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1 強化弱勢群體社會經濟安全照顧服務
一年後的萬華現場(上):大疫餘波下,沒有誰是局外人
相比於去年兵荒馬亂,今年疫情影響更深更廣,萬華地區許多老人、新住民、中低收入戶或無家者,疫情期間的生活「起伏伏伏……」。
閱讀全文一年後的萬華現場(上):大疫餘波下,沒有誰是局外人【帶病生活2】「我還是會看到鬼,但我不會怕了」當復健中心成為看顧彼此的社區據點
宜德 21 歲發病後,有了幻聽和妄想。然而如今,他學會和自己的疾病共處。多年來走不出家裡的精神病人,不只找到重心,還有了想望。
閱讀全文【帶病生活2】「我還是會看到鬼,但我不會怕了」當復健中心成為看顧彼此的社區據點【帶病生活1】精神長照平均高達 17 年,入家工作如何阻止家人相愛相殺?
無數家屬扛著扶養義務卻從未得到支持── 目前全臺能夠「入家」協助的專業人力,對比 10 萬左右的精障家庭,可謂杯水車薪。
閱讀全文【帶病生活1】精神長照平均高達 17 年,入家工作如何阻止家人相愛相殺?【專題|帶病生活】出院之後,我的生活支持在哪裡?
期望多多益善的【帶病生活】系列和紐約降落傘計畫、多倫多精障快遞公司、加拿大 ACT 計畫等國內外整理報導,能讓你我更理解精神疾病相融於社會的各種樣態。
閱讀全文【專題|帶病生活】出院之後,我的生活支持在哪裡?王婉諭/快篩價差高、求助程序繁瑣、配套不周,弱勢民眾被迫放棄醫療協助
超商和藥局的試劑,一劑高達 80 元價差,一個家庭一次篩檢可能就是幾百元以上的差距。更別說頻繁的篩檢,對弱勢家庭更是沉重負擔。
閱讀全文王婉諭/快篩價差高、求助程序繁瑣、配套不周,弱勢民眾被迫放棄醫療協助鄭思方/我與我的唐寶寶:能聚在一起,就不要孤單自己走
從我知道豆豆有重度心臟病和唐氏症的那一刻,常常幻想的家庭畫面就破碎了。原來要過平凡的日子是種奢求。
閱讀全文鄭思方/我與我的唐寶寶:能聚在一起,就不要孤單自己走潘瑋婷/聽損罕病的弟弟與他的身體共存,而我與他共存
離開病房前,我才意識到,弟弟是多麼的堅強,在那小小的病房裡,與他根本不願意的缺陷奮鬥著。
閱讀全文潘瑋婷/聽損罕病的弟弟與他的身體共存,而我與他共存俄烏戰爭募款,賑災基金會取代紅十字會成官方代理?張景森:「功能完全不同」
近年由地方政府或中央發起再轉交地方使用的募款,在民眾愛心熱潮過後往往無人追蹤。
閱讀全文俄烏戰爭募款,賑災基金會取代紅十字會成官方代理?張景森:「功能完全不同」王婉諭/6 大重點看懂我們為什麼要修精神衛生法?
臺灣現況下,病人生病後幾乎全由家屬承擔照顧。慢性精神疾患者的主要家庭照顧者,平均照顧年數長達 17.13 年。
閱讀全文王婉諭/6 大重點看懂我們為什麼要修精神衛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