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鞋救命】2. 「二手衣議題受政治操作,犧牲那些落在市場之外的非洲人」/楊右任創辦人專訪

承上篇:1. 緊急救命持續了 35 年,還要繼續嗎?/楊右任創辦人專訪

楊右任口中的「市場經濟」,指的是現在非洲幾乎隨處可見的大小二手衣市集,這已是毋須爭論的現象(參考:我捐的舊衣,你收的回扣?揭開全球慈善二手衣貿易體系),當地居民往往能以極為便宜的價格買到經當地小販整理後、品質不錯的二手衣鞋,甚至有「國產衣會買到假 NIKE,二手衣才能找到真名牌」的笑稱。

全球二手衣鞋的提供者,亦即遠方歐美國家的捐助者,過去並不知道自己的「捐贈」最後會落入商業行為中成為「商品」,由此引發第一個疑慮:既然已有如此大量提供便宜衣鞋的貿易體系,那麼當地人對於「捐贈」的舊鞋究竟還有沒有需求?

這個疑慮也連動到關於「捐贈物資是否打擊當地紡織業發展」的最終立論,因為如此便宜的二手衣鞋貿易體系,不僅讓人質疑在地人對源源不絕的捐贈物是否還真的有需求,更讓人質疑典型勞力密集、被視為工業發展之初始、過去曾讓臺灣、中國、東南亞多國晉升新興經濟體的紡織業,是否因此在非洲諸國喪失發展空間。

Photo by 2Photo Pots on Unsplash

不過,楊右任對此有不同的視角。對他來說,經濟學家看的是國家產業的「集體」運作,他看的卻是「個人」,他認為兩者無法混為一談,「個人」(或單一組織)也無法背負整個「集體」發展的全部責任。而他身為一個 NGO 創辦人,所做的一切都來自其「個人」的看見:「非洲許多最貧困的村莊是等不到國家系統運作的,很多山區連吃的東西都沒有,你怎麼跟他談紡織業?」

「確實有少量的二手衣商販會進入這種地方,但就像我說的,這些地方永遠會有比鞋子更迫切的需求在。也就是說,他最優先該補足的不會是鞋,但這不代表他就不缺鞋,所以捐贈的鞋還是一種『需求』。更別提偏遠山區的村民甚至不會有二手衣市集,就算國家今天打定主義要認真發展紡織業,這些遙遠的村民也永遠無法受政策影響,他們基本上跟世界是斷絕的,連身分證和戶口機制都沒有。」

「如今在產業發展與二手衣的議題上,很大部分關乎政治操作,而在政治與政權的長久角力下,誰最慘?我那些住山上的朋友最慘,他們完全在『市場之外』。」楊右任說。

楊右任提到對舊衣鞋有需求的第二群人,是多數身在急難處境中的逃難者,特別是戰亂與衝突地區的難民。「我們曾經收容 60 多個從剛果戰亂中逃出的難民,提供他們鞋子跟衣服。在這種狀況下,這確實是他們的需要,且我們在衝突地區討論的都是如何在戰亂地方蓋醫院、貨櫃建築要如何進去、如何改造成當地的診所、診所裡如何有乾淨的水源(結合我們的活水計畫)……你說這之間送舊鞋舊衣會不會影響到當地產業?我想那對他們和我們來說,都是另一個議題了。」

捐物就算進入經濟循環,也未必是壞事

捐贈的二手衣轉而變成龐大的二手衣「商品」,其引發的疑慮之二,在於這些捐物並沒有「直接」、「免費」的流入當地人手中,而是違背捐助者的意願變成商業行為,例如當地人拿到後會將捐物變賣,或者被中間的物流處理與二手衣商販把錢賺走,由此讓人質疑「舊鞋救命」的捐贈衣鞋,是否也會以同樣的形式進入二手衣市場。

對此,楊右任強調他個人其實並不堅決反對這種情形:「舉例來說,之前有臺灣的組織為烏干達難民買了鍋爐和爐灶,但這些爐灶後來全都不見了。跑去哪?被賣掉了。聽起來感覺很糟,但對當地人來說,『我為什麼需要這麼好的爐灶?我拿 2 塊磗疊在一起就可以煮飯了啊!爐灶賣掉反而還可以多買幾餐,或是換更多生活必須品。』」

