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星期三】沒被接住的孩子:如果你在我的環境中長大,又會長成什麼模樣?

少年矯正是一個漫長的進程,「陪伴」孩子一步步調整,這需要社會與孩子的「重要他人」們的協助與支持。
Read more把好事做對 把對的事做好
少年矯正是一個漫長的進程,「陪伴」孩子一步步調整,這需要社會與孩子的「重要他人」們的協助與支持。
Read more輿論認為討論戰爭就不能談人權是錯誤的,「民主、透明與人權」才是真正能夠保護臺灣的機制。
Read more同儕支持體現的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人」如何能好好被對待的哲學。
Read more「出外靠朋友」是國家人權機構網絡存在的最大意義,結盟並產生實質合作才是人權運動更理想的路徑。
Read more民眾與憲法產生連結的方法,要從關心政治做起。
Read more監察院現行被動接受陳情的方式需要徹底改造,必須「把門打得更開」且具備人權意識。
Read more「我要創一個新的口號叫『兄弟爬山,裡應外合』,在港境內外的手足堅守崗位,互相協助,期待榮光歸香港。」
Read more減少、失去休閒活動,人與人之間又長時間待在一成不變的空間,生活起居 24 小時綁在一起,很可能發生衝突暴力。
Read more對許多身心障礙者而言,戴口罩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Read more國家人權機構是「政府內建的除錯程式」,是國家的「良心」,致力於為社會中邊緣而脆弱的群體發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