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在臺灣:帶著問題去參訪,帶著視野做服務/創學程2:創新,從模仿開始

取經自北歐的保母制度、向德荷學習的多世代共融園區、延襲國際準則的會所模式,都是臺灣 NGO 向外學習、在地實踐的模式。
Read more把好事做對 把對的事做好
取經自北歐的保母制度、向德荷學習的多世代共融園區、延襲國際準則的會所模式,都是臺灣 NGO 向外學習、在地實踐的模式。
Read more人跟人之間的情感很重要,我們期待的是,雇主,甚至社會能將移工視為「新的家人」或「照顧合作夥伴」。
Read more社區住戶包括 50 名孩童、20 位養父母,以及 65 名長者,由社工協助居民建立起自己的社會支持網絡,讓青銀與老幼相遇、互動。
Read more陪伴這件事,不能只在我們營造的場域才發生,而是社區應該發揮集體力量,照顧每一個人。
Read more最適合高齡者的照顧解方,不是從後端才開始提供服務,而是從源頭開始預防,讓高齡者回歸社會生活。
Read more我相信,我們必須互相關照,才有辦法在地安老。
Read more不再放大失智「症」,而是看見失智長輩身為「人」的價值。
Read more「失智並不可怕,但如果始終無法戰勝它怎麼辦呢?」「那就接受它陪伴他啊!」
Read more長照 2.0 經費執行率過低的狀況,顯見政府在制度與執行層面上的缺失,更對長照服務的實際需求不太了解。
Read more我們召開記者會,發表訪視老人機構的完整觀察,這些報告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討論老年人在社福機構的權利與待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