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努力的人崩潰、擔心回饋品造成負擔、期待一起看見未來/捐款人真心話

回饋品對我來說,不一定是捐款的誘因,因為不管製作、整理或寄送都需要成本,我擔心增加組織的負擔。如果不是剛好喜歡、有需要,我會請組織不用給我回饋品。
Read more把好事做對 把對的事做好
回饋品對我來說,不一定是捐款的誘因,因為不管製作、整理或寄送都需要成本,我擔心增加組織的負擔。如果不是剛好喜歡、有需要,我會請組織不用給我回饋品。
Read more最重要的是我能看到組織收到多少錢、做什麼事、過什麼樣的日子,知道組織每天有在前進,就算每天做的事看起來很平凡,也已是足夠的交代。
Read more我也希望組織能培訓這些單親媽媽,讓單親媽媽不只是住進來這個地方,也能學習獨立、自立、自主,小孩會漸漸長大,總不能一輩子待在團體裡。
Read more我滿喜歡也很接受組織工作者現身,例如在組織錄製的影片中,讓內部人員露面說明工作狀況,以「執行長某某某」、「總編某某某」的方式說話,有個明確的形象,也讓人覺得更親切。
Read more定期捐款就是長期的關係,每個月扣款是一種保持關係的提醒,提醒我有 1、2 個值得關注的朋友。
Read more長期穩定捐款可以陪伴組織,讓員工有合理的待遇,該做、想做的事才能持續發酵,不會老是有人做一做就換人,這樣做議題很難長久、不會傳承。
Read more臺灣人在兩岸政治、俄烏戰爭、疫情與經濟、環境災害衝擊等常態中,已經因民主自由、多元開放與迭代學習的能力,培養出足夠的韌性,更願意友善的與他人連結,將能無懼面對新挑戰。
Read more2023 年我們需要至少 430 萬元,才能讓多多益善更穩定、更長久的前進,和幽微角落的無聲者互相陪伴,讓細微但是重要的聲音,不被忽視和淹沒在人群裡。
Read more我們想邀請你力挺多多,陪多多一起做無聲者的後盾,並將多多分享給你周遭的親朋好友,集結擁有相同理念的社會力量,推進這場發聲革命。
Read more或許我們該學著區分一下愛心和無力感—— 大量的捐物究竟是因為在乎脆弱處境人群的需求,還是為了紓解自己一再看到災難畫面的無力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