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孤立的母親們,從「懷孕解僱」轉向兒童虐待/《中年打工族》

編按:90 年代末期的日本因為泡沫經濟崩壞,出現前所未有的失業潮,許多青年只好打工維生。然而,多年過去,「暫時」的打工卻成為日常,這群青年如今成了「中年打工族」。

時報出版於今年 5 月出版了《中年打工族》,從 2003 年就開始關注這些打工族的勞動經濟記者小林美希深入追蹤報導,揭露這群底層人們如何在低薪、過勞、經濟不穩定、缺乏訓練的職場中掙扎。

本篇取自書中第 2 章「壓抑女性的社會」,提醒我們女性在職場上遭遇的懷孕歧視,不僅可能影響工作、收入、情緒與親子關係,甚至因此埋下虐待兒童的危險因子。


撰文/小林美希 日本勞動經濟記者

41 歲的多惠在超級就業冰河期從大學畢業,當時就業率不到 60%,所以她一直找不到工作,只好以派遣員工的身分開始社會新鮮人之路。她擔任一般行政職的派遣,在食品工廠做了一年,因為認為「就算是派遣還是要有一技之長才能生存」,所以想去開學會計。

後來她被派遣到資訊技術(IT)相關公司的會計部門,並在 25 歲時跟男友結婚。對方在連鎖居酒屋當正職。多惠的年收約 300 萬日圓(約 80 萬新臺幣),而丈夫則是約 400 萬(約 107 萬新臺幣),她當時相信「2 個人的薪水就很夠過生活了」。

派遣到第 3 家公司的第 2 年,上司對她說:「之後你應該可以轉成正職。」可是隔年多惠懷孕後,一切就都變了。

多惠想著:「我差不多在要生的時候會轉正,所以我要早一點告訴公司這件事,這樣才不會給公司帶來麻煩,我也可以照自己的計畫工作。」因此一知道懷孕後,她就笑咪咪的跟主管報告自己懷孕了。「我懷孕了,但是我會一直努力工作到快要生的時候,今後也請多關照了。」本來以為上司會恭喜她,沒想到上司講出完全出人意料之外的話。

「我明明說過妳可以轉正,為什麼妳還要懷孕?」

多惠聽到這句話的瞬間,便有不好的預感,上司繼續說:「我會再跟派遣公司談一談。」

從那之後,上司一直避著她。多惠很擔心自己的未來,所以問了人力公司的負責人,結果對方說:「我這裡沒有聽說任何事。」而且很困擾的加了一句:「懷孕這件事,妳應該先跟我們講才對啊。」

3 星期之後,也是下次合約更新的時間,人力公司告知多惠:「要派公司說接下來不更新合約了。」多惠下定決心跑去找那位上司理論,但上司卻說:「在懷孕這種重要的時刻,妳成為正職讓工作增加對生產不好吧,為了身體著想,妳還是好好休息吧。」推得一乾二淨。

Photo by freestocks on Unsplash

法律保障育嬰假,順利申請的人卻少之又少

這是典型的「懷孕解僱」,跟多惠理解的派遣法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公司在即將滿 3 年時中止合約,停止僱用她。

在日本,勞動基準法中有產假制度(產前 6 週、產後 8 週可請),無論是正職或非正職的僱用型態,都適用於全體女性。雖然 2005 年時,育兒照護休假法修正為有條件的適用,但定期合約的勞工也能依法取得育嬰假。

然而,實際上想請育嬰假相當困難,非正職員工中能請育嬰假的,只有 1 萬人左右

育嬰假請假狀況(首次領到育嬰兒假給付金人數)的變化。圖/時報出版提供

多惠懷孕當時的育兒照護休假法規定,非正職員工(非日領工作者)「受同一事業主持續僱用期間達一年以上」,並且「當孩子超過一歲時仍預計持續僱用」,就可以請育嬰假。因此多惠原本是可以請產假及產後育嬰假的。

被開除的多惠受到很大的打擊,非常不能諒解公司。好在收入減半雖然很辛苦,但女兒平安誕生給了她不少安慰。

小孩誕生,反而成為工作阻礙?

生育後的多惠雖然想要找工作,但因為有年幼的孩子沒法去面試,就這樣過了 2 年。好不容易終於在地方工廠找到會計工作,而且還是正職,月薪雖然只有 16 萬日圓(約 4.2 萬新臺幣),但是她躍躍欲試:「我會非常努力把事情做好。」

然而,當多惠開始工作之後,在托兒所的女兒卻生病了。托兒所通知小孩發燒時,多惠就必須去接她,工作到半夜的先生完全沒辦法幫忙。多惠因此遲到早退的情況變得頻繁,且在職場上待得有點辛苦。沒多久,她還發現自己懷了第 2 胎。

Photo by bady qb on Unsplash

由於孕吐嚴重,她遲到早退的情況變得更加頻繁,社長也不顧情面的說:「才剛錄取妳就這樣我們也很困擾⋯⋯我們這裡也是很忙的。不好意思,如果妳真的想認真工作的話,能不能每天至少都好好來上班呢?」

多惠雖然強忍不適去上班,還是會一直跑到廁所吐,當她因為很難受而蹲在地上時,社長拍了拍她的肩膀說:「妳不用再逞強了。」社長直接要她離職。

受不了壓力,向孩子舉起手的那一天

「有小孩以後,我反而成為別人的負擔嗎?」這麼一想,多惠再也無法認為懷孕生子是值得高興的事。接著兒子出生了,他跟姊姊不一樣,是個愛哭的小孩。多惠本來以為自己對帶小孩已經得心應手,但是再怎麼哄兒子,他還是一直哭。