「我聽過另一個例子是,一個當地長老過世,他的寡婦把外界給的一些捐物拿去賣,賣了再買、買了再賣,最後我們去家訪時,她已經有一個小小的店鋪,賣蔬菜、水果、床單,並且付清 2 個孩子的高中學費,還照顧到身邊的其他村民。」楊右任說:「所以妳說會不會有人把我們的鞋子拿去賣?我告訴妳當然會有,但如果這樣能幫助這些人,讓他們有機會可以翻身,我並不完全反對。」

綜上所述的種種,正是第二件我們身在臺灣,甚至所有身在「舊鞋救命」以外的人所永遠無法證實的。

Photo by Ninno JackJr on Unsplash

難以證實之二:遠在天邊的層層計畫與服務

在 NGO 的國際合作與發展領域,特別是在非洲,任何計畫的開展都牽涉到複雜無比的判斷,這些判斷即使是去過一趟、短暫待個 10 天的志工都難以掌握,包括 NGO 如何介入在地社群卻不干涉群體動力、如何掌握資源但不濫用權力施加過度指導、如何評估真正的需求並追蹤計畫成效、如何辨識服務拓展與結束的可能、如何與在地 NGO、私部門和官方合作、如何兼顧培力與計畫的永續性……

公益交流站不是直接服務與發展計畫的評鑑團體,更別提許多計畫的選擇,在不同的地方與國情之下會有全然不同的做法。如同楊右任解釋他為什麼寧願選擇「送鞋」而不直接「送錢」:「有人質疑我們每年花上千萬運費送鞋過去,為什麼不直接拿這筆錢在當地買鞋、鼓勵生產呢?但是在非洲,一千萬不可能就這樣帶起一個產業,相比於產業發展,運費還是比較便宜的,更別提一筆錢丟進非洲真的很容易歪。」

楊右任苦笑:「我們的貨櫃送去可以改裝成教室或診所,丟一個貨櫃進去人家還不知道你要幹嘛,但是丟一筆錢?在非洲這種法治不完全的地方,丟一筆錢絕對很快就不見了!」

也因此,即使我曾去過非洲馬拉威去過越南去過緬甸,報導臺灣 NGO 在國外的服務計畫,但過往的每一次出勤採訪都是因緣際會下的偶然機遇,不僅需耗費大量人力與資源,且僅能就所見所訪描述計畫細節與資訊,在沒有具體可見的傷害出現之前,不可能居中妄加論斷任何計畫的實際成效。且身為一個公益議題的小型獨立媒體,在缺乏財力、人力、時間和資源親赴現場並長期蹲點的情況下,也不可能驗證得了楊右任口中的所有計畫細節。

關於在地二手衣鞋的需求究竟有多大、關於如今更勝好萊塢、擁有世界第二大電影工業行動支付金融科技還獨步全球的非洲,是否真的還有如此大量、所謂「市場經濟之外」的居民、關於投錢和投鞋的成效比較到底如何、關於沒有二手衣物的非洲工業「原本」究竟會如何發展……每一個都是不投入研究團隊長期調查不可能有答案的大哉問。這場由褚士瑩一個每週更新的個人專欄所意外引爆的風波,後續的「報導」就此難產。


接下篇:3. 難懂的議題說不清,捐舊鞋到非洲成敲門磗?/楊右任創辦人專訪


本文原刊載於公益交流站,於此收錄於原作者作品集中。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葉靜倫
葉靜倫

Right Plus 創辦人 & 總編輯。曾任出版社資深編輯、NGO 雜工、NPOst 主編,對書寫斤斤計較但錯字很多。除了文字沒有其他技能。

想當特務卻當了 10 年編輯,想養獅子卻養了一隻貓。相信智慧比外貌還重要,但離不開放大片。最喜歡善良的朋友,聰明的情人,以及各種溫柔的對待。

文章: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