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青推薦序:社工筆下全然不同的城市,與活生生的人們/《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

編按:「我們只能讓個案不要死而已⋯⋯」社工李佳庭在萬華街頭服務無家者 4 年多,並將這 1000 多個日子的摩擦與碰撞、笑與淚寫進《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裏躺多久?》一書中。

本篇為此書推薦序〈陪你活下去〉,由監工作家林立青寫下他對街友服務組織芒草心的觀察、對李佳庭的認識,還有對每一位無家者生而為人的理解。

我是從網路上的文字開始認識李佳庭的,大概和我開始在網路上寫作的時間差不多。我還記得第一次見面時,相約在芒草心辦公室,裡面 3 貓圍繞。社工們在一樓辦公的時候,服務的無家者就住在他們辦公室樓上。

他們對外叫街友「無家者」,對內,則說這些「案主」,並稱接受芒草心輔導而入住安置空間的每個人是「住民」,每個名詞都避開了歧視和標籤,慎重的存在著。

芒草心本月初剛辦完今年的流浪生活體驗營。圖/取自芒草心粉專

「原本我們希望這裡可以成為專門照顧女性(無家者)的地方,但居民反對,政府又不願意支持,所以我們到現在還是沒有辦法照顧街頭的姐姐們⋯⋯」佳庭說這話的時候,言詞之間毫無情緒,彷彿已經接受了這既成的事實,但又隨即眼睛發亮的說:「但是啊,或許有一天,我們臺北市真的可以有一個專門照顧女生的地方⋯⋯」

當她這麼說時,一個「個案」走進辦公室,訴苦、抱怨、罵政府幾句以後,拿了泡麵、罐頭離去。隔沒多久,另一個個案騎著腳踏車前來。其實,這裡的社工早已見怪不怪,在佳庭和前來索討食物、詢問情報的個案說話時,另一個社工正在勸導其他個案「多吃青菜」,同時給對方待用餐券。我印象所及,每一次到芒草心,都有個案圍繞:來預借幾百元的,問申請輔助資格的,來問工作的、訴苦的,或拉著人聽他罵政府的。

芒草心的辦公室燈光常常亮著。入夜以後,社工們仍在辦公室內加班。如果關燈,很可能是去了另一個據點──「入船廳」(註)或安置中心,或者是去街頭夜訪,但也還是有些人會在這個時間來找社工,有些人會來問遇到街友該如何是好,或有拿了物資過來想要捐贈的。

Photo by Markus Winkler on Unsplash

當然也有剛下班的個案前來,因為剛下班,加上通勤,過來時都已經晚上了,所以芒草心的辦公室總是很晚熄燈。偶爾發生社會新聞或案件時會喧囂起來,他們可能會在第一時間回應、澄清,又或者和其他在地組織聚集起來討論該如何抹去社會大眾眼中的偏見,這是芒草心的工作──站在第一線,接受社會的現實,並且試圖爭取一些資源和空間。

社工在書寫上的角度特殊,她既是第一線的專業助人工作者,也不諱言自己是低薪、工時過長,並且被各種計畫或公部門核銷資料壓到喘不過氣的在職貧窮勞工。她既有專業訓練,必須遵守社工倫理,面對的卻又是比她年紀還大,人生經驗更豐富,卻長期陷入低潮的個案。

這本書是佳庭寫下的、第一線社工對於無家者、社福、艱苦人的觀察和體悟,以及她零距離接觸到的無家者,其真實面貌和自己當時的感受。

因為同為貧窮,她感同身受於社會對貧困者的不友善,相較於自己的努力,她會看見個案常對未來毫無規畫、不知節制,或為了雞毛蒜皮的事情吵架。但她在此時,又因為自己的專業訓練及職業而看見社會上的老年貧窮和年齡歧視,而更清楚自己的侷限和社會的壓迫。其中更滲雜自己的處境:社工是在臺灣低薪且過勞的一群人。由近貧者照顧赤貧者,一個社工就這樣陪著這些無家可歸、社會不願意多花點理解的人們活著、走著。

