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企業創新,為何進了非營利組織變成一場空?NPO 創新的 3 個成敗關鍵/「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編按:Right Plus 深信「創新」不是一時的衝動,而是日積月累的思維改變。今年因此在致力於社區工作、性別平權,重視社工專業與組織發展的蘆葦女力支持下,合作開啟了「創新!不是空話 Think Globally」專欄。

本專欄每月將整理 1-2 篇國外 NGO 創新案例、汲取國際經驗,除了工具性的創造,更專注於創新的過程與社會性影響,以及對臺灣非營利組織的適用性與實用性。


撰文/艾塔·塔齊(Atta Tarki)
譯者/賴慧玲

2019 年秋天,我精力充沛、興致勃勃的去參加非營利組織「美化地球」(Beautify Earth)的理監事會。這個成立於 2012 年,位於美國加州聖莫尼卡市 (Santa Monica)的組織致力於以街頭藝術促進公民參與。

當時我感受到這個組織即將爆炸性成長。之前,他們有一個將洛杉磯街頭變電箱變成壁畫的美化行動獲得全國矚目,不只贏得社區喝采,也激勵了理監事會和工作者們。我可以感受到,我們就像火箭一樣即將一飛衝天。

「美化地球」在洛杉磯街頭的變電箱美化計畫。圖/Beautify Earth

我的信心來自於過往在營利部門的類似成就。我是一家上百人的獵人頭公司(高階人才招募公司)執行長。我們從 2010 年成立以來,經過好幾年的埋頭苦幹,慢慢打造出自己的價值定位和商業模式。後來公司為了拓展業務,雇用了一位很有才能的銷售經理,不再依賴我個人的人脈和口碑來行銷。從那之後,我們開始以每 2 年翻倍成長的速度擴增。

我向美化地球的理監事們表示,希望能複製同樣的成長策略。我們的價值定位明確,也準備好向大型贊助者遊說。因此我說服了主管與同仁們,聘用一位來自私人企業、經驗豐富的經理人,讓她在大型贊助募款工作上一展身手。

當然,這將花去美化地球一大部分的經費,部分管理委員和主管因此對這個做法表示懷疑。但我向他們保證這將會物超所值。

非營利組織「美化地球」致力於協助公共街頭藝術,以促進公民參與。圖/Beautify Earth

痛定思痛,在非營利創新的 3 個成敗關鍵

現在回頭來看,當時我被盲目的熱情與樂觀給沖昏了頭。在那場關鍵會議上,我為自己的提案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我雇用了一位有才能的銷售經理,讓她放手一搏,結果卻一敗塗地。3 個月後,我們決定解雇她,這之間不但沒有贏得任何重要捐款,還耗盡一大筆業務預算。雖然美化地球後來成功復甦,並持續做出一番成績,我們仍為此賠上巨大的機會成本,包括時間與金錢。

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在我的獵人頭公司驗證可行的成長公式,為何無法成功移植到非營利的情境中?

1. 聚焦:專才專用,目標與職責不能失焦

第一個原因是,我們讓新聘的銷售經理負擔 3 份不同的工作

非營利組織的領導者通常對成本極其敏感,特別是在組織的支出面。對我們來說,授權使用經費是一件痛苦的事,任何沒能直接產生效益的微小開銷,都會刺痛我們的神經。因此,明確界定新聘主管的角色並不容易,對小型非營利組織來說尤其如此。

管理學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曾把「競爭策略」定義為「選擇要放棄哪些工作」,好的人事聘用也需要大膽刪除多餘的事物。長久以來,作為專業的人才招募者,我絕不會為準備求才的客戶開出鬆散的職務說明,卻為美化地球打破了這項核心原則。

