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是門好生意?從互助的醫療群募到赤裸裸的愛心產業鏈

編按:上月 13 日(4/13),中國知名的醫療群眾募資平臺「水滴籌」與另一個中國線上群募平臺「輕鬆籌」在醫院為了「搶業績」而鬥毆。

2016 年上線的「水滴籌」,前身為「水滴愛心籌」,原意是為了讓需要幫助的人在遞交相關資料後,可以透過該平臺向大眾募集醫療費用。

2019 年底,水滴籌被爆出在超過 40 個城市派駐「地推人員」(線下推廣員),這些自稱「志願者」的地推員在醫院逐個病房說服病患與家屬在水滴籌發起募款,且許多人為了達到「業績」,並未仔細審核病患資料,籌募金額也隨意填寫,甚至在不了解病患的背景下杜撰個案故事。

報導,這些地推員在成功開啟募資案後,可以獲得最高達 150 元人民幣(約新臺幣 633 元)的抽成;而水滴籌公司則在獲取個人資料後,進一步向用戶推廣保險,形成封閉的獲利迴圈。

本文由中國財經媒體人金微所撰寫,從水滴籌醫院鬥毆事件,分析中國醫療募資平臺近年的轉變。


撰文/金微 中國財經媒體人

在中國,「醫鬧」是一個熱門詞彙,指的是病患、病患家屬,或是一些以非法獲利為目的者,採取各種途徑妨礙醫療秩序、給醫院帶來困擾,並可能索取高額賠償。

如今,「醫鬧」的問題沒解決,醫院又上演新的鬧法。

募資平臺線下推廣,為「搶生意」而鬥毆

最近,一段「水滴籌員工與輕鬆籌員工鬥毆」的影片在網上爆紅,該事件發生在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內,影片顯示,被打者被推倒在地,而打人者依然緊追不捨,抬起右腳向倒地男子頭部踹去,影片中有人大喊「水滴籌打人了」。

水滴籌與輕鬆籌於醫院鬥毆。圖/取自梨視頻

據說,這是群眾募資(眾籌)平臺的員工因搶業務而起,水滴籌業務員在醫院逐個病房敲門「掃樓」,勸病人在水滴籌平臺上開啟募資案(立項),因打擾到病人遭舉報並趕出醫院,水滴籌業務員認為是對手輕鬆籌業務員搶生意,憤怒之下「腳踢」了對方。

當地公安機關後來做出行政處罰:水滴籌打人員工被拘留 12 日,罰款人民幣 500 元(約新臺幣 2110 元)。

事發沒多久,涉事雙方紛紛發表聲明,各執一詞。水滴籌發表聲明稱,該事件是輕鬆籌員工言語威脅和污衊,導致雙方產生肢體衝突和鬥毆:「輕鬆籌內部以水滴籌為假想敵,公開張貼『幹死水滴籌』的攻擊性標語,並明確針對水滴籌展開一系列不受規範的挑釁。」

輕鬆籌則表示,未對友商進行任何投訴。反而是水滴籌多次對輕鬆籌員工恐嚇、挑釁,主動激起衝突,在多地毆打輕鬆籌在內的多名同行人士。此外,輕鬆籌還貼出水滴籌威脅的微信截圖。

水滴籌(左)與輕鬆籌分別針對鬥毆事件發表聲明。圖/取自水滴籌、輕鬆籌微博

聲明中提到的「掃樓」,說白了就是尋找病人,讓他們發起群眾募資。原本是做公益慈善的群募平臺,競爭越來越激烈,員工有考核壓力,為了搶地盤、搶病人,鬧到在醫院鬥毆的地步。

從募資互助到赤裸裸的公益產業鏈

近年來,類似的群募平臺層出不窮,市場競爭更是激烈。原本這種群募平臺主要為了大有困難的人可以在線上申請,通過後就可以發起群募。

但隨著線上紅利消耗殆盡,群募平臺失去熱度,便開始到網路使用率偏低的 3、4 線城市尋找「客戶」,他們建立「地推團隊」,湧入醫院、爭相宣傳,進行地毯式的「掃樓」。

Photo by NAGA W on Unsplash

很多病人親屬都有這樣的經歷:病人住進加護病房(ICU)急需大額手續費治療時,一個「愛心人士」便恰逢時機走進來,告訴他根據當下情況,可以在平臺上發起一筆群募,解決巨額手術費的問題。在志願者的慫恿下,親屬便按部就班的填寫了相關資料,將勸募手續辦理完畢,一個群募項目就上線了。

