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精選/資料分析一次上手小指南、不可不知的「深偽」危機、精彩募款方案報你知、7 個支持者電話溝通的避雷方針
編按:Right Plus 每月從全球極具規模或長久深耕公益、發展、社會創新的國際媒體如 Alliance magazine、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SSIR)、Devex International、Charity Digital News、Nonprofit Tech for Good 等,精選幾篇推薦閱讀,主題包括行銷募款、公益創新、社群經營、發展工作、重要報告、重大國際時事、科技與數位時代等。
我們精選出對絕大部分公民團體都有用、有趣的新知或討論,以「推薦」為目的,僅摘錄或點出其中的可看性而不做全文翻譯。不僅可以讓關心公益的讀者了解國際趨勢、自行選擇偏好閱讀,還可以拿來看公益練英文!(覺得痛苦的讀者,可以下載網頁直接翻譯小幫手喔!)
1. 資料分析新手,跟著 6 個步驟一次就上手!
精選原文:Data analytics 101
為了更好貼近群眾和自己的支持者及服務族群,NGOs 常常會很熱血的蒐集很多資料,最後卻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分析,必須要找專業人士協助,對於資金不夠的組織來說,好不容易蒐集來的資料只能在角落積灰塵。
各位的心聲,這篇文章聽到了!本文就是在教所有規模的組織,不管是跨國組織、大型組織、中型、小型甚至迷你型,只要知道步驟,你也可以自己做資料分析。
文章首先簡單分析進行資料分析的好處,除了可以更了解你的支持者,也可以藉著資料的呈現了解自己的優勢與需要加強的弱點,同時在過程中讓自己學會如何分析資料,以後就可以自己間單進行,在需要與專業人士合作分析時,也不至於聽得霧煞煞。
另外也簡單介紹幾項常見好用的分析工具,有興趣進行資料分析的組織,可以找個時間去試試看推薦的各項工具,找到最適合自己需求的那一種,才可以事半功倍喔。
接下來就簡單介紹本文整理出來的資料分析一次上手的 6 步驟:
(1)決定你的目標。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定調了你之後的資料蒐集與分析方向。
(2)確認現有的資源。這些資源包含資料蒐集的管道、蒐集與分析過程的(隱私)法律問題、分析工具等,確保你蒐集來的資料是可用、可信且有代表性的。
(3)擴大資料的蒐集。但記得有目標性地擴大蒐集,你可以先初步審視現有的資料,看是否有需要補充或缺乏的部分,比如缺了某個年齡層、某個地區或少問了某個重要問題,之後再擴大蒐集資料。
(4)整理資料。資料都蒐集完之後,就可以開始整理資料,把有用的歸類整理好,讓資料方便閱讀,並把不需要用的資料清掉,才可以加快你分析和統整的效率。這個階段你也可以開始發現和初步整理資料呈現出來的趨勢和現象。
(5)分析並呈現結果。這個階段你可以開始深入分析資料的結果,並與步驟(1)所訂下的目標進行比對,看要如何挖掘資料結果背後的故事,你也可以透過問題如:資料呈現的每年趨勢是什麼、造成改變的原因是什麼、是否需要進一步與相關人員溝通釐清資料內容等,來幫助自己了解資料的意義,及該如何清楚呈現分析的結果。注意!結果的呈現一定要清楚好閱讀,就算是要使用圖表,也要確定圖表的內容可以一目了然,不要像腦筋急轉彎還要讀者自己去解謎。
(6)重複上述的步驟。資料分析是一個不斷在進行的過程,因為資料會一直更新,所以需要時刻更新並重新檢視資料。只要資料庫內容和分析可以正確且長期的累積,這會是組織非常寶貴且重要的資產。
2. 募款方案想不出來?10 個好用又強大的募款點子等著你喔!
