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人的臺北 3:理解真實人生的美麗與哀愁,成為那顆改變的種子

首圖攝影:葉靜倫

承上篇:貧窮人的臺北 2:這就是我看到的世界,哪裡奇怪了?

現正於萬華剝皮寮展出的「貧窮人的臺北」(貧北)動靜態展,是「向貧窮者學習行動聯盟」(窮學盟)自 2017 年起於每年 10 月舉辦的系列倡議活動,以靜態展間、議題講座、創作體驗、實境遊戲、放映座談等方式討論貧窮議題。

在窮學盟中,今年主辦的幾個團體,包括之前在饒河街夜市開辦「浪人食堂」的慕哲人社、在隆恩國宅深耕原住民服務近 10 年的樂窩社區服務協會(樂窩)、發展社區精神障礙支持網絡逾 15 年的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活泉)、研究促進底層勞工權益的倡議團體台灣勞工陣線協會(勞陣)、在萬華新安里深入家庭陪伴 10 餘年的社區實踐協會,以及長期致力於街友服務的芒草心慈善協會夢想城鄉營造協會人生百味

進化中的貧北

貧北從每年暑假開始集結各團體籌辦,轉眼進入第 3 年。3 年來,貧北不斷深化,越來越多人願意加入,用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巫彥德的話來說,就是「讓人安心的空間越撐越大」。但這些改變並非突然發生,而是一年年在彼此往來間逐漸形成默契,再透過 5、6 個月的密集合作,和新舊夥伴們協調出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最好呈現。

「貧窮是很難討論的詞,畢竟很少人會願意被視為貧窮者,一講出來大家都覺得是在標籤弱者。」巫彥德舉樂窩為例,說貧北第一年想邀請樂窩參展時就被拒絕,因為樂窩對於將原住民與貧窮 2 字做連結萬般謹慎,不希望大家從這個角度來談都市原住民。

攝影/葉靜倫

到了第 2 年,因為彼此較熟悉了,開始了解貧北並非為了將特定「族群」置入貧窮框架,而是想討論貧窮的各種樣態,一位曾參與樂窩拳擊隊的阿美族青年阿咪咪便成為貧北的其中一位故事主角。

到了今年,樂窩的參與更積極,不只團隊裡的社工直接成為貧北的活動組工作者,還邀請南靖部落與隆恩國宅的服務長輩一起參加工作坊展間創作與開幕記者會,讓貧北的策展人朱冠蓁非常感動。

一年多來在萬華經營越南小吃店「越窩越好」的老闆「小星星」,去年與阿咪咪一同成為故事展間主角,剛開始她也和樂窩一樣有些疑慮。每個人對於外界如何觀看並詮釋自己都希望能有所選擇,而對小星星來說,比起越南新住民這個身分或貧窮這個視角,她更希望外界認知到她是一個「小吃店老闆」。

也是因此,今年的貧北,小星星不再是故事主角,反成為貧北活動「團結之夜 」的外燴提供單位。事實上,據朱冠蓁所言,「把過去的主角推坑為今年的工作者」正是貧北的其中一個用心,包括去年述說青年貧窮故事的謝宜潔,今年成為工作坊的主持人;去年以自身故事參展的街友徐大,今年也成為展場的導覽志工。

那些關於「消費貧窮」的爭議

也因為「貧窮」的汙名太深,使得各團體從定義、討論、解釋、取材、推廣到邀請故事主角述說時都極為小心。然而再如何小心,3 年來還是曾招來部分爭議。包括把貧窮者當成某種觀看對象舉辦收費活動,是在「消費貧窮」,或者「有錢辦活動,為什麼不直接把錢拿給窮人?」

更進一步有人指出,過於正向的討論貧窮者的勵志故事、強調要「向貧窮者學習」,反而讓人忽略背後亟需正視的結構困境。

攝影/葉靜倫

不過,這些爭議似乎對整個參與貧北的相關人等都未造成太大困擾,包括各團體、工作者、志工、故事主角、參觀者、陳述者等。勞陣的研究部主任洪敬舒便直言:「觀看本來就存在,畢竟貧窮就存在這社會的各個角落。

「但貧北並不是想用導覽團的角度和獵奇的心態去觀看,好像把人放在籠裡。這幾年我們花很大的力氣去討論一個人的生命歷史與層次,以及其中社會性的、個人性的、意外性的變動,因為貧窮議題跟其他議題一樣,都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活泉之家主任、《我們與惡的距離》顧問廖福源也很直白的反駁了「消費貧窮」之說:「窮學盟大部分的團體,平日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和力氣在做直接服務,貧北是大家從直接服務裡看見結構性困境而來的倡議行動。老實說,這個展本身並不會為大家帶來符合比例原則的利益,回過頭來,大家都還是得去寫方案養活自己啊!」

活泉的組長吳家琪則針對「有錢為什麼不直接給窮人」指出一個明顯的事實:「就拿精障者來說,大家最迫切的需要反而不是錢。對我們很多經濟壓力不大,但生活充滿障礙的會員來說,更需要的是被理解的感覺,以及一個能好好說話的舞臺,這很可能才是真正能讓他們站起來的支持。」

