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鞋救命1】緊急救命持續了 35 年,還要繼續嗎?/楊右任創辦人專訪

2019.5.31 編按:此系列共 3 篇專訪,是我過去在擔任公益交流站的主編時寫的,文中的「我們」指的是公益交流站的編輯團隊,「社群」指的是公益交流站的讀者與支持者們,相關指涉如「流量」、「爭議」等,皆於公益交流站網站上發生。

去年 6 月 30 日,公益交流站專欄作家褚士瑩的一篇<舊鞋救命救非洲?東非國協:盼立法禁止二手衣鞋捐贈>在社群平臺掀起前所未有的波瀾,這之間不只是公益交流站的社群管道,還包括其他追擊後續的友站媒體,以及臺灣、非洲甚至其他國家的臺灣非政府組織(NGO)工作者,都在四處展開熱烈的討論與爭辯,文章的點擊人次最終突破 70 萬人。

後來的整整一年多至今,公益交流站收到很多早已看不慣送捐物到非洲的讀者與發展工作者、研究者支持,但與此同時,也不斷收到無止境支持「舊鞋救命」的抗議與攻擊留言(以及粉專負評),其中當然也包括理性的提問與質疑。今年 5 月底,公益交流站又在例行的熱文回顧中,再次於舊鞋相關的貼文底下,細讀了許多不平的讀者時隔一年依舊憤怒的討論。

從一篇專欄到一篇專訪

不可否認,這篇文章對「舊鞋救命」這個 NGO 影響甚鉅,許許多多讀者反覆在詢問他們,關於「捐鞋到非洲究竟好不好?」、「到底是不是傷害了當地產業?」、「我到底該不該繼續做這件事?」甚至聽聞許多原本想參與他們、協助整理舊鞋的志工們都因此有了猶疑。

這其實不是我們原本可預料的。長久以來,我們耕耘著「捐助倫理」這樣的議題,致力探討個人與組織如何避免無意中的「好心做壞事」,而我們知悉的許許多多國際發展工作者,一向對「送捐物到非洲」有著強烈的反對。這些討論甚至早已稱不上「熱議」,在國際發展領域可說是熟爛而老掉牙的爭論,過往我們的系列文章也未曾引起多大的動靜。當時真的以為,這不過就是另一篇褚士瑩回答讀者提問的專欄文章,如同他每個星期的專欄 QA 一般。

攝/葉靜倫

要先強調的是,70 萬的點閱人次對我們來說並非如同許多揣測所言,是一個「有利可圖」的數字,因為我們並非靠賣廣告維生,且這種短暫的、突發性的流量,大部分來自並不會留下來成為忠實用戶的一次性讀者,根本無法成為有效使用的數據。

整場論戰真正讓人吃驚的是,在我們厚實的同溫層之下,從未意識到竟然還有數十萬的讀者對「送舊衣舊鞋到非洲只是在打擊當地的紡織業」這個「老爭議」如此陌生。那麼,我們過去的議題耕耘究竟都在跟哪些人對話呢?難道這些所謂的「爭議」,從來就只在臺灣的 NPO/NGO 工作者或國際發展研究者圈子裡打轉嗎?身為一個媒體、一個「交流平臺」,我們是否從來沒有觸及那些真正需要思考這些觀點的廣大「捐助者」?

此外,文章雖是褚士瑩為了回答一個讀者的提問而寫,但標題是編輯檯取的。當然,要討論我們為什麼要將內文讀者提問所提及的組織名字,打散拆解為陳述句再自以為雙關的拿去當標題,這後面的編輯責任與考量恐怕得寫千字來說明。但不可否認,當一篇文章已經造成公眾長久懸而未決的困惑、造成一個組織如此巨大的震動,後續的專訪回應或許終究必須完成。

難以證實之一:「緊急」救命持續了 35 年,還要繼續嗎?

事實上,在去年 7 月文章瘋傳的幾天後,我就去採訪了「舊鞋救命」的創辦人楊右任。然而最後遲遲拖欠無法成文,實在於其中的 2 個關鍵點我無論如何也難以證實。

首先是,「舊鞋救命」不斷在提醒的立論是非洲許多地方沙蚤盛行,當地人的腳因此潰爛並感染併發症而死,因此「捐鞋」可以「救命」。但,光是沙蚤在非洲的盛行率就查無可查,即使是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所揭示的國立衛生研究院報告也顯示,沙蚤最常見和最嚴重影響的地區確實是資源極度貧乏的熱帶與亞熱帶,尤以南美洲、加勒比島嶼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廣泛存在,其中又以 5 至 14 歲的貧民區兒童和老年人患病率最高。然而即使如此,報告中也強調,至今為止,沙蚤在全世界都是難以統計實際盛行率、無法取得可靠數據的疾病。 

「舊鞋救命」泰山倉庫。攝/葉靜倫

當然,在廣大、多變、意外頻傳、區域文化差異大、官方統計無法落實、發展工作困難重重的非洲,要求非得先看數據才能辯真偽,或許真是閉門造車、紙上談兵了。事實上,我們也並非懷疑當地確實有沙蚤盛行。然而,身為一個關心 NGO 議題倡議與操作界限的媒體,我們真正想確認的是,「救命」這個如此沉重甚至可謂是「神聖」的登高一呼究竟從何而來?在多數貧困村民從小就無鞋可穿的非洲地區,因為沙蚤而真正「死亡」的比率究竟有多高?

