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孩子 1】陽光、沙灘與性虐待,如何守護網路世代的孩子?

首圖/雷文‧卡莉安娜提供

雷文‧卡莉安娜(Raven Kaliana)出生在 70 年代的美國小鎮,她的父母在她嬰幼兒時期便加入社區裡的虐童集團,靠著販售她幼時的性虐影像而得利。她父親後來甚至辭去工作,專職「經紀」女兒去產製性虐影片。

既有不當得利,即已構成「剝削」,更別提影像中的施虐行為。這些事出自親生父母之手聽來雖已驚世駭俗,但根據美國國家失蹤與被剝削兒童中心(NCMEC)指出,孩童性剝削影像的最大產製者,往往都是父母、鄰居與親友。國際終止兒少性剝削組織(ECPAT International)副執行長湯瑪斯‧穆勒(Thomas Muller)亦表示,年紀越小的嬰幼兒,在性虐影像產業鏈中能喊到越高價,並且經常被用來拍攝最極端的施虐影像。

直到卡莉安娜進入青春期,她的「利用價值」在戀童市場上大減,便開始被父母販運到其他州,在更大的地下片場承受更激烈的暴行,包括被施打毒品、和其他孩子一起受虐,或在鏡頭前遭成年人強暴、毆打、折磨。她甚至親眼目睹其他孩子被虐致死,自己也差點在一部死亡影片(snuff film,兇殺紀實影片,往往由富裕的收購者指定內容訂做)中被謀殺。

雷文‧卡莉安娜(Raven Kaliana)。攝影/Gaynor Perry

陽光、沙灘與性虐待

在這些離家千里遠的地下片場中,有很多位於眾星雲集的「天使之城」洛杉磯。這個如今僅次於紐約的全美第二大都會區,自 20 世紀初開始以傲視全球的好萊塢電影工業和比佛利山莊的豪宅巨富而聞名。不僅吸納世界頂尖的電影從業人員和競相逐夢的影星名模,也讓色情產業與人口販運應運而生。

在那個缺乏兒少保護意識的年代,虐童影像在地下片場遍布的好萊塢唾手可得,從製作、販售、購買、觀看到散佈,幾乎不用費力躲藏,成為犯罪者淘金的溫床。許多專業技師在從事主流電影工作之餘,也參與非法的虐童影像製作,或在致富之後委託訂製、收購虐童影片,導致許多孩子喪生。(參考:線上孩童性影像全球氾濫:75% 由父母親友施虐或拍攝,長大後持續受虐或成施虐者

卡莉安娜的父親因此也以為自己能在紙醉金迷的陽光加州,靠著非法虐童影像致富。這也是為什麼長大後的卡莉安娜將她的第一部劇取名為《好萊塢萬歲》(Hooray for Hollywood),以諷刺當年的好萊塢如何在成為無數人的夢想搖籃之時,也成為許多孩子的煉獄。她進一步指出:「許多好萊塢主流電影還將孩子物化為成年人的性慾對像,導致公眾對戀童癖的接受度提高。」 

《好萊塢萬歲》預告片

不只是「觀看」:別再假裝網路是另一個世界

令人膽寒的是,虐童者的施暴對像並不限於自己的孩子。有些戀童者會尋求能夠接近孩子的工作,有些則會從身邊親友鄰居的孩子下手。更甚者,犯罪研究早已發現,戀童犯罪者直至今日都有尋找「同好」的習性,如今靠著網路,彼此不僅能輕易搭上線、交換情報與經驗、分享硬碟或雲端裡的「收藏」,甚至會以孩子的年紀來為資料夾或網路聊天室分類命名,犯案手法也不斷進化。

在許多非法的戀童網站上,虐童者還必須提出受虐孩童的原始照片來「證明」自己有資格登入,以取得在網站中販售或交換虐童影像的權限。換言之,即使到了今日,網上流傳的許多性虐影像依然出自世界各地不斷遭侵害的孩子,是持續在發生的恐怖故事。

展翅協會兒少網安處處長陳時英便指出:「我們看到了影像,卻看不到影像背後真實受害的孩子,以為專業攝影師拍出來的(而非針孔偷拍)想必就是所謂的『自願』、『擺拍』、『演戲』與『後製』,其實多的是真實的『強迫受虐』。」

穆勒因此提出嚴正的警告:「我們不應該再假裝線上和線下是兩個不同的世界。」美國 NCMEC 主席歐尼‧艾倫(Ernie Allen)也強調:「這不是兒童『色情片』,這是犯罪現場,這些都是孩子受虐的照片。」英國法醫心理學博士喬·沙利文(Joe Sullivan)也敦促警方在訊問那些下載、上傳或散佈兒童性影像的嫌犯時,主動尋找受害的孩子:「大多數下載這些影像的人,往往已經侵擾了他們身邊和網路上能接觸到的孩子。」 

Photo by Jamie Street on Unsplash
Photo by Paul Hanaoka on Unsplash

這種連結聚集的犯罪模式,即使在沒有網路的 70 年代也難以阻擋。虐童者會透過犯罪網絡逐漸搬遷聚集,幾個戀童犯罪家庭會低調的住在同一個鎮上相鄰的街區裡,彼此甚至會「交換小孩」,共同拍攝性影像並參與施虐。 