原本,對於陷入困境的病人,社會自願性捐款幫助是一件好事。公益的初心,也是發自內心的幫助他人。但當它與利益靠攏,將愛心異化為工具時,各種亂象便出來了。騙捐、詐捐的質疑聲不斷,還牽出了關於互助群募的行業黑產鏈

有媒體報導指出,各類代辦疾病材料的仲介層出不窮,大病群募(註)背後已形成產業鏈,只要花錢,商家可以提供你想要的假材料、假證明,甚至文案代寫等,運用這些材料在水滴籌、輕鬆籌等個人求助服務平臺上申請群募,就可以順利通過申請。

編註:中國有所謂的「大病保險」、「大病救助」等詞彙,「大病」意指嚴重的疾病,再嚴重的等級分類為「重病」等。亦有所謂的「中國式破產」現象,指家中有人生一場大病,全家便因手術與醫藥費不堪負荷而覆滅破產,也有「中產和無產之間、小康和赤貧之間,只隔一場病」的說法。由於此類現象眾多,也成為水滴籌此類群募平臺出現的推力。

圖/取自水滴籌微博

更有甚者,群募平臺的員工深度參與其中。去年(2019)11 月底,據「梨視頻」的曝光,水滴籌「志願者」在地推中出現多項欺詐做法,像掃樓勸募、隨意填寫募捐金額、對求助者財務狀況不加審核等。

這些「志願者」為什麼這樣?因為他們是有任務,有業績考核的,完成多少關鍵績效指標(KPI)考核,他們便可以抽成,比如完成 6-10 個案子,每案可以提 100 元(約新臺幣 422 元),抽成和獎金都與此有關聯。

水滴籌公司在全中國的城市覆蓋數量已達 400 間,基層一線志願者人數高達 1.6 萬,在偌大的市場版圖中還聘請了 300 多個經理掌管。從梨視頻的曝光資料來看,其員工已將募捐慈善行動當作純銷售工作。

圖/取自水滴籌微博

如果說騙捐、詐捐是漏洞,但為了業績考核、搶地盤,鬧到互毆的地步,這套運行的機制出了問題,公益就變成赤裸裸的生意

互助公益資本化

這些年,互助公益公司化、資本化加速,一些群募平臺獲得資本加持而快速成長,像這些大平臺,估值都達幾億甚至十幾億美元。

根據企業徵信平臺「企查查」數據顯示,水滴籌的運營主體為北京「縱情向前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於 2013 年 8 月,註冊資本為 1 億人民幣,法定代表人為創始人沈鵬,沈鵬亦為該公司的最大股東,持股比例 99%。

而輕鬆籌的運營主體則為北京「輕鬆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成立於 2014 年 9 月,註冊資本為 5000 萬人民幣,法定代表人為輕鬆籌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於亮,大股東為創始人楊胤,持股比例 48.71%。

水滴籌創始人沈鵬。圖/取自水滴籌微信

輕鬆籌和水滴籌的投資方,有投資機構 IDG 資本等知名風險投資。水滴公司於 2019 年 3 月和 6 月分別進行了 B 輪、C 輪融資,融資總額接近 16 億人民幣,累計融資金額超過 18 億元人民幣,創下同期「網路健康險與健康保障領域」融資的最高紀錄

而輕鬆籌也經歷過 3 輪融資,最近一次融資是在 2017 年 C 輪融資 2800 萬美元、估值為 4 億美元。

輕鬆籌官網介紹,輕鬆籌是國內最大的免費大病群募平臺,0 手續費,不收取任何服務費,且輕鬆籌已幫助超過 160 萬個家庭成功募款超過 200 億人民幣。而最新數據顯示,水滴籌平臺累計的募資款項超過 285 億元,幫助千萬大病患者家庭擺脫痛苦,水滴互助的會員群體更突破 1 億人。

這些平臺發起群募,確實解決了部分患者的醫療費用問題。但世上真有無私奉獻不求索取的活菩薩嗎?

