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4.「丈夫走後,只留給我一個開瓶器。」/畢嘉士基金會與非洲社區計畫
承上篇:3. 女孩最不該學的,就是認命 /畢嘉士基金會與非洲社區計畫
因為醫藥資源匱乏,馬拉威的男人們經常因為感冒、結核、傷寒、腹瀉、病菌感染等各種我們已視之為輕傷小病的問題而離世,或者單純就因為厭煩、逃避而拋家棄子,留下來的孤兒寡母往往面臨社群與經濟上的雙重壓迫。所謂的「寡母」,其實就如同 Tionge 那些早早就輟學結婚的同儕,因為自小缺乏教育滋養、被社會資源所排除,當丈夫離世後,往往也幾乎沒有謀生能力。
「我丈夫走後,只留給我一個開瓶器。」 畢嘉士基金會公共事務暨資源發展組組長林茵慈曾因一個寡婦媽媽的這句話而震撼,另一個寡婦媽媽更讓她久久無法平復:「這裡的人因為很窮,蓋房子都很慢,手上有點錢的時候就先蓋一面牆,過幾個月甚至幾年後有錢了,再蓋下一面牆,也許最後才會蓋到屋頂。」
「曾有個媽媽告訴我,她丈夫過世後,她無力再租房子,就帶著孩子到處住在這種蓋一半的房子裡,跟屋主收點小錢,幫忙看顧建材。等房子蓋完了,她又要再帶著孩子們離開,去下一間半成品空屋。」
「我深受衝擊,」林茵慈說:「從來沒有想過,這世上有人是這樣在過日子的。」流落街頭的孤兒寡母,是馬拉威政府都無暇顧及的族群。許多人為了求生,或許會選擇再婚,但同樣為了求生,「再婚」有時衍然又是個更糟糕的決定。
「再婚之後,對方通常不會好好對待我跟前夫留下來的孩子,且我也沒辦法好好照顧他們,因為我得照顧新一任丈夫和孩子,照顧我的新家庭。」今年 61 歲的 Mary 說。Mary 10 歲時爸爸因狂犬病過世,14 歲時升上當地很好的的中學,卻跟大多數女孩一樣,因繳不起學費而輟學、被迫結婚。35 歲時,丈夫因車禍去世,當時的她已育有 6 個孩子。
「男人通常不會幫忙家務,反而會命令妳做這做那,女人必須取水、下田、做家事、煮飯、打掃……如果不幸我比他早死,幾乎所有的問題他都無力解決,我的孩子只會更痛苦,會生病甚至被迫流浪。」事實上,Mary 的丈夫在世時其實對她極好,兩人過了 20 多年平穩的日子,但即使如此,她也不想再婚,把生活問題搞得更複雜。
技術輔導媽媽團體,鼓勵團結自立
2002 年,就在屏基落腳馬拉威的同一年,有大約 40、50 名像 Mary 這樣的寡婦媽媽們,成立了自己的團體,決定靠著群體的力量共同求生,她們稱之為「Chitatata」,在當地語言中是「辛勤工作」之意。
2004 年,在村長的引薦下,當時已 48 歲的 Mary 加入了 Chitatata,在此之前,她已經帶著孩子獨自在外漂泊了 13 年。「那段時間我只能靠做土磚過日子,賺得非常非常少,也沒有其他親人支持,日子非常難過。」
當時的 Chitatata 尋求過屏基醫療團的協助,但屏基畢竟是以醫療為任務的團隊,多半僅能靠醫療團的團員們用個人力量支持 Chitatata,沒有餘力有系統地進行社區發展與婦女培力。這個遺憾,後來便由路加國際和畢嘉士基金會正式接手。
「最開始,媽媽們經歷千辛萬苦,去跟酋長跪求賜予她們土地,並且分頭去尋找資源,蓋房舍、養雞、種玉米,然後湊車錢去城裡跟市政府登記為社區團體。她們想靠著做小生意來養活彼此,畢嘉士則進一步提供微額貸款,並且引入技術與經驗。」林茵慈說。
「當地有一些專做教育訓練的 NGOs 或半官方團體,我們會跟他們接洽,請老師來為媽媽們上課。從記帳、會計、簿記、管理、分工、養雞技術、做飼料、做生意、任務分派等,都需要教。」
林茵慈解釋這些課程剛開始對媽媽們有多困難:「拿 3 隻雞去市場賣,回來就必須有 3 隻雞的錢,這些錢必須登記在帳本裡,之後一起存到銀行。這一連串在我們看來非常基本的動作,全都要手把手的教。或者像在銀行開戶這樣的事,她們也都需要協助,因為大部分的人根本沒開過帳戶。」
年屆高齡又被歲月操勞的媽媽們非常容易忘記所學,畢嘉士在地工作人員必須時時為她們複習,讓生意順利推展。除此之外,她們還合力種玉米,等營運上軌道後,又開始養豬和羊。「剛開始她們不太有金錢管理概念,一拿到錢就很興奮的拿去買床墊啊什麼的,也不懂得把下一期的成本先留下來,結果常常沒錢買新的小雞。後來透過不斷的溝通與引導,她們才逐漸懂得分配、管理營收。」
如今,Chitatata 在許多成員因為各種原因陸續退出後,剩下來的 19 個 60、70 歲的婦女,已成為牢不可破、情誼堅定的團體。「加入團體後,可以認識很多朋友。雖然我們也一天到晚吵架,可是可以忘記很多煩惱,可以分心,不會一直糾結在生活的困難裡。」Mary 說。
接下篇:
5. 再怎麼匱乏,都有能力給予/畢嘉士基金會與非洲社區計畫
看更多專題文章:
1. 從臺灣的偏鄉,到世界的偏鄉/畢嘉士基金會與非洲社區計畫
2. 在馬拉威女孩身上,遇見臺灣的過去/畢嘉士基金會與非洲社區計畫
延伸閱讀:
從臺灣的偏鄉到世界的偏鄉,畢嘉士改變了什麼?
本專題由畢嘉士基金會部分贊助赴馬拉威採訪,作者獨立完成。
本文原刊載於 NPOst 公益交流站,於此收錄於原作者作品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