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輯】萬華現場 ②|艋舺川流:同島糧倉與生存渠道

第一輯的萬華現場之後,我們收到好多回饋,許多人為之動容。但你知道嗎,上街發物資,其實已經是整個關懷足跡的最後一件事。

在午夜發送前,每一個物資站都在無止盡的盤點、收貨、簽領、拆箱、分裝、包貨、整調、核對,中間還得抽空回覆各式各樣的訊息和電話,從早到晚,日復一日,每天動輒超過 12 小時。

資源看似好多,但這些都只是近 500 名街友的生存所需,以及遞送者的基本防護。從罐頭泡麵到瓶裝水,從鞋套髮帽到洗衣精,從電鍋衣架到快煮壺。

因為街頭沒有冰箱,沒有熱水,沒有櫥櫃與電鍋,使得食物不能久放,罐頭不能過量,泡麵難以即食;使得每區物資站必須每週出動 2 次,每次載運 2 趟,小包定量,分裝發送。

人若無家,難以形成生活;今日之戰,不過為了生存。許多遞送者本身就是街友,許多貧弱者比你我更有力。

半月以來,萬華在地的調度整運已讓所有人疲於奔命,更別提雙北的轉運中樞如方里長的共享園區,日日發送上千包物資到各區食物銀行、學校、教會、協會、社區、家庭與團體。

那些觸動人心的畫面背後,往往是枯燥無味的後勤。但唯有這些包容強韌、靈活彈性的渠道,才讓善意得以流通,讓同島糧倉得以續命。

在地物資站

攝影|何宇軒;策展|Right Plus 多多益善;首圖設計|林俐

萬華在地 60 年老店家「涼粉伯」成為疫情中老弱貧病的生存補給樞紐。
涼粉店因疫情停業,後為了社區轉為物資站。
命案現場清潔師盧拉拉對外募來的大悲咒水。
物資站也要記得時時防疫。
協助物資整運的作家林立青。
協助載運物資的司機林義家。

臺北車站與 228 公園

攝影|何宇軒;策展|Right Plus 多多益善;首圖設計|林俐

人生百味營運的街友友善空間「重修舊好」的夥伴夜晚上車,準備前往北車發送生活物資包。
北車附近的女性街友友善空間重修舊好的店長林依婷整貨中(上 2 張圖);同是重修舊好店長的詹雨軒忙碌中。(下圖)

雙北物資中樞

攝影|何宇軒;策展|Right Plus 多多益善;首圖設計|林俐

原本供應在地老弱生活所需的「南機場臻佶祥食物銀行共享園區」暫停開放。
方荷生里長去年聖誕節啟用的大我新村臻佶祥食物銀行共享園區,轉而成為雙北地區諸多團體的物資調度補給中心。
工作人員忙碌整理中。
因平日扶持在地老弱的食物銀行關閉,方里長將物資打包、每人 2 袋,一次領取,其中包括生活用品與乾糧食水。
這些物資在企業支持下,2 袋總計甚至超過市價 1500 元,如洗衣精這類的生活用品更常可使用超過半年。
萬華這個數年來早已包容存在的網絡,撐起了巨量的善意。

看更多【萬華現場】影輯:
1.【影輯】萬華現場 ③ │ 新常態:昨日之傷與今日之盼
2.【影輯】萬華現場 ①|網絡裡的人:沒有英雄的抗戰

延伸川流萬華:
1. 【你可能也不知道的萬華】線上策展系列 1234
2. 林立青專欄/方荷生最強里長之路(上):老少幼共餐共讀,硬拗來的社區圖書室每月借閱量高達 5000 冊
3. 林立青專欄/方荷生最強里長之路(下):有手段又有熱血,據點式食物銀行領先全臺 & 每月配送 1.5 萬公斤麵包
4. 在這裡「重修舊好」:全臺首間以女性街友為主體的相聚空間
5. 貧窮是一種狀態,而非特定族群/專訪「人生百味」
6. 他們為什麼無家?【制度傷人專題】臺灣限定的生存遊戲,誰破得了關?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何宇軒
何宇軒

Right Plus 特約記者。走過主流媒體與獨立媒體,也曾在 NGO 與國會助理間游走,盼能從全面的角度,在報導中呈現政策與議題。

文章: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