因此,在李佳庭的筆下,整本書必須從萬華寫起,藉由社工的筆觸,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和媒體上不同的城市面貌。老人和無家者群聚的艋舺公園,在她的筆下卻是臺北最溫柔擁抱著每一個來到此地的人,觀音菩薩聞聲救苦的龍山寺在白天時,承接著所有人的祈願。無論貧富貴賤,凡願意的都可以到這裡來,而在我眼中的艋舺夜晚,大悲尊者座前公園也接受所有人的白住。我想佳庭他們所做的事,就是未來人們說的使徒或者護法吧。

Photo by Adli Wahid on Unsplash

但是現實遠遠更為複雜,我等沒有神通,我看見的社工也滿身傷痕。

這不是一本無限關懷無家者的書,更不是政令宣導和社工系入門教科書,這是一本真實的第一線觀察紀錄。你在本書中會看到的個案,都是活生生的人,既然如此,他們也會有感受,也有自己的人生和過往的記憶,他們並不是那些「感人肺腑的小故事」,更不可能是完全沒有情緒的受助者。他們會在賺到錢以後喜孜孜的跑來和社工分享,也會在酒後對社工進行情緒勒索。

在我的理解中,協助弱勢者的方式有 3 種。第 1 種是直接給予資源,要錢給錢,要衣服、食物就給衣服、食物,要醫療照顧就給醫療,這方法最好,也最直接、有用,可是凡人不是神祇,沒有神蹟大能,也沒有這麼多的資源可以不間斷的挹注。第 2 種是鼓勵自身的改變,鼓勵需要協助的人進修,或者學習某種技能,藉以改變自身未來。可惜這些常淪為口號,或者變相成為指責弱勢者不夠努力。第 3 種則是改變社會結構,希冀用文字圖片或演講等倡議來改變社會大眾對於弱勢者的看法,又或是爭取社會資源來營造更友善的環境,但這方式所需的時間最久。

這 3 個方向都有其功用,也都有其侷限,唯一能夠 3 者共同使用並且嘗試的方法,只有花時間進行大量的陪伴

Photo by Andrew Leu on Unsplash

因此,李佳庭等人的陪伴極為珍貴。有了陪伴以後,直接給予資源才不顯得突兀而失禮,所建議的工作和方向,才不顯得冒犯和傷人。也因為長時間的陪伴,才能知道這些無家者的故事,知道結構上的問題,也才有辦法說服社會大眾摘下偏見與歧視的眼光。

這也是我在認識佳庭以後學到的最重要的事,諸如安全感、同理心、勇氣、慈悲、犧牲,都不可能透過上對下的教育或承諾來達到。只有透過陪伴和相處,人性的善良和美德才有可能被看見,並且挖掘,也只有陪伴能夠稍稍緩和孤寂和空虛,能讓人在面對寂寞和失落時多一點勇氣。人們常說臺灣人善良,卻常不知道該如何運用自己的善良;臺灣人隨時可以行善,卻難以改變自己的偏見和觀念,因為我們不常有這樣的紀錄和書寫。

還好,我們有一位年輕坦承的社工。

在她筆下的每一個人,沒有全然的潔白,更沒有全然的灰暗,連同她自己都有矛盾,都會喪志灰心。也因此,這本書得以挖掘出城市街頭,那褪色人生之下的光輝。

我誠摯希望每個人都能看見社工如何用陪伴,改變這個社會。


延伸閱讀:
【無家者】1. 貧窮是一種狀態,而非特定族群/專訪「人生百味」
【無家者】2. 關於貧窮:現在不開始討論,未來會更難解釋/專訪「人生百味」


註:艋舺入船廳位於貴陽街二段 228 號,是由都市里人街遊 Hidden Taipei 共同經營的活動空間,供社區與在地團體交流、辦活動。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林立青
林立青

本名林亞靖,1985 年生,是景美市場養大的孩子,讀完東南科大進修部土木工程系後,擔任監工十餘年,既是第一線管理者,也周旋於業主、雇主、公部門等各路牛鬼蛇神間。接受社會不公,相信法律、制度和習慣都會造成現實社會的壓迫。

著有《做工的人》、《如此人生》,寫作只為找回真實,多次祈求仍不可得一個不需說謊的人生,唯有文字是最好的卸妝品。

文章: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