精選原文:10 Powerful Online Fundraising Ideas for Nonprofits
身在這個花花世界,要如何想出吸睛又能契合組織理念的募款方案真的是個大難題,本文介紹 10 個有趣且操作應用不太複雜的線上募款方案。
雖然說是線上募款,但現在募款方式很多元,除了實體貨幣、線上定期定額扣款,虛擬貨幣也已經加入募款大軍之中,文中提到的方案也有跨界應用(比如跟購物 App 合作),提供許多募款應用的靈感。
下面就簡單介紹其中 3 個方案(剩下的要記得去文章看喔):
(1)壽星募款。近年國外有不少人,甚至明星,會在自己生日的時候,邀請親朋好友跟粉絲,把生日禮物的錢捐給他們關注的組織,算是一種另類善循環的生日禮物。
(2)物品多元的競摽募款。這也是國外常見的募款形式,臺灣偶爾聽到的募款餐會也是這樣的形式。一般都是以實際的物品(比如電腦、手機、衣物、小家具)等進行競標,其實也可以把物品改成其他組織特有的內容,比如(庇護工場的)手作烹飪課程、(環境組織的)生態深度導覽課程、(在地草根團體的)在地文史深入導覽等。
(3)跟電商 App 合作。讓一般人在購物的時候可以增加小額捐款的選項,跟商品一起結帳。
延伸閱讀:7 Fundraising Actions Taken by Successful Nonprofits(7 個讓募款成功的概念與方法。小提醒:本文內容比較概念式,需要花一點時間閱讀和吸收。
3. 募款動起來,現在就開始規畫年底以及 2022 年的募款計畫!
精選原文:3 Things You Can Do Right Now to Prepare for End-of-Year Giving
什麼!?現在就要開始準備年底甚至明年的募款計畫了嗎?!沒錯,2021 年已經過了一半,不管是年底的歲末募款還是明年的新方案,都可以從現在開始規畫囉。
文章列出 3 件現在就可以開始進行的募款計畫準備,包括分析今年的資料和趨勢、需求分析跟捐款流程簡化等,都需要一點時間好好整理和討論,就當作這是一個小提醒跟小提示,提醒大家,該開始準備啦!
簡單介紹小提醒的內容:
(1)檢視你的(支持者)資料。包含檢視 CRM 的資料是否完整、資料是否可用或者不具代表性,而從資料中又可以看出什麼樣的支持者(捐款)趨勢。
(2)思考文案(訊息)策略。文案除了要反映組織的需求和理念,也要思考支持者的需求。支持者可能會希望得知自己的捐款真的有貢獻,在寄信給支持者詢問新一年捐款計畫時,也可以感謝支持者的捐款幫助,同時介紹捐款的具體用途。
(3)讓捐款變得更容易。除了簡化捐款流程提供支持者更便利的方式,也可以加速後臺的效率,讓組織員工在處理資訊和清點資料時更方便。
4. 學會這些小技巧,靈巧避開與支持者電話溝通的地雷!
精選原文:7 Mistakes You Don’t Want To Make In Your Next Fundraising Call
現在許多工作都已轉向數位化,但總是有些科技無法取代的工作,比如支持者關係維持。其中一項維持的方法就是打電話給捐款即將到期的支持者,詢問他們持續支持(或不支持)的意願和原因。打電話給支持者聽起來很簡單,但其實需要不少溝通技巧與耐心,一個不小心就會演變成無限循環的鬼打牆或者話家常。
本文分享 7 個在打電話關心捐款支持者的時候盡量避免的小技巧,讓你可以小心避開與支持者溝通時可能踩到的地雷,在詢問支持意願時,能照顧到支持者的情緒,同時增加對方持續支持的成功性喔。
簡單介紹 7 項小技巧:
(1)不要當一個照稿唸的機器人。事先準備好要說的話的確可以保證對話內容有禮貌且不漏掉任何東西,但完全照稿唸真的太僵硬,就算有稿子,也要事先練習、練習、再練習,將內容熟記,實際與支持者對話時就可以更靈活應用。
(2)記得要詢問關心支持者的情況。不要只想著介紹組織跟詢問要不要續捐,記得要關心支持者,閒聊一下家常,搏感情喔。
(3)簡單記錄你與支持者通話的內容。這樣下次再打電話的時候,就可以知道哪些已經說過了,而哪些是支持者感興趣可以深入說明的地方;也可以記錄一些閒聊的小事,再次問候的時候就可以從這些日常小事聊起,拉近彼此的距離。
(4)可以在通話的過程中分享一些自己在組織的經驗或感想,讓對方感覺與自己通話的是一個有溫度、且能帶來現場故事的人,增強支持者的信心和信任。
(5)詢問續捐意願時,盡量給一個確切的募款數字,而不是開放選項。這樣可以給支持者一個比較具體的想法,並以此衡量自己的狀況,做出決定。
(6)不要催促支持者馬上做出決定,給支持者一點時間和空間思考。如果支持者思考之後願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你也可以從這裡開展對話,找到新的角度尋求支持。
(7)如果支持者表示無法續捐,也不要害羞(或表現出晴天霹靂的情緒),記得詢問原因。要記住,拒絕是可以、也應該被接受的,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考量,詢問原因除了釐清背後決定的因素,也可以作為未來制訂募款規畫的參考,或客製化適合支持者的捐款方案。
5. 還在發表捐款芳名錄嗎?即便沒有芳名錄,捐款者也不會棄你而去
精選原文:Still Publishing Donor Names? Ditch the List
你也是每年都要跟「捐款芳名錄」奮戰的 NGOs 嗎?是不是也曾閃過不要再發芳名錄的念頭,但又擔心支持者關係而猶豫呢?
