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捐過尼泊爾震災嗎?臺灣 x 尼泊爾 7.8 級災後重建與重生

編按:本報導由台灣海外援助發展聯盟(Taiwan Aid)支持,Right Plus 多多益善獨立報導完成。

大疫之年,當世界各國因疫情焦頭爛額之際,臺灣一句「Taiwan Can Help」,捐出成千上萬片口罩,試圖突破外交困境、為全球防疫工作貢獻一份心力。其實,在人道援助與國際發展的路上,臺灣早已有豐富經驗── 最近,由台灣海外援助發展聯盟(下簡稱「Taiwan Aid 」)所主辦的線上展覽「伴尼同行:Taiwan Aid 尼泊爾災後重建成果展」,就是另一個「Taiwan Can Help」的故事。

2015 年 4 月 25 日,位於印度東北邊的多山之國尼泊爾發生規模 7.8 的大地震,造成 8000 多人死亡,首都所在的加德滿都谷地更有近 90% 的房屋損毀,生計受影響者超過千萬人。

地震後,國際救援和各方捐贈物資陸續進入尼泊爾協助救災,臺灣政府也在第一時間設立賑災專戶、募到逾 9000 萬臺幣的捐款,由外交部統籌規畫。不過,災難中的國際合作,絕不是一句「Taiwan Can Help」、把物資送過去這麼簡單。

災難中的國際合作,需要的不只是愛心

曾任尼泊爾非政府組織(NGO)國際顧問、旅居當地十多年的臺灣人莫妮卡(Monica,化名)回憶,地震發生後,國際救援和各方捐贈物資湧入,情況非常混亂。

按尼泊爾政府規定,捐贈物資必須指定當地立案登記的合法單位,才能將物資接收領出,但有時送來的物資並非當地所需,或找不到接收單位將貨領出,因此有大批的貨物困在加德滿都,臺灣的物資也不例外。

2015 年 4 月 25 日,位於印度東北邊的多山之國尼泊爾發生規模 7.8 的大地震。圖/SIM Central and South East Asia @ flickr, CC BY-NC-ND 2.0

談起當時看到堆在倉庫裡、來自臺灣各界的「愛心」,莫妮卡仍記憶猶新:「臺灣人你覺得都送什麼呢?泡麵、罐頭、奶粉還有肥皂、牙刷。但是那邊沒有水,要怎麼泡泡麵、泡牛奶?我都快瘋了,我跟外交部說,我不是已經給你清單了嗎?人家需要的物資是可以遮風避雨的擋水布、帳篷,還有一些照明燈。你們都沒有送,全部都送泰山八寶粥,堆得真的像萬里長城一樣。」

每當有災難發生,世界各國總在第一時間爭先恐後挹注人力和資源,但若未經審慎評估,其提供的協助往往不符合當地需求,更嚴重者,湧入的物資可能會擾亂當地產業、對災區造成長遠的傷害

此時,提供協助的單位必須持續與在地組織溝通,瞭解災區需求、對接資源並且持續攜手合作,才不至於「幫倒忙」。

災後 2 個月,臺灣外交部、民間各單位先後召開 2 次「尼泊爾賑災專戶善款運用專案會議」,而 Taiwan Aid  與尼泊爾本土非政府組織「生態保護論壇」(EPF)所合作的「社區發展中心旗艦型計畫」系列專案,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

參與式凝聚社區共識,臺灣跨國協調、回應在地需求

在這一系列專案中,Taiwan Aid 扮演贊助與監督角色,而深耕尼泊爾偏鄉的 EPF,則負責組織當地資源、執行計畫與回報進度。

尼泊爾 EPF(EPF-Nepal)成立於 2001 年,由山區出身、自旅遊業發跡的尼泊爾企業家羅明旭(Ramesh Dhamala)所創辦,致力於改善尼泊爾偏鄉聚落的基礎建設、促進社區發展;來自臺灣的莫妮卡則在 2004 年成為 EPF 的國際顧問,十多年來積極為 EPF 對接國際資源。

EPF 過去曾與德國、加拿大、南韓的國際非政府組織(INGO)合作,執行多項教育支持方案,包括興建學校、資助尼泊爾偏鄉的女孩上大學,也曾與尼泊爾政府、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合作飲水安全(WASH)及衛生計畫。

2015 年尼泊爾震災後,災區道路肝腸寸斷,臺灣評估團隊深入時也險些翻車。圖/Taiwan Aid 提供

總部設於加德滿都、在達丁區(Dhading District)設有辦公室的 EPF,在地震發生後,馬上注意到了偏鄉重建困難的問題。

距離震央僅 80 公里的達丁區,面積和嘉義縣差不多大,從加德滿都出發,約需 4、5 小時車程才能到達。雖然達丁山區受災嚴重,但因為交通不便、基礎建設落後,重建資源難以抵達,導致地震發生好幾個月後,仍有許多災民無家可歸、只能以帳篷為家。

經過現場探勘後,Taiwan Aid 與 EPF 決定在達丁山區興建一棟兼具防災避難、教育培力和簡易醫療站的多功能社區發展中心(Community Development Center)。這棟 2.5 層樓高的建築於 2015 年底動工、2017 年 1 月完工開幕,設有醫療站、電腦教室、會議廳、住宿空間和衛浴,且配置太陽能板,確保建築供電無虞。

