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回收場爭議未歇,3 月4日萬大路持續討論公正轉型

編按:本篇為《多多益善》於本週二(2/28)訪問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巫彥德、五角拌共同創辦人施舜仁的線上節目(Podcast)內容。我們將它轉為文字報導,期望音訊節目文字化後,能進一步擴散議題,讓更多人關注此次回收場爭議。

文/實習記者沈嘉偉 & 多多益善編整

臺北市萬華區位於寶興街的回收場「光耀五金行」,在地方上經營半世紀之久,日前因為遭檢舉違反土地使用方式,在今年 2 月 15 日熄燈。此事件對 200 多位依靠回收場維持生計的拾荒者衝擊甚鉅,更引發回收場和拾荒者去留,以及城市垃圾清運、都市計畫更新等議題討論。

臺灣的街道上、巷弄中,常見拾荒者推著滿車回收物,緩步向前。但關於這些資源回收者,無論是人數、回收形態、路線地區等,政府部門鮮少相關統計數據,平日難以被重視。

此次光耀五金行的爭議,也是由五角拌、人生百味等長期關注街頭生態的萬華在地團體指出後,才為人所注意。如今回收場雖已被迫熄燈,相關討論仍持續發酵。本週六(3/4)亦將於萬大路舉辦展覽與對談,盼藉此機會讓更多人看見各方處境,思考回收產業公正轉型的意義。

都市中的老弱拾荒身影

「想要改變或協助一個群體脫離困境,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建立連結,並瞭解對方的處境。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巫彥德觀察,拾荒本質上是一個「社會如何(在無意中)排除弱勢」的議題。亦即貧困的人在都市裡因為缺少選擇,而必須做這樣低薪、高勞動、高風險的工作,是都市底層的人們別無選擇時的一種勞動樣貌。

人生百味過去曾製作「拾荒者地圖」,希望讓民眾知道家裡的回收物可以送到哪裡,藉此認識拾荒者,建立這些老弱與社會的連結。但執行一年後發現效果有限:「地圖只能標示定點,但拾荒是一條動態的路線。因為身體健康等因素,他們也不見得能固定出現在某個地方。」

拾荒者力求生存並不容易,除了要面對社會異樣眼光、不友善的道路設計,近年來整個回收產業收購價格越來越低,也讓拾荒者收入愈發堪慮。

收集好回收紙箱,拾荒長者以推車運送至萬華區寶興街的光耀五金行回收。攝影/曾玉婷

五角拌共同創辦人施舜仁指出:「很多拾荒者從早工作到晚上約 12 小時,但我們統計下來他們平均月收入只有 6000 到 8000 元左右。」且現在回收價格相較以前幾乎砍半,1 公斤寶特瓶已經賣不到 3 元,一整車回收物就算超過 30 公斤,往往也賣不到 150 元。

環保署自 2019 年起推動「資收關懷計畫」,補助回收物單價,期待能在官方清運系統之外,增加這些民間「資收個體戶」的收入。

不過,施舜仁無奈表示,單就臺北市來說,該計畫因為只限低收入戶等申請,很多拾荒者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辦法通過嚴格的福利身分認定,而無法使用這些補助。且臺北市還是相對做得比較好的。其他縣市如臺中市,總計只有 12% 的資源回收者能使用計畫,原訂的年預算 1074 萬元還花不完,只用了 777 萬元。

原本可以共生,為何必須反目?

從 1984 年起,依照《臺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規定,臺北市的回收場只能開設在農業區、工業區跟保護用地,像寶興街的光耀五金行設置於住宅區是不被允許的。

施舜仁認為這很弔詭,若回收場都只能設立在都會邊緣地帶,拾荒者和一般民眾都得大老遠送回收物,非常不便。且臺灣 6 個直轄市裡,目前只有臺北市禁止將回收場設在住宅區(有些直轄市如高雄市和臺南也禁止,但可設立小型資收站)。

此外,報導也顯示,臺北市事實上只有約 35%(共 41 間)的回收業者符合法規設在住宅區外,其餘大多數若依此條例來說,都屬違法。光耀五金行回收場遭檢舉關閉,背後真正的原因或許不在於違例與否,而在於都市更新

施舜仁還提醒,20 年前萬華還有十餘間回收場,但隨著回收產業每況愈下及社區衝突、土地資源競爭等問題浮現,今年光耀五金行熄燈後,萬華就再無回收場。(最近的一間在約半小時路程的中正區,五角拌自己經營的小型回收站則只收寶特瓶,且有人數限制)

原本和回收場可謂命運共同體的 200 多位拾荒者,接下來需要跨行政區送回收物到中正區、板橋區等地,徒增勞動負荷與風險。施舜仁大嘆:「為什麼已經是最底層的地方型回收場,政府又要逼他們到那麼遠的地方?」、「這是一個很遙遠的路途,對年邁的拾荒者來說,要跨區、過橋非常危險。」

2/15 為光耀五金行營業的最後一天,拾荒者和回收場員工擁抱道別。攝影/曾玉婷
巫彥德(左)與施舜仁於多多節目上,分享對回收場事件的觀察。攝影/葉靜倫

另一方面,根據五角拌的調查,光耀五金行一個月能處理的回收量,相當於萬華清潔隊一個月的回收量(約 200 噸),如今關閉回收場讓原先的回收物無處可去,大量回收物如果全轉交由清潔隊處理,無異於加重負擔。 

巫彥德也訪談過不少清潔隊朋友,發現臺北市的清潔人員其實非常疲勞,垃圾處理總量早已超過可負擔量能。尤其相較於一般垃圾,回收物實際上並非清潔隊的工作重點。他直言:「今天政府忽略民間業者、讓它倒閉,一點好處也沒有,反而(讓清潔隊)多出好幾倍的工作量。」