本文整理出 6 個不要再發捐款名單/芳名錄的理由,這並不是說發芳名錄一定不好,而是希望藉著這篇文章提供一個方向,讓各組織思考是否有其他的方式可以感謝支持者,而不是一定非要發芳名錄。且本文的行文幽默好閱讀,不管組織最後決定如何,都能鍛鍊一下英文閱讀能力,也順便博君一笑。
以下簡單介紹 6 點理由:
(1)你的支持者不會因為你發表或者不發表捐款名單就停止捐款。
(2)捐款名單並不會增加你的支持者。支持者願意捐款更多是因為你的理念和工作,而不是因為你有公布芳名錄。
(3)不是每一位捐款者都希望自己出現在芳名錄上。這與隱私問題比較有關係,雖然大部分捐款系統都會詢問捐款者是否願意公開自己的姓名、以什麼樣的形式公開,並自動呈現。但百密總有一疏,文章建議,如果組織有發表捐款名單,還是要手動去檢查是否出現錯誤顯示的情況。
(4)錯誤無可避免,即便是數位資料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確,就像上一點提到的,還是需要手動檢查,這就可能會需要額外的時間和人員成本。
(5)捐款名單並不是一個按鈕按下去就可以完美列出,像上述 2 點提到的,需要手動去校對,沒有使用系統的甚至要一個個人工製作,這都是需要時間和金錢的成本的!
(6)就算你某天停止發表捐款名單,支持者可能也不會發現。文中的建議是,如果組織決定停止發表捐款名單,直接停止就是了,不用特別宣告的一個時間點,因為調查顯示,停止發表名單真的不會改變捐款支持者的行為,不管是多捐一點還是少捐一點,都沒有改變。
6. 豐富的圖示說明:如何為你的組織建構一個超讚的網頁!
精選原文:HOW TO BUILD A GREAT WEBSITE FOR YOUR NONPROFIT ORGANIZATION
這篇是網站建置的手把手指南,有人可能會問類似的文章之前就出現過,為什麼特別選這篇?選這篇是因為,它有很多大圖!就算你懶得看或是看不懂,只要看清楚大圖說明文字,你就可以馬上 get 到內容!再加上文章的說明文字並不難,都以條列式呈現,搭配大圖的示範,非常好理解。
有不少 NGOs 因為預算或是維護能力的考量,只有一個臉書粉絲專頁作為公開的資訊平臺,但臉書畢竟是以社群為主,相較於網頁還是有不足的地方。如果可以,還是建議 NGOs 建立自己的網頁,除了向大眾展示自己認真建立一個「正式官方」的形象,也是讓自己有一個不受制於第三方演算法規則的發布平臺。
一個最最簡單的網站應該要有下列網頁:
(1)首頁!首頁就是門面,請務必認真設計首頁的內容和畫面。
(2)「關於我們」(About Us)的頁面,讓大家了解你的工作、理念和目標。
(3)「計畫及工作」頁面,進一步向大家介紹你已經做了、正在做的和計畫要做的工作。
(4)「支持我們」的頁面。這個可以是捐款支持的頁面,或其他可以支持組織的行動介紹頁面,比如日常生活實踐小提示,或者是加入志工等。
(5)「聯絡我們」的頁面。這個真的要提醒大家務必加入,很多組織不知道是太害羞還是忘了,網頁上很難找到組織的聯絡方式,這樣就很容易錯過可能的合作機會,甚至就讓大筆贊助飛走囉!
