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編輯精選文章

以兒少為中心的節目製作:從幕前到幕後、從創造到拍攝,都讓孩子當主角

單親媽媽存不到錢、債務滾大、補助撐不久,還有其他生活出路嗎?/【馴錢師財務諮詢室】

張雅晴/照單全收還是因地制宜?起源芬蘭的開放式對話,挪威、澳洲、英國怎麼做?

沉睡的失智資金:南韓失智長者資產達 154 兆,詐騙風險高、破壞經濟循環

小美/「狠心的媽媽」背後:我留不住你不是不愛你,是想給你更好的生活

在藝術工作坊中,各團體輔助活動進行的教保員、社工等人可說是整個計畫中的隱形功臣,有人協助翻譯、陪伴智青創作,有人協助藝術家調整做法,並一起勇於面對過程中的不確定性,期待創造改變。
心智障礙青年們在藝術家的帶領下,透過藝術工作坊體會多元媒材,享受選擇和做決定的幸福感,並且走入社區。他們也透過創作突破框架、表達自我、練習對話,真正接納自己獨特的聲音和存在。
新二代謝沛育認為新二代的形象不該被侷限在既定的框架中,因為移民家庭的面貌多元而豐富。同為新二代的陳靜華也說:「認同是自己去賦予的,不必取決於住在哪裡或擁有什麼生活技能,才有資格。」
類家庭模式由新北市首創,提供居住空間、訓練大人接受教養規範、以孩子的需求為主反過來設計環境。8 年來已看到明顯成效:「再困難的孩子,經過 2 年左右的穩定照顧,整個人都能好好進步。」
我希望社福不要總想著照護、救濟等問題,而能想怎樣讓人變好,或是讓人根本不需要陷落。對我而言,一個好的社會不是讓弱勢者勉強活下去,而是讓所有人都不用擔心自己不慎掉落,會成為弱勢者。
艋舺公園改建在即,無家者聯盟提出「就近分級納管」街友,來取代強制驅離,以達到都市包容。他們強調,所謂包容,並不是要用誰的犧牲去包容誰,而是努力建構一個能夠滿足彼此需求的城市。
【低收審核】專題透過公部門低收審核人員的心聲,看見這些層層關卡中,還有哪些難以為人所知的遭遇。
無家者是最希望公園乾淨的人,以便在舒適的地方休息。夜宿公園更是一種自我保護,因為公園明亮、便於求救,許多無家者都慶幸公園有駐衛警。尤其近年女性無家者人數逐漸增加,更需要安全的空間。
煥然一新的公園雖然值得期待,更多居民關心的卻是「人」的議題。無家者聯盟召集數十位志工,上街訪問公園的日間使用者、夜宿者和附近商家,發現真正的使用者和用途其實跟大家想的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