為了彌補這位有才能的銷售經理從企業部門降薪、轉職到非營利組織的損失,我們同意她的要求,讓她只需花費原本 3/4 的工時工作,且能另外兼差。

然而,由於理監事會對於要花這麼多錢在一個職位上有疑慮,為了確保薪水花得值得,我們試著讓她去處理多種不相干的業務,結果瓜分了她的戰力。

首先,我們必須去尋找能進行公共藝術的裝置空間,包括找出可作畫的建築外牆,以及願意讓街頭藝術家在私人財產上創作壁畫的屋主。我們要求新任的銷售經理扛起這個責任。

圖/Beautify Earth;攝影/Kristina Sado

接著,我們要求新任銷售經理要協助團隊擴大小額捐款人數。

公益諮詢機構布利吉斯潘集團(Bridgespan)曾發現,快速成長的非營利組織(很弔詭的)不喜歡開發多元的財源,他們往往傾力集中在一種主要的收入類型,例如大型贊助或小額會員捐款。

我們團隊的目標就是原本的小額捐款支持群體。這讓新任的銷售經理無法傾全力投入大額贊助者的勸募工作。她甚至被要求去打電話聯絡小額捐款者,並協助挽回那些不再捐款的小額捐款會員。

結果,我們新聘的銷售經理必須一人身兼 3 職:尋找可作畫的牆面、擴展小額捐款人,以及向大型贊助者募款。而這絕非成功之道。

2. 耐心:階段性評估成效,關注過程而不只結果

第二,關於要怎麼衡量這個角色的成效,理監事會從未達成共識。這是我犯的另一個錯誤:未能清楚定義「成功」的模樣

募款需要時間,但當新聘的銷售經理無法在到任 3 個月內贏得任何重要捐款時,我們便失去了耐心。由於理監事會對於投入一整年的經費在這個新職位上反彈很大,我們最後妥協決定先試行 3 個月,但並未說明試用期後要如何評估這個職位的成效。

試用期 3 個月後,我看到許多頗具潛力的可能。在營利企業的世界裡,我習慣遵循 6-9 個月的銷售循環,因此我也知道,新聘的銷售經理要在 3 個月的循環中爭取到大型贊助是個艱難挑戰,尤其她光為了辦理到職,在流程上已拖了不少時間。

對於這樣的職位,你只能關注初期的過程,而非成果。在這段期間內,銷售經理與大型捐款人開了好幾次會,而我以為這表示我們已經上了軌道。

然而,組織內許多主管就是不願意花錢在一個投資報酬率不明確的職位上。回過頭看,我一開始就不應該同意 3 個月實驗的做法,應該等到匯集足夠的內部支持能讓這個職位有空間發揮作用的時候再行動。

雖然我們理監事會的成員非常多元,從藝術家到建築師都有,但很少人有管理銷售的直接經驗,我應該先花時間向他們仔細解釋一般銷售循環的模式,以及所需的時間。我本來可以請一個諮詢團隊向理監事會提案,分享其他類似的組織通常需要多久才能回收報酬,以此來當基準。

以 3 個月的試用期來進行評核並無不妥,也可能是明智的做法。但評核的焦點應該放在過渡期、以過程為主的標準上。當時我應該堅持,我們要做就把事情做對,不然就別做。

非營利組織在剛開始的幾年可能常被寵壞。這類組織通常從草根社區的行動中誕生,習慣了免費獲得許多事情:活動空間由他人贊助、晚會的講師費可享折扣、律師和會計師總會提供無償的諮詢服務。

但到了某個時間點,非營利組織的理監事會必須專業化,並進行投資決策花錢去捲動更多募款是一項重大的轉變,如同青少年不再依靠父母提供經濟來源、願意自食其力一樣,而美化地球還沒做好「轉大人」的準備。

3. 決心:以獨立單位大刀闊斧推動革新

最後,我們高估了理監事會的創新能力。我們天真的以為這個由藝術家、企業家和其他創意人士組成的理監事會,能夠對過往許多理監事會的保守文化免疫。但最終,我們從未睹上一切去施行創新。

