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精選/如何召募科技專長的志工、3 個最新科技募款趨勢、防疫中的草根力量、性平計畫真的性平嗎、疫情中的規模化指南

編按:Right Plus 每月從全球極具規模或長久深耕公益、發展、社會創新的國際媒體如 Alliance magazine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SSIR)Devex InternationalCharity Digital NewsNonprofit Tech for Good 等,精選幾篇推薦閱讀,主題包括行銷募款、公益創新、社群經營、發展工作、重要報告、重大國際時事、科技與數位時代等。

我們精選出對絕大部分公民團體都有用、有趣的新知或討論,以「推薦」為目的,僅摘錄或點出其中的可看性而不做全文翻譯。不僅可以讓關心公益的讀者了解國際趨勢、自行選擇偏好閱讀,還可以拿來看公益練英文!(覺得痛苦的讀者,可以下載網頁直接翻譯小幫手喔!)

1. 危機中的快速規模化指南:確認目標、採納意見、彈性調整

精選原文:How to rapidly scale solutions in a crisis

在這波新冠疫情下,需要協助的人數突然暴增,很多公益團體在毫無準備的狀況下要快速規模化自己的服務,有人成功了,有人一團亂,這篇就是為了所有可能需要快速規模化的組織準備的!裡面總共列了 5 點,解釋得很清楚也很好理解,即使自家組織目前沒有快速規模化的需求,也可以把這篇文章放進閱讀清單喔!

簡單介紹 5 點建議:

(1) 清楚認知自己的目標,如果有合作關係,一定要把計畫目標完整且明確地告知夥伴,並保留接納新想法與調整的空間。

(2) 規模化前,先釐清你希望帶來的改變或影響是什麼,而要達成這樣的改變/影響,又需要什麼樣的方式哪些是必要措施、哪些是非必要

(3) 與合作夥伴清楚分工,有助於雙方工作進行,避免計畫有模糊地帶而影響服務品質。

(4) 提供友善且清楚的計畫內容指南,讓其他人可以輕易複製你的計畫,擴大影響範圍。別忘了在指南裡面附上常見問題的 QA 喔!

(5) 隨著計畫進展而時時調整,這不是指隨時監控和評估計畫的成果,而是要接納第一線人員和夥伴的建議,修正計畫內容。另外記得,欲速則不達,重點不是計畫執行的速度,而是計畫能確實帶來好的影響和改變。

Photo by Kyle Glenn on Unsplash

2. 疫情下的美國 NGOs:7 成以上組織收入銳減,近 2 成銳減一半

精選原文:COVID-19’s Impact on Nonprofits’ Revenues, Digitization, and Mergers

本文調查美國總共 233 家 NGOs 目前因為疫情受到的影響,結果整理成 3 個部分:收入工作型態/數位化夥伴關係/合併計畫。數據以圖表呈現,每個項目最上方是全體的調查情況,下面則分別依照 NGOs 的類型分別呈現結果。

以下介紹幾點調查結果:

(1) 超過 7 成以上的受訪組織收入因疫情而減少,有 18% 的組織收入銳減一半以上。

(2) 疫情也加速 NGO 數位化的腳步,8 成以上的組織開始進行計畫數位化,個別領域也都有 50% 以上的組織正在進行數位化。

(3) 根據本文作者表示,在一般情況下,只有約 1% 的組織會考慮與其他組織進行計畫整合或合併,但這份調查結果卻顯示,有約 23% 的受訪組織正考慮進行計畫或組織整合

下圖為本調查報告中,關於 NGOs 收入情況的結果圖表。

3. 非洲、亞洲和大洋洲 NGO 工作者,受疫情衝擊遠大於歐洲和北美

精選原文:COVID-19’s unequal impact on global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s

這是 Devex 自行做的調查。詢問世界各洲從事發展工作的 NGO 工作者,關於自家組織的財務狀況與個人職業前景。調查顯示,NGO 工作者對於前景的態度有區域性的差別,北美和歐洲地區的工作者不太擔心組織會因為疫情而消失,非洲、中東和亞洲地區的工作者則否,甚至已經有工作者受到疫情影響失去工作。

相對於北半球,南半球的 NGOs 在經濟上受到的衝擊更大。隨著疫情造成的經濟影響持續顯現,很多人都擔心即便短期還可以支撐,但許多大型贊助者陸續把資金移往疫情相關領域,長期來看情況一點都不樂觀。

簡單摘要調查結果:

(1) 非洲、中東和亞洲地區皆有超過 30% 的工作者擔心自家 NGO 無法在這波疫情下存活。而在歐洲和北美洲,只有 6% 的工作者擔心這件事。

(2) 在非洲(54%)和亞洲(53%),超過一半以上的工作者已經失去工作,或知道同事中有人已經失去工作;仍在職的工作者也面對程度不一的減薪。

(3) 各地的 NGOs 皆因疫情影響到組織收入,影響最嚴重的地區分別是澳洲/大洋洲(56%)非洲(49%)中東(50%)

受訪者表示組織因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收入已經受到影響的地區分佈情形。圖/@ devex