此外,由於鄰近知名登山景點紅寶石山谷(Ruby Valley),達丁當地擁有豐富的觀光資源,政府也已動工興建公路,預計通車後,從加德滿都到達丁只需半小時,因此早在震災發生前,EPF 便嘗試協助當地居民發展生態旅遊

為了因應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的需求,Taiwan Aid 在第一期社區發展中心計畫進行到尾聲時,再度與 EPF 合作興建綠能民宿和環保磚廠。

負責期中評估計畫的 Taiwan Aid 前祕書長李尚林說:「我們實地和尼泊爾合作夥伴訪談,也和當地村民訪談,並要求在地夥伴提供書面報告等,以此評估下一階段的合作內容。就是因為看到當地經濟發展和生態永續的願景,也看到自給自足的需求,才有了推動綠能民宿的想法,以及環保製磚工廠和緊急救難種子人員的培訓。 」

十多年來,曾在達丁執行過大大小小國際發展合作計畫的 EPF,早在震災發生前就規畫了許多因當地需求而生的社區發展專案,「這些專案都是跟社區委員會(committee)開會,或是參與婦女團體的活動(一起討論出來的)。」莫妮卡解釋。

2017 年完工的社區發展中心。圖/Taiwan Aid 提供
為了因應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的需求,Taiwan Aid 與 EPF 合作興建綠能民宿。圖/Taiwan Aid 提供

在尼泊爾,由基層民眾組成的草根社群相當活躍,以專案所在的達丁區村莊「BP Gaun」為例,村民會依照不同需求組成不同的委員會,如水資源委員會、觀光發展委員會等。這些委員會是必須依法申請成立的民間團體,立案後就可以從事募款,村民也可以同時參與不同的委員會。

社區發展中心完工後,EPF 協助當地居民成立管理委員會(BP Gaun Management Committee),並將中心的所有權轉移給委員會。這些當地居民依發展需求組成的團體,是 EPF 設計專案時,與社區居民之間最重要的中介組織。

除了和在地建立夥伴關係,EPF 和贊助組織 Taiwan Aid 之間的合作關係也至關重要。

「Taiwan Aid 本來要我 1 年完成專案,我跟他們說不可能。因為整個國家都在重建、蓋房子,資源有限,大家都在搶工人,怎麼可能這麼快就可以蓋好?這方面他們也是很幫忙,有持續幫我們(跟外交部)延期、爭取到 3 年的時間。」莫妮卡說。

「國際援助與發展方案經常面對不穩定的局勢,受援助的國家本身常是經濟社會政治局勢比較脆弱的國家,所以變動和突發狀況都是很常見的。」李尚林說:「也因為這樣,計畫會更具有挑戰性、需要大量的政府和民間跨部門溝通合作。而 Taiwan Aid 所做的就是協調政府和尼泊爾合作伙伴,克服所有的問題。」

讓在地的力量紮根,讓空間真正成為社區的中心

莫妮卡坦言,2017 年初社區發展中心剛啟用時,當地人並不習慣使用中心的服務,一度讓 EPF 聘請的駐點護士相當挫折。

社區中心的駐點護士是今年 26 歲、出身達丁的女孩帕蒂瑪(Pratima)。2015 年震災時,她剛從護校畢業不久,馬上投入災後醫療服務。2017 年因為社區中心落成,帕蒂瑪便回到家鄉駐點服務,時間長達 2 年半。

護理師帕蒂瑪(Pratima)於社區發展中心的衛生站進行婦女衛教。圖/Taiwan Aid 提供

「雖然這個(設施)是他們需要的,可是當地人沒有那麼容易接受,就醫習慣也是需要建立的。」莫妮卡解釋,山區村民並不信任達丁市區醫院的醫療品質,生病時寧可跑去路程 5 小時以外的加德滿都,因此當社區中心剛落成時,居民仍然不習慣就近就醫。

為此,帕蒂瑪只好走出社區中心、親自走訪各村,提供健康檢查、換藥等簡單的醫療服務。漸漸的,小孩營養改善、村民也不再需要每個月背著年邁長者長途跋涉前往加德滿都換尿管,居民終於開始信任駐點護士,也會主動到醫療站使用服務。

透過 LINE 訊息,帕蒂瑪誠懇的向我們描述計畫對當地生活帶來的改變:「社區中心對我的護理工作幫助很大,也為達丁區貢獻良多。有了醫療站,我可以為身體不適的病人提供免費的急救治療……我們也在這裡組織不同的計畫,如電腦訓練、衛教宣導、烹飪培訓、婦女培力專案等,引導當地青年和婦女進步、成長。」


接下篇:尼泊爾 7.8 級震災,臺灣千萬捐款真正讓災民受惠有多難?
延伸閱讀:

1. 從日本 311 震災,看重大災難後 NGO 的整合與支援
2. 臺鐵事故捐款 10.6 億全數直接發放,遺憾與犧牲的集體意義究竟在哪裡?
3. 余孟勳專欄/太魯閣事故該捐多少才夠?支持修法讓愛心不再被浪費
4. 從臺灣的偏鄉到世界的偏鄉,畢嘉士改變了什麼?
5. 本土非政府組織與跨地域大組織如何有效合作?


首圖/2015 年 4 月 25 日,位於印度東北邊的多山之國尼泊爾發生規模 7.8 的大地震;
ILO Asia-Pacific
@ flickr, CC BY-NC-ND 2.0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林庭葦
林庭葦

自由撰稿人。作品見於《端傳媒》、《研之有物》、《世界走走》。

文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