卡莉安娜在 4 歲時第一次被父母帶至一間百貨公司地下室的祕密片場,和其他孩子一起遭成年男性性侵,之後她的父母再與片場一同瓜分她的拍攝收益。「我跟很多孩子一起在鏡頭前受虐。事實上,我身邊親近的朋友全都身處同樣的家庭,我們受到親生父母和很多鄰居強暴。我一直到 8 歲時才第一次開始懷疑:這世上真的每個家庭都跟我們一樣嗎?」 

如今光聽陳述都難以承受,在當時卻是許多孩子可怖的日常。卡莉安娜的父母將她帶去拍攝時,會和其他受虐孩子的父母相約去吃冰淇淋、逛百貨公司打發時間;她的母親有一本專門的帳本,用來記錄「客戶」與性虐影像的販售所得;許多參與拍攝的成年人白天也都有份體面的工作,卡莉安娜的父親會利用他們入鏡的影像作為要脅,彼此牽制。 

直到 12 歲那年,她才第一次聽到「sexual abuse」(性虐待)這個詞。在這之前,針對孩童的性犯罪從未被注意,人們對此所知甚少,若有孩子指出成年人施加的毆打與暴力,換來的往往只有羞恥和漠視,而非幫助與保護。 「自從學到『性虐待』這個詞之後,我終於明白了我遭受的一切原來是錯的。」卡莉安娜說:「我們從小在這種變態的環境下長大,根本沒辦法意識到這件事有多荒謬。」 

犯罪沒有藉口,貧窮不該受標籤

這些駭人聽聞的殘忍凌虐直至本世紀初才被陸續揭發。令人意外的是,其中許多受害孩子並不如多數人以為的,來自那些渴望在好萊塢翻身的移民與底層階級,而是來自中產白領家庭。

「小時候我跟其他所有小孩一樣,相信爸媽是愛我的,只是因為我們太窮了,需要我做這些來幫忙養家。長大後才發現,他們原本都從事過一般工作。」她回憶:「我家有 2 間房子、3 輛車和一艘船,我的父母很容易就能找到不需要傷害我的工作。」 

卡莉安娜的父母雖然靠著販售女兒的虐童影像保有舒適的生活,平時給她吃的卻是酸臭的飯菜,讓她不僅瘦小體弱,還以為自己可怖的童年只是家庭為求生存、迫不得已的手段。

Photo by Keagan Henman on Unsplash

「我在各地巡迴播放《好萊塢萬歲》時,許多人都說過類似的話,認為家庭往往是迫於貧窮才會虐待孩子。」她反駁說:「每次有人提出這種論點,我就問他們:『你願意接受多少錢去傷害自己的孩子?』當然沒有人願意。但如果我們接受、容許了這種說法,我們就是縱放了罪行。」 

「事實上,我當年所見的大部分其他受虐孩子,都跟我一樣來自並不窮困的中產家庭。而且這世上有很多群體(例如移民)也很窮,但他們並不會傷害孩子。」 

卡莉安娜在片場見過的少數移民小孩多半是被綁架而來,或被販運者「一次性收養」。這些孩子的失蹤與死亡通常不會引起注意,所面臨的暴力因此更加極端,且因為原本很可能成長於溫暖的一般家庭,精神上的創傷更加劇烈而絕望。

而這些恐怖的暴行之所以能被縱放,除了當時洛杉磯的背景文化、群聚的戀童犯罪者彼此掩護,另一個原因是當地警方直接或間接助長了犯罪行為。 


接下篇:
【看見孩子 2】逃亡、復元與行動,成為那個有力量的大人
更多專題文章:
0.【看見孩子】專題:網路影像背後,那些真實遭性虐的孩子
3.【看見孩子 3】網路助長孩童性影像犯罪鏈,臺灣尚缺有力的執法環境
4.【看見孩子 4】集社區之力保護孩子,培養正確積極的公眾意識

延伸閱讀:
1. 線上孩童性影像市場化、產業化,持有未成年性影像即屬犯罪
2. 線上孩童性影像全球氾濫:75% 由父母親友施虐或拍攝,長大後持續受虐或成施虐者
3. 懸崖上的小網紅:父母公開曬娃、小孩網安意識不足、直播平臺欠缺自律,釣出戀童犯罪者與龐大商機
4. 卡莉安娜個人官網:Raven Kaliana
5. 人偶的力量:The Power of Puppetry
6. BBC 採訪:How puppetry can help with trauma
7. 紐約時報採訪:He Was Supposed to Take a Photo
8. 英國兒童性虐與人口販運報告「黯影城市」(Shadow City)
9. 英國衛報報導:I was sold by Mum and Dad to make images of child abuse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葉靜倫
葉靜倫

Right Plus 創辦人 & 總編輯。曾任出版社資深編輯、NGO 雜工、NPOst 主編,對書寫斤斤計較但錯字很多。除了文字沒有其他技能。

想當特務卻當了 10 年編輯,想養獅子卻養了一隻貓。相信智慧比外貌還重要,但離不開放大片。最喜歡善良的朋友,聰明的情人,以及各種溫柔的對待。

文章: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