4. 2020 全球疫情下的捐款趨勢:社群捐款比例上升、Email 溝通最受青睞

精選原文:10 Must-Know Stats About COVID-19 Donors

這是《2020 年全球捐款趨勢報告》(完整報告預計 2020 年 9 月 14 日發表)內容搶先看。本文將這波新冠肺炎疫情的捐款資料單獨提出來,檢視疫情期間,捐款的支持者有什麼不一樣的趨勢跟偏好。是目前看到比較完整、第一手的疫情捐款者報告。

文章內容只有簡單的圖表呈現和標題提示,沒有太多文字描述,所以下面只簡單摘要其中 3 點內容,剩下的大家記得點進文章觀看喔:

(1) 64.8% 的捐款者表示定期的 e-mail 發送,向捐款者呈現自己的捐款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這類內容會鼓勵捐款者再次捐款。

(2) 透過社群媒體捐款的比例在這波疫情捐款中也很明顯,分別有 32% 跟 10.7% 的人透過臉書及 IG 捐款,而且有超過 8 成以上的使用者表示願意再度使用同樣的方式捐款。

(3) 有一半以上(53.6%)的捐款者加入 NGOs 的定期定額捐款支持計畫。

延伸閱讀:誰在資助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各種支援計畫?
這是 Devex 自行整理所有宣稱跟已經投入的疫情支援資金,標明資金的來源、金額跟支援的項目,製作成互動地圖。點選地圖上的任一點,可以知道當地的資金支援詳情。(英文注意!)

捐款者最青睞的溝通方式以「電子郵件」為最大宗。圖/原文內容

5. NPOs(科技)趨勢使用報告:科技是關鍵,也是軟肋

精選原文:Nonprofits Trends Report

許多 NGOs 在上半年疫情期間,因為各種防疫措施而開始著手進行組織計畫和服務的數位化。這篇《NPOs(科技)趨勢使用報告》聚焦在這一波不得不為的數位化風潮,訪問歐洲(420 間)跟北美洲(305 間)的 NGOs,以理解這波數位化對 NGOs 帶來的影響與困難。最後還詳列各國的數據報告,有興趣的人可以仔細研究喔!

簡單摘要報告發現:

(1) 隨著社會發展,75% 的受訪者發現組織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同時,過去 5 年,有 74% 的受訪者表示有意願參與組織志工服務的人數也在增加

(2) 僅管 85% 的受訪者表示,「科技」是組織成功的關鍵因素,卻有 93% 的受訪者表示自家組織缺乏需要的科技人才

(3) 大多數的受訪者(85%)表示,科技是組織成功的關鍵,並且能減少日常行政工作,釋放更多時間去做服務。

報告懶人摘要這邊走:Key Highlights From New Nonprofits Trends Report(英文注意!)

大部分的受訪者肯定科技帶來的正面效益,但也表示人才的缺乏是個挑戰。圖/截自《NPOs(科技)趨勢使用報告

6. 活用科技的 3 個募款新趨勢:VR、電競還有 Hey Google!

精選原文:3 Emerging Fundraising Trends for Nonprofits

這篇介紹的 3 個募款趨勢都是高科技,高科技到讓人不得不服老(?),從大家耳熟能詳的 VR/AR、最近正夯的電競直播、到 Google 助理(Hey Google)的語音捐款,都期望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提高支持者的參與率和關注度。

或許對許多組織來說,這些科技開始看起來很令人卻步,尤其在缺乏適當專業人員協助的組織中,科技有時反而是個負擔,但實際操作之後,其實也不一定那麼難。組織與時俱進不只為了不被時代拋棄,也為了讓自家計畫更好,協助更多人,並收穫更多認同與支持。

如果組織缺乏專業人才,請務必看看下一篇介紹文章,教你如何招募科技專才的志工!

Photo by Alex Knight on Unsplash

7. 公益團體如何召募有科技專長的志工?

精選原文:How to recruit volunteers with digital skills

本文深入討論 NGO 招募有科技專長的志工的各種眉角,除了招募志工前的準備與思考,也介紹許多志工登錄平臺(但以英國為主)、吸引志工的方法,以及如何管理科技志工團隊的工具。

更重要的是告訴 NGO,在招募科技志工前,要先認真評估自家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技術,以及獲得技術之後要怎麼應用。畢竟各方高手在民間,什麼都有,如果不先確定自己想要什麼,就找不到最合適的拍檔了。

下面是文章歸納的招募科技志工前的停看聽:

(1) 需要科技志工支援的(數位)計畫是什麼?
(2) 有沒有已知的技術套裝組合可以直接運用?
(3) 科技志工的選拔條件與流程是什麼?