至於過度強調貧窮者的勵志故事,對貧北來說更是不攻自破:「妳應該也看到了,貧北一點都不單純正向,美麗與哀愁同時存在。」巫彥德解釋:「其實我們這個聯盟叫做『向貧窮者學習』,原意指的是沒有人比身處貧窮之人更懂得壓迫,想要學的是彼此的生命經驗。」

攝影/葉靜倫

事實上,坊間許多歌頌小人物或身心障礙者在逆境中力爭上游的所謂「成功故事」,往往只是極少數的特例,卻造成大部分身處困境之人更大的壓力,變成拿來要求每個人自立自強的、不合理的社會期待,確實需要避免。且許多「成功故事」的背後,很可能正出於今年貧北想強調的「選擇匱乏」。

「例如我們會說一個人一輩子刻苦耐勞值得學習,但他很可能根本沒得選擇,終其一生都被迫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以求生存。」洪敬舒長嘆:「不是只有有成就的人才值得學習,我們不應該再創造更多成功故事了!

最接近貧窮的所有人,在貧北中共同成長

另一方面,據巫彥德所言,貧北的存在雖是希望社會大眾認識到貧窮的各種樣貌,但更希望影響的核心群體其實是所有相關工作者,包括社工、醫護、心理師、輔導員等:「我們當然不是想要教大家什麼,而是希望能共同討論出不同的詮釋角度,因為工作者經常會面對貧窮的情境,最容易產生誤解與摩擦。」

事實上,每年一次的貧北確實在各團體間已促成許多寶貴的交流。例如長年聚焦於底層勞工,鑽研勞基法、勞動權益、勞動政策、失業與就業等領域的勞陣,便是在加入窮學盟與貧北後,才開始對人生百味、夢想城鄉和芒草心等團體在面對的街友困境有所了解。而身為講求嚴謹論證與數據、重視政策討論的倡議型團體,勞陣在窮學盟中能帶來的視角也很不同。

巫彥德進一步舉例各團體間的權衡差異:「這次貧北有設計讓參加者到樂窩進行拳擊體驗,就我自己原本的想像,是希望建立一個場域,讓貧窮者不再是專業服務的接受者,也不是諮商室裡一對一的交流對象,而是更能給予別人經驗的教練或講師。」

「我想要將之定義為『以貧窮者為師』,但樂窩並不希望他們的成員被這樣稱呼。後來阿勇(朱冠蓁)還為此去帶過工作坊,大家慢慢協調出其他的做法。」

攝影/葉靜倫
活泉之家會員作品於貧北展出。攝影/葉靜倫

「又例如活泉,他們的運動經驗很獨特。雖然我們面對的很多街友都是精神障礙者,但精神障礙過去對我們來說一直像個黑洞。雖然知道精障者跟街友都承受很大的汙名,在貧困的討論中也很接近,但我們不知道怎麼談。這次活泉願意加入,讓我們學到滿多的。」

事實上,貧北的籌辦方式和活泉的經驗確實很不同。活泉希望自己服務的精障會員們能有更多前期的參與,如同他們平日在活泉也都與工作者共同規畫執行大小事務。但這在速度與節奏極端緊密、參與團體高達 10 餘個、光工作群組就要開 4、5 個的貧北中幾乎難以做到。最後在反覆的討論後,決定讓會員們先成為展場的導覽志工,一方面透過熟悉個別展間故事來認識不同的生命經驗,也能和現場觀眾產生更多互動。

是在這些來回不斷的協調與合作下,所有人得以努力對齊彼此對議題的理解與想像,在不同的位置發揮不同的角色,共同織就一張綿密而能包容各種存在的網,也強化日後服務與倡議的「團結」意識。

「貧北需要的團結,不是貧窮者的團結,而是每個人跟貧窮者一起團結。」巫彥德最後重申:「貧窮指的不是特定的族群,更可能是許多人生命中的某個階段。唯有意識到貧窮的存在,結構裡的每個人才能團結起來,在其中有所轉變。」


2019 貧窮人的臺北|儘管如此,也要走下去

展覽:
日期|2019/10/17~2019/11/03
地點|剝皮寮歷史特區/展間 173-9(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 173 巷)
時間|平日 13:00 – 20:30、假日 12:00 – 20:00(禮拜一配合休館不開展)

系列活動:
百人行動議題講座街賣真人圖書館《一人一故事》劇場實境遊戲《艋舺走撞》《夜寐之城》放映座談會


貧北系列文章:
1. 貧窮人的臺北 1:有選擇的時候,誰不想當個體面的好人
2. 貧窮人的臺北 2:這就是我看到的世界,哪裡奇怪了?
延伸閱讀:
1. 在街頭遇見關懷倫理,發現失敗的勇氣
2. 在這裡「重修舊好」:全臺首間以女性街友為主體的相聚空間
3. 林立青推薦序:社工筆下全然不同的城市,與活生生的人們/《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葉靜倫
葉靜倫

Right Plus 創辦人 & 總編輯。曾任出版社資深編輯、NGO 雜工、NPOst 主編,對書寫斤斤計較但錯字很多。除了文字沒有其他技能。

想當特務卻當了 10 年編輯,想養獅子卻養了一隻貓。相信智慧比外貌還重要,但離不開放大片。最喜歡善良的朋友,聰明的情人,以及各種溫柔的對待。

文章: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