臺北市在 2021 年提出「2050 淨零行動白皮書」,欲達成淨零排放及零廢棄等政策目標。五角拌認為與其單靠清潔隊,不如邀請拾荒者成為合作夥伴

「當我們在談淨零排放和零廢棄時,拾荒者可以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處理大量都市產生的回收物。」施舜仁說:「如今政府卻一直排除他們的生存權、工作機會,未來要怎麼達到零廢棄?」

社會弱勢會是問題還是幫手,端看我們如何對待他

對於萬華在地居民來說,地方型的資源回收場除了法規,最有感的其實是汙水、惡臭、噪音等社區衝突。拾荒者也常因來回穿梭各地、蒐集回收物卻無處堆放,而和清潔隊、民眾發生口角。

巫彥德就回憶,某次看到清潔隊直接把拾荒者堆積的回收物收走,拾荒者當下哭喊、拉扯,令他印象深刻。他也提及,光耀五金行老闆這幾年其實一直努力想要改善環境,卻求助無門、也沒有力氣做社會溝通,最終成為這次被迫關場的核心。

「這就跟過往大家看待街頭的無家者一樣。人們害怕他們危害治安、造成社區困擾,但在適當的支持輔導後,許多街友甚至能反過來幫助別人。」巫彥德說:「同樣的,拾荒者和回收場對大眾而言究竟是問題還是助力,端看社會如何對待他們。如果能提供支持,他們就很有機會成為城市清運的合作夥伴。」

光耀五金行營業的最後一天,拾荒者紛紛帶著收集好的回收物前來變賣。攝影/曾玉婷
光耀五金行一隅。攝影/曾玉婷

巫彥德也強調,社會大眾常見的反應是希望回收場不要出現在家附近,鄰近居民也確實沒有義務要忍受拾荒者和回收場帶來的不舒服。但他思考著政府有沒有可能多做點什麼,來緩解拾荒者與民眾、清潔隊之間的矛盾,並找出雙贏的方式。

例如,將回收場轉型成為公辦民營,由公部門輔導營運,並有效改善回收場環境。他提到自己曾參訪過慈濟的環保站,發現良好、乾淨、安靜的資源回收處理方式並非不可能。

施舜仁也認同政府應積極輔導民間回收場業者,讓他們除了能合法生存,也讓場內運作可以更衛生、安全,以此減少回收場和鄰里間的衝突。

但他也補充,公眾教育是另一關鍵。回收物會髒會臭,大部分是來自於大眾在丟垃圾之前,疏於好好做清潔、整理分類,最終髒亂的回收廢棄物就變成清潔隊跟老弱回收者的原罪,「這些回收物並不是他們製造出來的東西,但是最終那些臭跟髒的惡名,會回到他們身上。」

巫彥德最後語重心長的重申,回收產業本身有它的意義跟價值,特別是對於拾荒者來說,也是一個「尊嚴勞動」的支持──  許多超過 65 歲以上的貧困長輩常因為不希望成為兒女的負擔、不想要依賴社會福利,渴望能透過自己的雙手活下去,而拾荒讓他們可以有勞動收入、有尊嚴、有寄託。

施舜仁說,此次萬華區最後一間回收場熄燈後,或許其中很多拾荒者不會再做回收了。五角拌、民間團體與多多益善都將持續追蹤後續影響。


【眾聲相 EP52】一車回收賣不到 150 元?被迫熄燈的回收場 & 拾荒人生 feat. 巫彥德、施舜仁


「在回收場消失之後」現地展覽與系列講座|活動資訊

◆ 展覽時間:3/4(六)11:00-17:00
◆ 展覽與講座地點:臺北市萬華區萬大路 424 巷 84 號(Google 地圖搜尋「萬華堀仔頭水道」)

◆系列講座:
◇ 場次 1| 11:00 – 12:00 | 洪申翰 X 黃麗玲 :都市轉型下,住宅與回收產業如何共存?
◇ 場次 2| 14:00 – 15:00 | 巫彥德 X 洪敬舒 :拾荒者的生存困境
◇ 場次 3| 15:30 – 16:30 | 蔡中岳 X 謝和霖 :都市裡能不能有回收場?環保與都市整潔的兩難

◆ 自由入場,活動免費!(為了確認參加人數,請點選此表單事先報名。若沒有當天報名還是可以參與!)


接著看 2023/3/4「在回收場消失之後」展覽與講座報導:
在回收場消失之後:曾經傲視國際的垃圾治理,該如何聽見缺席者的聲音?

延伸認識都市底層:
1. 【雙週報|1/14-2/2】⑤ 臺北市要求萬華區寶興街回收廠停業,社區拾荒者將頓失收入
2. 酒店公關、拾荒者、受創少年,從家的百態中尋找共鳴/2022 貧窮人的臺北
3. 貧窮是一種狀態,而非特定族群/專訪「人生百味」
4. 【影輯】萬華現場 ①|網絡裡的人:沒有英雄的抗戰
5. 「洗刷汙名,洗出驕傲」友洗社創助人脫貧自立、修復身心,洗出人生價值感


首圖/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寶興街的「光耀五金行」,於 2/15 吹熄燈號;曾玉婷攝影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Right Plus 編輯部
Right Plus 編輯部

2019 年 6 月出生,熱愛海洋和貓,喜歡親近友善又創新的朋友,但也支持必須不友善才能往前衝的人、願意理解因為太辛苦而無法友善的人。

每天都想為世界增加一點正能量,但也無懼直視深淵。努力用文字紀錄社會百態,持續在正確、正常與右翼的 Right 之外,尋找 Plus 的思考與選擇。

文章: 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