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非營利組織勞動問卷調查:兼顧理想和麵包,才能讓產業健全、永續發展
文/台灣非營利組織產業工會新聞稿提供,多多益善編整
3 月 29 日青年節晚上,台灣非營利組織產業工會召開發表會,與工會會員及社會大眾分享 2020 年勞動條件問卷調查結果。此份問卷於 2020 年 8 月時進行,共計 100 名填答者。
計畫主持人暨監事會召集人張淵智在開場時表示:「要維持一個穩定的關係,只有部分條件是不夠的,就像非營利組織工作者雖然有理想跟熱情,但他們也是要生活的勞工。」他強調一個產業要能夠健全、永續的發展,就是兩邊都要。
2019 年,非營利組織工會曾經在五一勞動節遊行前召開記者會,發布他們在 2019 年的問卷調查結果,並且在記者會上點出非營利組織的 5 大過勞現象──
- 70% 的工作者平日需要加班
- 61% 的工作者平均每個月至少需要在休假日加班 1 次
- 81% 的工作者下班後會收到主管交辦的工作訊息
- 49% 的工作者曾經連續工作超過 6 天
- 12% 的工作者在連續工作後,沒有獲得任何補償措施
而這次的問卷,即是為了補足 2019 年問卷的遺珠之憾,在 2020 年滾動式修正問卷題目之後,再次進行調查。2020年問卷的結構以「基本資料」、「工資給付」、「出勤/加班」、「休假」為主,並且新增「變形工時」及因應疫情爆發而追加的問題:「新冠肺炎對非營利組織工作的衝擊」。
青壯年女性工作者為主力,容易有「3年之癢」
問卷結果若以年齡與性別比例交叉來看,主要的非營利組織工作者為青壯年的女性勞工(64.9%)。且工作地點絕大部分(71.5%)在北部(北北基桃)和南部(21.8%),中部、東部和離島數量非常少。
對照非營利組織產業工作的總年資,與目前任職組織的工作年資來看,會發現 3-5 年是一個檻。張淵智表示:「這代表工作 3-5 年後,可能有不少非營利組織工作者會遇到瓶頸,因此離開這個領域、選擇進修,或是轉換跑道。」簡言之,如果工作 3 年左右覺得還待得下去,通常會一直待下去;但如果在 3 年左右時想要離開,通常會馬上離開。
理事張源禾補充:「可能是在這段時間內看清了這個職場的工作環境、晉升可能性等,會讓人思考是否需要轉換工作,甚至轉換跑道。」
以組織規模來看,有高達 37.9% 的組織規模大於 30 個員工,未來有相當大的潛力籌組企業工會,強化組織內勞工的權益。而僅僅雇用 1 人的非營利組織也有 8 %,顯見組織規模大小分佈極端,微型組織面對人力管理及資源統籌的需求恐怕也大不相同。
而「是否訂定書面勞動契約」這題,則顯示有 35% 的人沒有簽署。張淵智強調,這可能會對職場帶來風險,特別是當勞資雙方對於議定的勞動條件有落差時,很容易變成「公說公有理」的勞資爭議。順著這個主題延伸,也看到有些人說勞動契約是「即將要簽,但還沒簽」的狀態。
工會理事長周于萱呼籲:「這些人如果在勞動契約議定上有困難,可以透過工會協助、推進簽訂勞動契約。」
多數工作者不熟悉自身權益,勞動教育待加強
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絕大部分(約 95%)的非營利組織都有依法替員工投保勞工保險、健康保險、就業保險,並提撥勞工退休金。但仍然有極少部分的組織沒有依法投保,可能因為目前法規並無強制 5 人以下事業單位必須強制納保,因此有些微型組織可能要求勞工逕自到職業工會投保。
此外,在許多提問中回答「不知道」的比例並不低,表示填答者對自身的勞動條件普遍並不清楚,或對法律所規定的基本權益也不明瞭。張淵智:「這代表工會還有很多要努力的地方,包括多舉辦勞動教育活動,藉此傳播正確的勞動法令知識,也拓展工會觸及的對象。」
特別是問到變形工時的部分,可以發現填答者大多對相關規定非常陌生,高達 40% 的人認為組織沒有使用變形工時,但其實若要依照政府單位的行事曆休假或補班,必須要適用 2 週或 8 週變形工時才不會違法。
至於休假,過去一年曾連續工作 6 天者是常見的狀況(80%)。但加班基本上都有補休或是加班費可以選擇,有些組織甚至給予優於法律規定的特休假,讓工作者能夠有更多時間充電再出發。
疫情衝擊不大,間接影響有待觀察
因為問卷在去年 8 月進行,疫情已趨緩,暑假尾聲時甚至有許多報復性出遊,因此關於疫情,也加入不少提問。臺灣的疫情防護做得很好,80% 的人認為疫情對非營利組織的人事沒有影響,只有少部分(10%)單位遇缺不補,極少部分(2%)遇到主動裁員、資遣、解雇,或要求退休。
不過,若問「是否擔心因為疫情而失去工作」,則有 65% 的人相當樂觀,表示並不擔心,其餘 3 成左右的填答者表示潛在的擔心。比較特別的是,有些人遇到延後報到/延後上班的情形。其餘大多數非營利組織的工時都不受影響,但也有部分非營利組織變得更忙、工時更長,勞動密度更高。
另有許多人表示,工作人員缺乏必要的防護,會擔心被感染(例如雇主沒有提供口罩、酒精等防護措施);也有些人說活動變得很難辦,擔心沒有人來參加。或必須延期、集中到下半年工作;或是募款與平時工作變得困難等,都是疫情對臺灣非營利組織的間接衝擊。
張淵智最後總結:「其實從問卷可以看到大家對勞動權益的理解還是很粗淺,許多重要的題目甚至都回答『不知道』,工會還有很多可以做推廣和教育的地方。」
延伸閱讀:
1. 法源不合身、偏離國際發展路徑,非營利組織產業工會窒礙的先行路
2. 【回應吳玉琴】1. 立委欲強修勞基法,社工工會發起聯合記者會
3. 周孟謙/晚晴回捐案評論:手無寸鐵的抵抗,與非自願的隱身
4. 快訊/晚晴協會回應更新:回捐是為分攤行政成本、年底全員資遣、日後將「處理」汙名化指涉
5. Right Plus 專欄:安置機構的照顧人力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