7. 偽造色情影片、聲音詐騙、黑函勒索,辨識「深度偽造」、遠離危害
精選原文:What are deepfakes and how to protect against them
你聽過「深度偽造」(deepfake,以下稱深偽)嗎?本文仔細解釋什麼是「深度偽造」、對 NGOs 可能造成的危害跟簡單的辨識方法。
簡單來說,深偽是利用機器學習的人工智慧系統,以資料庫與運算技術,製作出高度「偽造」的影片,最常見的就是把人臉置換到完全不同的人或物品上,做出完全偽造卻也難以辨認真偽的假影片。
隨著科技進步,現在的深偽技術甚至可以將聲音和動作進行偽造,文中提到的歐巴馬的影片,就是完全利用深偽技術所做出來的「假影片」!(歐巴馬沒拍過這支影片,也沒說過這些話)
目前的回報資料顯示,深偽的重災區大多集中在英美,還有把明星的照片利用深偽技術做成 A 片在網路流傳的,類似的事件臺灣也在近期發生過。除了惡意製作的偽造影片,深偽技術還能被用來進行電話詐騙(偽造熟人或上司的聲音)、電子郵件釣魚(偽造熟人或上司的寫信方式)、社交釣魚,或者利用深偽假造關於組織的負面消息進行勒索等。
目前有許多人正在試圖尋找破解深偽製品的方法,這些破綻都很細微,文中提到的有:
(1)詭異不自然的動作、
(2)畫面切換時的不正常光影變化、
(3)不同的膚色、
(4)不自然的眨眼或是根本「沒有」眨眼、
(5)嘴唇的動作跟聲音對不起來、
(6)畫面中出現數位人工的物品等。
另外還有眼球的反射光這類小細節破綻,目前有許多團隊都在致力於蒐集深偽資料,建立足夠的資料庫提供給 AI 學習進行辨識,臺灣目前也有團隊在深入研究辨識技術。
同場加映:What is malware?(加映場介紹的是「惡意軟件」(malware),裡面詳細列出不同種類的惡意軟件,最後還有簡單識別電腦是否被入侵跟處理方法)
延伸閱讀:
1. 杜絕網路性剝削與熟人凌辱,別讓孤立毀滅彼此/《您已登入 N 號房》書評
2. 美顏特效濾鏡過濾你的人生(上):上億用戶陷入新型態社群焦慮,當我們離真實愈來愈遠
3. 美顏特效濾鏡過濾你的人生(下):當數位自我成為真實,當科技巨頭開始販售你的臉
8. 專訪智利原住民主導的環境計畫:在地社群的加入,讓環境行動不只是保護環境,還有文化傳承與永續經營
精選原文:MAPLE on Indigenous-led climate work in Chile
這是一篇專訪。本文訪問致力於在地社區組織發展「MAPLE 智利」(MAPLE Microdevelopment Chile)在智利布迪湖(Lake Budi)與在地原住民 Mapuche 族共同設計合作的環境計畫,訪談包含計畫的起源、過程、夥伴關係、困難以及未來發展等,內容非常豐富全面。
訪談中,MAPLE 不斷強調在地社群的參與與知識的重要性。在地社群的參與,除了能讓計畫內容更加貼近在地的實際情況,也因為融合的本地居民的生活習慣及文化,讓計畫的執行甚至拓展變得更加容易。原先的計畫只是重建布迪湖附近的濕地生態環境,隨著後期的發展,漸漸就拓展至在地居民農業文化、傳統部落知識保存傳承,儘管乍看風馬牛不相干,其實每個項目都與環境保護與氣候行動息息相關。
文章雖然偏長,但每一個主題都用一個問題進行分類分段,無法一次看完的朋友,可以利用訪問的問題(粗體字部分)分段分次閱讀喔。
9. 2023 世界小米年,認識被寄予厚望的古老作物「小米」
精選原文:Can millets ensure future food security in a warming world?
聯合國日前宣佈 2023 年是「世界小米年」!「小米」(millets,又稱粟)這種古老的穀物是非洲與亞洲許多住民的主食,全球大約有 9000 萬人以小米為主食,但相比全球有 40 億人口以小麥、稻米或玉米為主食,小米真的是小巫見大巫。
因為氣候暖化與人類活動造成的全球氣候變遷,使得極端氣候不斷出現,甚至衝擊各地的糧食生產,小米這種具氣候韌性(可以抵抗極端氣候)的作物,也因為其可能解決全球糧食供應與營養補給的潛力而備受矚目。
文章標題看似專注在介紹小米,但內容其實深入淺出的分析現今各國的糧食補貼政策(尤其是主要的產糧大國美國、中國和印度等)如何形塑了各地的糧食生產,進而影響我們餐桌上的主食。
最後則回到小米本身,說明小米為何被許多人寄予厚望,除了潛在的營養價值,小米也可能對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與缺鐵型貧血症患者有所幫助,而在膽固醇控制上也有潛力。此外,文中也討論擴大生產小米可能會面臨的技術與道德困難。
文中提到,從 2013 年國際藜麥年之後,藜麥的價格與需求飛漲,許多原本以藜麥為主食的秘魯與玻利維亞農民們轉而外銷藜麥賺錢,而不再食用藜麥,這類的市場需求(或跟風)導致一地傳統飲食習慣的改變也是推廣小米的隱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