8. 防疫中的草根力量,善用社區青年的科技力與行動力

精選原文:Opinion: We cannot underestimate young people in the COVID-19 response

文章以 2018 年開始的伊波拉疫情為例,介紹獅子山共和國的青年在社區擔任疫情訊息傳播與監控的嚮導計畫,藉此表示年輕人(尤其在低度發展地區)是社區防疫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假消息和恐慌不斷蔓延的疫情情況下,是社區的年輕人吸收新的資訊,並透過 NGOs 的協助組織起來,在社區傳播正確的概念、消除恐懼,這有助於讓年紀較大且不常接觸新科技的長輩即時獲得必要且正確的衛生資訊。

這波肺炎疫情也是如此,年輕人的行動力除了傳播正確的防疫資訊、打擊各種假消息,也因為他們熟悉科技產品,且本身就是社區居民,知道社區的情況,可以協助建立社區疫情地圖,讓防疫人員掌握正確的資訊。

9. 你贊助或執行的性平計畫,真的促進性別平等嗎?

精選原文:Are They Really Gender Equality Projects? An examination of donors’ gender-mainstreamed and gender-equality focused projects to assess the quality of gender-marked projects

這是 Oxfam 分析歐美 7 個比較大型的贊助組織所資助的 72 個性別平等計畫報告。資料搜集方式是由贊助組織自行填寫表格,再根據填寫結果進行分析,算是各組織的自我評估。結果顯示這些所謂促進性別平等的計畫,很多並不符合 OCED 公佈的最低限度性別平等準則,而且也缺乏進一步的資料去確認計畫是否真的達到促進性別平等目標

報告詳盡,開頭也有重要名詞的釋義,只是內容相對學術,需要花一點時間跟心力去理解。下面簡單介紹報告提供的幾點建議:

(1) 在計畫的初始階段就將性平指標納入計畫的內容設計。

(2) 提供詳細的性別平等準則手冊,並確保每一位計畫參與人擁有、看過或了解手冊內容

(3) (贊助)組織需要對性別平等的專業人才與資源進行投資,除了從上而下的性平要求,更要確保性平的政策內容與執行落實在計畫的每個層面。

(4) 找出並減輕任何無意間造成的傷害或負面影響。雖然大家都想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但總會有意外或無法顧及的部分,當意料之外的負面結果發生,不要沮喪或放棄,先確認傷害的內容和成因,盡可能減輕傷害的力道。

(5) 任何性別計畫都需要確保女性的參與,同時也要賦權女性可以在領導、決策和諮詢層面發揮力量

(6) 同時運用性別平權指標(gender equality indicators)和性別統計資料(gender-disaggregated data)檢視計畫內容。

(7) 計畫報告除了公開透明,內容也應該納入性別資料分析。

(8) 國際援助透明度倡議(International Aid Transparency Initiative,IATI)應該要發展可以和 OCED 共用的性別平等指標報告發表機制,以確保性別平等計畫的報告可以同時符合 OCED 的性平標準跟 IATI 的透明度標準。

(9) 性別平等計畫應該同時考量、納入非二元性別認同者的需求

延伸閱讀:現在就開始!收集有效完整的「性別數據」,邁向性別平權

10. 當疫情解封,女孩們還回得了學校嗎?

精選原文:Many girls won’t go back to school when lockdown is over

許多地區的女孩因為疫情封鎖,只能遠離學校防疫,但根據過去經驗,這些女孩可能再也無法回到學校受教育。

文章前半簡單分析目前已知的情況,除了有先例表示女孩一旦因為社會危機離開校園就不會再返回,也有即時的案例分析指出,很多女孩的家庭受到疫情衝擊,生計出現危機,於是把女孩提前出嫁,好得到費用來維持家庭開銷。而在疫情期間,很多女孩也因為資源匱乏,無法即時獲得需要的公衛或救援資訊來確保自身安全。

文張後半則介紹目前 NGOs 採取哪些行動來確保女孩在疫情封鎖結束後,還有機會可以回到學校。這些方法包括:

(1) 透過社區廣播系統傳達正確的防疫觀念,避免社區以錯誤的防疫概念為由,阻止孩子上學。

(2) 定期與社區人士小型聚會,傳達防疫觀念之餘,也向這些掌握女孩教育權的人士持續宣導讓女孩上學的益處。

(3) 關注家庭的經濟狀況,減輕疫情對家計帶來的衝擊,避免家庭落入貧窮線之下,進而壓縮家中孩童的教育空間和機會。

(4) 遊說政府將學校的供餐範圍擴大,讓學生即便封鎖在家也有營養午餐,在減輕家計負擔的同時,也增加家庭持續送小孩上學的誘因。

(5) 疫情期間各種雲端教學方式紛紛出現,但在低度發展國家,社區或家庭難以隨時都能連上網路或擁有 3C 產品,所以在很多地區,傳統的家庭拜訪(送教材順便關心學習進度)、錄影播放或小型的討論會比較適用,也是許多 NGOs 努力不讓孩子學業中斷的方式。

對許多國家或家庭來說,在現階段,任何跟疫情有關的事才是第一優先,女孩的教育並不是。但孩子的教育機會一旦錯失,就很難再找回來了。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吳培瑜
吳培瑜

喜歡文字卻從沒想過有一天會開始寫字,果然人生就是要盡情嘗試,成功最好,失敗了也別氣餒。

文章: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