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暴力中倖存,然後呢?在社會住宅修復身心、重啟人生/《不只是房子》勵馨基金會案例

對李玉華來說,社宅服務能從過往的慈善救助觀點,轉向從「人權觀點」來看社區和社福,並且將「住宅」視為建立社會安全與穩定生活的基本需求。
Read more把好事做對 把對的事做好
對李玉華來說,社宅服務能從過往的慈善救助觀點,轉向從「人權觀點」來看社區和社福,並且將「住宅」視為建立社會安全與穩定生活的基本需求。
Read more曾有無家者領到補助租到房子,沒多久卻自己搭車回到庇護所門口,問:「可不可以放棄補助,回來住庇護所」。
Read more2020 年因戰爭、暴力、迫害與人權侵害而逃離家園的人數來到將近 8240 萬人。
Read more「若想了解我們,不要只看新聞或道聽途說,請先看著我們的眼睛,傾聽我們的故事吧!」
Read more2019 年底為止,全球流離失所人數達 7950 萬人,平均每 97 人就有一人是難民。
Read more身為女性在這世上不再是看似羸弱的一方,而是即使生命遭到重創,也能彼此扶持創造無限可能。
Read more「安全,但不隱匿」成為橘屋的最高指導原則,因為它相信「唯有開放才能安全」、「親近社區才能重返社區」。
Read more《午夜行者》將所謂的「難民」立體化,讓人用心,而非用腦,來重新領會何謂「逃難」。
Read more在 7080 萬難民中有半數是孩童,超過 11 萬個孩子沒有家人陪伴;最貧窮的國家則庇護了全球 1/3 的難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