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ICE

看更多編輯精選文章

SDG10 減少不平等

【孩能去哪裡2】「我們家的爸爸不打人」,寄養家庭大缺工、叔叔阿姨和社工都去哪了?

「不只寄養業務,各團體都在大缺工,缺翻了!」兒少保社工大幅流失,即使是年收超過 45 億的公益巨頭也逃不過。這也意謂著專業斷線、有床位也找不到地方收小孩,因為根本找不到人做服務。

閱讀全文【孩能去哪裡2】「我們家的爸爸不打人」,寄養家庭大缺工、叔叔阿姨和社工都去哪了?

到底是做生意還是做照顧?庇護工場妾身未明 22 年,未見勞動部退場機制

臺灣庇護工場發展 22 年,每年庇護超過 2000 名身心障礙員工,卻長年營運困難,既要追求利潤又要做照顧,員工月薪普遍不足萬元。國際人權委員和監察院都呼籲勞動部積極研擬退場機制。

閱讀全文到底是做生意還是做照顧?庇護工場妾身未明 22 年,未見勞動部退場機制
花蓮市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與當地的兒童暨關懷家庭協會互相交流、分享工作執行方法與個案所需資源。圖/取自花蓮兒童暨家庭關懷協會

【原家轉型2】王增勇/原民會「自我殖民」的倉促轉型,恐成災難般的現代同化政策

「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以原住民族為服務對象發展 26 年,即將在明年納入社安網計畫。原民會提出轉型計畫,卻忽視原家中心的族群工作特性,單向要求轉型為社福中心,更拒絕和工作者溝通。

閱讀全文【原家轉型2】王增勇/原民會「自我殖民」的倉促轉型,恐成災難般的現代同化政策

葉靜倫/給經營者的推薦指引:當員工職災、傷病或身心障礙,如何善用「合理調整」?

合理調整並不是全新的概念,許多企業早已開始為員工做職務再設計,從中得到更具生產力的團隊、更友善互信的文化。不僅有利求才,也讓員工安心,知道自己無論遭逢職災或傷病,都不會被任意拋棄。

閱讀全文葉靜倫/給經營者的推薦指引:當員工職災、傷病或身心障礙,如何善用「合理調整」?

邱大昕/博愛座之爭:「禮讓」該用法律來規範嗎?明確訂定使用規則形成社會共識

一個人是否需要、有多需要座位,很難從外觀判斷,建議也應該宣導讓有需求的乘客了解,公共交通工具主要仍以先到先坐為原則。社會整體對博愛座的使用形成共識,才不會再發生不愉快的事件。

閱讀全文邱大昕/博愛座之爭:「禮讓」該用法律來規範嗎?明確訂定使用規則形成社會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