你就會看見「鄉民」都來「參一腳」了。
開發 APP 不容易,但看見群眾的存在更關鍵
非營利組織跨域開發數位產品,當然不容易,不過網路上有許多現成的數位服務,所以要建立連結、收納資訊,並不一定要用最酷炫、最新的科技。
以路殺社為例,最一開始,他們是由特生中心裡各個研究室的成員們在臉書上共同成立社團,原本是想要標記以爬行類為主的路殺生物,但因為社團內反應熱烈、路殺回報相當踴躍,所以擴大標記動物類型。至今,路殺社臉書社團有更多關心路殺生物的民眾加入,每天都充滿大量的貼文回報。
「農地工廠回報系統」也是如此,2017 年地公開始關注農地工廠議題後,就不斷收到單一民眾寄來的實體紙本信件、傳真,或是打電話進來地公的舉報系統。因此,地公的研究員決定做一份 Google 表單,讓回報民眾可以更有序的提供資料。
無論是臉書社團或是 Google 表單,都是一般民眾與一般非營利組工作者操作起來相當熟悉的方式,用這種形式的數位工具開始建立資料分享機制,執行門檻非常低。
關鍵是,「群眾在哪裡?」、「幫忙的動機是什麼?」當組織長期在公共領域耕耘,或多或少都擁有一些支持、認同組織的群眾,但組織是否看見他們的存在?是否知道怎麼運用群眾智慧與經驗?在這個關鍵態度釐清前,數位工具的運用與打造都只是其次。
打造工具前,先認清誰是使用者
當民眾發現有機會貢獻一己之力、開始大量和 NGO 互動時,組織原有的數位服務都將可能不堪負荷。這時,組織就會需要更精確的數位工具。
如何選擇數位工具,跟你預期參與的群眾特質有關。以農地工廠回報系統為例,系統潛在的使用者是位處農田、被違章工廠干擾的人,因此我們預設這樣的使用者很可能是年紀較大、對數位工具較不熟悉的務農者;此外,在開發過程中,地公一度考慮使用大家熟悉的 LINE 作為回報介面,但也因為考慮到工廠舉報者常常擔心遭到報復,因此非常看重回報工具的匿名性。
於是,地公打消念頭,最終做了網頁 APP,並在介面設計時,盡量將網頁的字型放大,看起來更清楚,網頁的指令也盡可能設計得明確又簡單。數位工具是為了達到公共目的而開發,不是為了打造一個完美的工具本身,這是非營利組織要時刻記住的原則。
地球公民在與開源社群「g0v 零時政府」合作開發農地工廠回報系統時,總是不斷聚焦如何藉由數位工具連結民眾,進而達到改善農地劣化的目的。
這種以公共倡議為共同方向的過程,或許在商業開發的情境下不容易實現。因此開源社群本身的存在相當獨特,一方面以協力方式,回應非營利組織資源有限的特質,一方面又以開放的本質,面對種種數位工具的開發。
路殺社的工具進化,則是在臉書社團成立3年後,開發網頁 APP、隔年做出 Android 和 iPhone 版本都適用的手機 APP。開發背後的資源雖然來自政府標案,但也是因為臉書社團先一步展現出公民科學應用的精彩之處,特生中心才有機會尋求資源,讓這個發展更進一步。
當一滴水成為一片海洋
路殺社起始於行政院農委會下的特生中心,原本只是一個爬蟲類研究室,卻能夠在收集與整理民眾回報的路殺資料後,借力使力推動路殺社與交通部公路總局的跨界合作。如今更在許多重要物種出沒的公路段,逐漸建構防範圍籬及地下通道,減緩動物傷亡。
而地公則在民眾利用農地工廠回報系統積極回報與檢舉案件後,有效監督不同縣市政府正視並處理地方的農地違章工廠。包括桃園率先修訂「違反土地利用的裁量基準」,讓農地違章廠房在還沒成為工廠前,就必須直接被斷水斷電;彰化縣則是增加經發單位的人力配置,加速查處違章工廠的速度。
如果沒有民眾回報資料,這些成果將無法達成。其實民眾一直都在,但要如何聯繫與連結彼此,在數位時代終於不再是天方夜譚。無論是倡議組織或研究單位,了解自己的核心使命,與群眾大量協作並更快反應現實,就有機會擴大組織影響力。
也就是說,數位轉型轉的不只是工具,也包括腦袋;數位轉型談的不只是技術,也包括技術之外的觀念和思考框架的轉換。
延伸閱讀:
1. 用鍵盤改變世界,NGO 與開源社群的數位協力火花/地球公民基金會
2. 有效收集、管理、應用數據與資料,NPO 也可以坐擁「金山」/地球公民基金會
3. 全球精選/1. NGOs 數位升級成普遍共識,但仍需投資與調整
4. 全球精選/5. 不怕你仿只怕你仿不好!服務「開源」讓好事正確規模化
5. 全球精選/2. 深入人心的「關鍵訊息」為組織傳遞價值
首圖/by Toomore Chiang on flickr @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