儘管如此,多惠還是繼續找工作,只是在電話另一端的公司聽到小孩的聲音時,就會婉拒:「如果孩子還小的話,可能會比較困難⋯⋯」偏偏在這時候,女兒也會突然變得很任性,吵著撒嬌。

Photo by AC De Leon on Unsplash

當沒辦法安撫女兒的時候,多惠就會打女兒:「妳可不可以安靜一點!」一開始是打屁股,後來連臉跟頭都會打。面對老是哭不停的兒子,多惠甚至曾經拿枕頭蓋住他的臉。

回過神後,她只能抱住兒女向他們道歉。女兒不久也學會了看媽媽臉色,每天戰戰兢兢的過日子。

「虐待致死」不只是別人的事

厚生勞動省(相當於臺灣衛生福利部)調查,在全日本 210 家兒童諮商中心裡,處理虐待兒童的件數約有 12.4 萬件(2017 年的初步數據),且每年都持續刷新紀錄。

厚生勞動省的《兒童虐待致死案例等檢證結果(第 14 次報告)》指出,2016 年因虐待致死的案例中,父母帶著小孩自殺的虐待致死案例有 18 件(28 人),帶著小孩自殺以外的虐待致死案例有 49 件(49 人)。

Photo by Dmitry Schemelev on Unsplash

去除父母帶著小孩自殺以外的案例,小孩死亡年齡為 0 歲的有 32 人(65.3%),其中,產後才幾個月的小孩有 16 人(為 0 歲死亡兒童的一半)。這些數據顯示,懷孕或生產後沒多久就被孤立的母親,情況相當不穩定。

這些結果的原因很多,而經濟僱用狀況的不穩定跟兒童虐待絕對脫離不了關係。

無法理解生育的企業,是沒有價值的企業

無論是不是正職員工,很多人都曾遭遇懷孕歧視,而且一旦離開職場後就很難再回去,最後終於成為統計上看不見的「中年打工族」。

事實上,這 30 年來,因為生下第一個小孩而失去工作的女性有 5-6 成,這個情況一直沒有改變;在這當中,必定很多人是懷孕歧視的受害者。

Photo by Jase Bloor on Unsplash

此外,懷孕歧視不只影響個人的人生,對於總體經濟也造成很大的影響。

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的首席經濟學家熊野英生指出,因為生產而離職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 1.2 兆日圓。熊野表示,假設因為生產而離職的女性有 20 萬人(2017 年),離職而造成的所得減少,推算一年會有 6350 億日圓。女性辭職不僅對企業帶來傷害,若以企業附加價值的減少量(經濟損失)來計算,會達到 1.17 兆日圓。

不僅如此,當一名女性 30 歲時因生產離職,並且在 40 歲以非正職重新投入工作,比起一直擔任正職工作到 60 歲的人,年收入會短少 8307 萬日圓。把它當成機會成本的話,試算出的總體經濟損失會高達 12.1 兆日圓,這是不容忽視的現實。

在會計監查的世界裡,有「持續經營」(going concern)這個詞。它的意思是「能持續經營的企業才是有價值的」,也就是說不會破產、能夠一直存在的企業才有投資的價值。

從這個觀點來看,不讓員工繼續工作的企業,或是不把員工放在眼裡、只是勉強硬撐的公司都沒有存在的價值。不讓員工培育自己下一代的企業,是不可能永續經營的。

Photo by Engin Yapici on Unsplash

懷孕是孕育未來人才的起點。不重視孕婦、放任「懷孕歧視」或「懷孕解僱」橫行的日本,等於不認同孩子的價值;換句話說,就是一個不重視人類本身價值的社會。對懷孕歧視或懷孕解僱的問題置之不理是不可行的,這等於是在侵蝕國家的根本。

安倍晉三首相雖然在內閣中設立了「打造女性活躍社會推動室」,但在這之前,應該要讓大家理解懷孕歧視的相關知識,讓法律能夠保護女性,情況才會有所改變。在醫療、護理、托育等領域,工作型態和國家制度強烈的直接相關,而個人的努力也有限制,政府應該要積極介入。

就算政府強化了法制,沒有倫理的企業還是有可能鑽漏洞。由於問題根深柢固,想要解決不能只靠標新立異的政策,最終的目標,還是要讓企業也能意識到這個問題


延伸閱讀:
1. 女女差距──能兼顧工作的美麗媽媽,與心理生病的瀕窮女子們/《瀕窮女子》
2. 「人是怎麼掉落的?」她們,也是我們/朱剛勇《瀕窮女子》推薦序
3. 懷孕不該是麻煩事!職場友善空間,需要你我共同撐出來/2019 勞工影展《要孩子,也要工作》
4. 女人不是生育的容器!8 週內終止懷孕公投案,讓女性生育自主權大開倒車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Right Plus 編輯部
Right Plus 編輯部

2019 年 6 月出生,熱愛海洋和貓,喜歡親近友善又創新的朋友,但也支持必須不友善才能往前衝的人、願意理解因為太辛苦而無法友善的人。

每天都想為世界增加一點正能量,但也無懼直視深淵。努力用文字紀錄社會百態,持續在正確、正常與右翼的 Right 之外,尋找 Plus 的思考與選擇。

文章: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