這一點或許說明了這個組織的結構性失敗:我們賦予銷售主管推動轉型的任務,卻未能全力支持這項轉型。我們以為已盡全力,其實沒有。

在《創新者的兩難》(The Innovator’s Dilemma)一書中,克雷頓·克里斯汀生 (Clay Christensen)觀察到,過去為組織帶來成功的領導人,往往會成為組織創新的障礙。他稱這些立意良善的管理高層和領導人為「抗體」──因為他們會攻擊進入組織的任何新奇創意。

因此,克里斯汀生提倡在現任主管的監督之外,以特別專案小組(Skunk-work)或是分割公司(spin-off companies)來建立獨立自主的單位,大膽革新。為求成功,這些獨立單位不應該被迫和組織內部的主要專案競爭資源

在解雇銷售經理後,我們認真審視了組織的未來。我們發現,當初希望這個職位達成的任務之一,亦即「試著為街頭藝術家整合可用牆面與其他公共空間」,構想得不夠完善。

與其雇用一個人逡巡街頭、尋找作畫空間,不如將組織轉型為一個「能媒合藝術家、資產擁有者與贊助人的網路平臺」,這樣更有效率。我們想像的網站功能,是能讓牆主參考不同藝術家的壁畫創作草圖,選擇要出借外牆的對象,同時讓贊助者能選擇要資助哪一項藝術計畫。

然而,我們已經學到了教訓。作為理監事會的一員,我們知道理監事會不可能冒險投資這個願景,再加上近期聘用銷售經理的失敗經驗,讓我們更誠實的面對自己的保守心態。

因此,我們也決定參考克里斯汀生的建議,授權給組織創辦人之一的伊凡·梅爾 (Evan Meyer)另外成立一個營利的獨立實體,讓他能自由尋找投資人,並打造商業模式。

6 個月後,這家分割公司「美化地球公司」(BeautifyEarth.com)啟動了一輪預算達 35 萬美金的前置工作,並獲得一些成果。在網路平臺開始營運的 3 個月內,便有數以百計的牆主在平臺上登記出借牆面,遠遠超過我們透過傳統非營利管道可取得的數量,這樣的成果著實讓我們激動不已。

美化地球公司」啟動美化外牆專案,並逐漸完成許多作品。圖/美化地球公司官網

把事情做對,不然就別做

在營利的情境下要創新並不容易,然而經驗告訴我,在非營利組織中創新更是難上加難──沒有人想在一個致力於協助修補問題與療癒社會的組織裡「快速行動、大膽突破」。

然而,現今社會面臨的問題,仍需要非營利組織找出嶄新的方案來解決。如今我能提供其他非營利組織領導人的、得來不易的建議,聽來可能有些弔詭:別害怕嘗試創新,但一定要謹慎看待成功創新的大不易

有了這樣的態度,你才能避開那些不斷妨礙革新的折衷與妥協,並且切記:把事情做對,不然就別做


作者

艾塔·塔齊(@AttaTarki

艾塔·塔齊(@AttaTarki) 是非營利組織美化地球(Beautify Earth)的理監事會成員,著有《靠證據招募人才》(Evidence-Based Recruiting,2020 年 2 月由McGraw Hill 出版)一書,也是 ECA 公司的創辦人兼執行長。該公司提供的服務包括以資料驅動方式招募高階人才、專家派遣以及專案人員配置。


延伸閱讀:
1. 身為「改變世界的社企提案」評審,我們該追問提案者什麼?
2. 橫掃各大創新獎、結合電玩與公益的識字遊戲!無國界電玩:「社區參與是組織工作的核心」
3. 余孟勳隨筆/NPO 傘狀結構,讓公益大組織成創新小組織孵化器


原文:How Failure Changed How I Think About Nonprofit Work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Right Plus 編輯部
Right Plus 編輯部

2019 年 6 月出生,熱愛海洋和貓,喜歡親近友善又創新的朋友,但也支持必須不友善才能往前衝的人、願意理解因為太辛苦而無法友善的人。

每天都想為世界增加一點正能量,但也無懼直視深淵。努力用文字紀錄社會百態,持續在正確、正常與右翼的 Right 之外,尋找 Plus 的思考與選擇。

文章: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