圖/取自水滴籌微博

事實上,群募互助只是第一步,他們透過這種方式可以獲取大量的用戶,在互聯網流量經濟的時代,有了用戶一切都好說。

我曾經支持過一些病患的群募案,一旦你支持了,他們便會獲取你的訊息與資料,並順理成章的成為這些群募產業的客戶,經常會接到他們的推銷電話或簡訊,最近我就收到「免費領取 60 萬的醫療保險」訊息。如此高的免費保險額度,一般人很難抵擋誘惑,往往都會去點擊。

「募款 + 互助 + 保險」的完美商業模式

在水滴籌官方微信上,像「我的水滴」中,有籌款、加入互助、精選保險、愛心首頁及我的水滴籌等選擇。其中,「我的水滴籌」頁面中上方顯示「現贈送您一份重疾(重病)保障」,點擊進入後,可以發現這份「免費領 500 元重疾保障」是由互聯網保險機構安心財險提供的重疾險。

將個人訊息填完、點擊領取後,水滴籌發出另一則「福利再加倍,好禮第 2 重,可完善 600 萬醫療保障」的訊息。而這份保障是由另一家保險公司太平洋財險提供。

圖/取自金微觀察微博

若用戶不想繼續投保,選擇退出,水滴籌又會彈出另一頁面,顯示「您被選中為幸運用戶,免費送你 40 萬意外險」,領取之後又會再一次彈回到前述太平洋財險提供 600 萬醫療保障的畫面。此外,在「輕鬆籌愛心聯盟」上,也有 30 萬大眾互助金、600 萬醫療保障險產品的入口。

簡單來說,這些平臺通過「領取免費保障」的方式,將用戶引到醫療保險上,這些都是滿滿的套路。

水滴籌用了一個美好的詞彙,也就是「籌款 + 互助 + 保險」的模式,互助和籌款為保險打造了場景,保險則為互助與籌款提供免費的支持。

這套商業模式就是以水滴籌、水滴互助 2 大精準場景為切入點,通過大數據與保險公司深度合作,把經過優選和訂製的保險產品直接推薦給廣大用戶,3 大業務相互補充、導流和轉化,形成一個完整的商業閉環。

說白了,就是獲取海量的客戶之後,更容易兜售保險。

圖/取自水滴保險商城

目前,水滴保險商城聯合 60 多家保險機構,推出了近百款高性價比的保險產品,其保險商城號稱擁有 8000 多萬保障用戶。據報導,其中有購買行為的用戶約 700-800 萬人,其中 80% 來自互助用戶轉化,目每月促成的保險交易為 10 億人民幣。

透過公益性質的募資為平臺的保險業務帶來巨大流量,有了流量才會有後面的商業轉化。例如高額的保險銷售傭金比例,最可觀的是重疾、壽險等,部分傭金比例可達到 50% 以上,且如果用戶續保,還會再有傭金。

所以,我們大致可以知道,透過群募平臺積攢用戶,再來推銷保險有多賺。

圖/取自水滴保險商城

其實,從去年群募平臺的地推事件曝光以來,在公眾心中,平臺曾經幫助千萬病患家庭籌集善款的形象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這家公司是否純商業化運作,利用網民對不幸家庭的憐憫之心賺取流量獲利。

而沈鵬曾公開表示:「我們公司的定位是『社會企業』,我們希望用商業經營的方式,解決大眾的某些痛點或社會問題,並從中獲取合理的收入。」

公司要開支、資本要賺錢、員工要業績,這些也沒錯,但是打著公益互助、公益慈善的旗號,事實上是將社會公益資本化了。

Photo by DESIGNECOLOGIST on Unsplash

當互助成為假象與流量,還有人願意伸出援手嗎?

目前,這種模式還處於監管的灰色地帶。但隨著詐捐、地推、打人事件反覆上演,社會的愛心與人心中萌生的善念將會慢慢透支。

在資本的操縱下,如果在這種危難之際需要幫助的竟都是幻象、是操控、是流量、是生意,那麼,那些真實陷入困境、需要大眾慷慨解囊的時刻,是否還有人願意伸出援手呢?

這也是公益進行資本化運作的惡果,因為它中傷的是社會的善心。


延伸閱讀:
1. 捐款人變少,但留下來的人捐更多了!/公益觀察 2019:正在消失的善意
2. 「找回臺灣常民的使用者力量!」用價值推展公益的陽光伏特家
3. 全球精選/「不指定用途」的捐款對組織更有幫助、公益部門跨領域合作的 4 種模型、數位能力為組織帶來 1.5 倍收入、7 個方法讓單筆捐款轉定額


本文原刊載於「金微觀察」,Right Plus 獲授權轉載。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Right Plus 編輯部
Right Plus 編輯部

2019 年 6 月出生,熱愛海洋和貓,喜歡親近友善又創新的朋友,但也支持必須不友善才能往前衝的人、願意理解因為太辛苦而無法友善的人。

每天都想為世界增加一點正能量,但也無懼直視深淵。努力用文字紀錄社會百態,持續在正確、正常與右翼的 Right 之外,尋找 Plus 的思考與選擇。

文章: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