我們想要探問的不只是它的影響程度,以及居民在舊鞋出現之前如何與其共存的其他可能,而是它究竟是一個多迫切、多緊急、多嚴重的生命威脅,讓我們必須一而再、再而三的每年為它傾倒 60 萬雙舊鞋、15 個貨櫃、斥資千萬運費,去「緊急救命」?而這個「緊急」又究竟「急」了多少年?

因為眾所周知,對臺灣來說一個剛剛知悉的捐助熱潮與活動或許聽來新奇,然而對廣大的非洲來說,「二手衣物」早已是自 80 年代至今持續超過 35 年從不間斷、源源來自全世界各地不曾停止過的捐物海嘯。根據聯合國統計,2013 年全球二手衣總重量已達 390 萬公噸,總市值高達 43 億美元。而 35 年過去,這樣的「緊急」,真的還是持續送鞋就可以「救命」的嗎?

不過相比於第二件無法證實的事,沙蚤的盛行數據又反而顯得像件小事了。

非洲人,真的還/只需要二手衣鞋嗎?

風波之後沒過幾天初見楊右任,是約在「舊鞋救命」位於泰山的倉庫裡,我們在其中一個由貨櫃簡單改裝的事務區裡訪談。悶熱的 7 月天,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萬雙舊鞋層層堆疊到他們的倉庫頂,好幾個志工在一旁整理衣鞋,談笑之間顯得很投入。楊右任為我們開了貨櫃裡裝的冷氣,我卻想到他們在非洲的計畫,要在多少這樣的貨櫃裡流多少汗,而我們作為媒體,究竟要來這裡質問什麼。

或許許多支持「舊鞋救命」的朋友不會相信,但公益交流站對於單點打擊特定組織一點興趣也沒有,也從來不認為我們有這種資格。回歸這件事的初衷,我們真正要討論的不過是「捐助」這件事的意義,想要辯證的其實是一群人的好意與好心,究竟對另一群人可能是傷害還是支持,而這樣的公眾行動與資源流向又是否值得持續被鼓勵。

出乎意料的是,楊右任是個非常坦白的人。他對文章與各方激烈的反應沒有什麼憤恨或抱怨,反倒是我們坐下來沒多久,他就開門見山:「老實說,我認同褚士瑩的觀點,如果妳聽過我演講妳就會知道,我是贊同這個觀點的。我完全知道(捐贈)『鞋子』並不是(非洲貧困)問題的解答,只是一個『入門』,是一個現在暫時提供的所需。」

「舊鞋救命」創辦人楊右任。攝/葉靜倫

楊右任強調,「舊鞋救命」是他們自 2014 年起在非洲進行的偏鄉服務計畫,但之後他們其實還陸續發展出指導與贊助肯亞地區青少女製作布衛生棉的「愛女孩計畫」、挖鑿水井協助當地居民取得乾淨用水的「活水計畫」、以(送鞋的)貨櫃改裝成教室供當地孩童上學的「興學計畫」,以及租借雞隻協助居民經濟自主的「養雞農耕計畫」

「大家以為我們只是在鼓勵送鞋子到非洲,其實我們在當地還展開很多其他的計畫。但不可否認的是,相比之下能見度真的差很多。同樣是我們的官方粉絲團,我發一個教育、農業、有機種植或水井計畫的貼文,就是不如我們呼籲捐舊鞋的能見度高。在媒體上也是,捐鞋故事的傳播效果就是比較好。」

對楊右任來說,非洲有很多無法憑一己之力改變的事,包括當地產業發展所需的周邊配套(例如電力、能源、法治環境等),因此他無法論斷二手衣捐物究竟是否是非洲紡織業無法發展的元凶。但他也相信,二手舊鞋的需求是存在的:「當地人如果忽然有了點小錢,或許不會馬上拿去買鞋,因為他們永遠有更迫切的需求,例如食物或藥物,並且鞋子也不是一個可以馬上翻轉貧窮的東西,從這個角度來說,你說他們真的非常需要鞋子嗎?確實很難說。」楊右任說。

「但是,還是有兩群人是需要的。其一是完全在市場經濟之外的村民,其二是急難處境中的人。


接下篇:
2. 「二手衣議題受政治操作,犧牲那些落在市場之外的非洲人」/楊右任創辦人專訪
3. 難懂的議題說不清,捐舊鞋到非洲成敲門磗?/楊右任創辦人專訪


本文原刊載於公益交流站,於此收錄於原作者作品集中。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葉靜倫
葉靜倫

Right Plus 創辦人 & 總編輯。曾任出版社資深編輯、NGO 雜工、NPOst 主編,對書寫斤斤計較但錯字很多。除了文字沒有其他技能。

想當特務卻當了 10 年編輯,想養獅子卻養了一隻貓。相信智慧比外貌還重要,但離不開放大片。最喜歡善良的朋友,聰明的情人,以及各種溫柔的對待。

文章: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