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後的萬華現場(下):每天都在照顧別人,如何看顧自己與家人?

「一路混亂,就是努力找路。」大疫之下的社區工作者們照顧個案、努力在各單位間打怪,同時曝露在染疫風險中。
Read more把好事做對 把對的事做好
「一路混亂,就是努力找路。」大疫之下的社區工作者們照顧個案、努力在各單位間打怪,同時曝露在染疫風險中。
Read more目前無論是快篩方式、防疫相關 APP、地方政府的關懷方式,其實對身心障礙者來說,都非常不友善。
Read more根據報告統計,最初接收到網路性傷害的平均年紀為 12.7 歲-13.4 歲。這或許和網路普及度大幅增加有關,接觸到網路的年齡下降。
Read more立意良善的行動接見政策,卻因為不夠完善的設計,反倒成為一線工作者新的負擔,空間、設備和技術上都還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Read more指揮中心宣布,7/27 到 8/9 調降疫情警戒至第二級,各地方政府可以依照指揮中心的「通案性原則」,另訂規定。
Read more各縣市未施打的原因不一,顯示出中央與地方,以及各級縣市府內的行政作業分歧與嚴重資訊落差。
Read more盡可能為自己的國民提供最大的方便,回到疫情前的正常生活,這樣的心態儘管可以理解,但卻沒有去考慮到本就不平衡的區域發展問題與高收入國家的資源壟斷行為,這樣真的好嗎?
Read more龍山寺封閉了,信眾依然在外參拜著。 半月以來,多多益善急著想把我們認識的萬華傳遞給每個人,也想捕捉其中勞動的身影,因為他
Read more這一箱又一箱的生存必須品,並不是萬華在地自己長出來的,而是全臺各地四面八方匯聚來的。
Read more能夠成為「網絡」,是因為其中「沒有英雄」。每個人、每個節點都很重要。在疫病中,沒有人需要單打獨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