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編輯精選文章

以兒少為中心的節目製作:從幕前到幕後、從創造到拍攝,都讓孩子當主角

單親媽媽存不到錢、債務滾大、補助撐不久,還有其他生活出路嗎?/【馴錢師財務諮詢室】

張雅晴/照單全收還是因地制宜?起源芬蘭的開放式對話,挪威、澳洲、英國怎麼做?

沉睡的失智資金:南韓失智長者資產達 154 兆,詐騙風險高、破壞經濟循環

小美/「狠心的媽媽」背後:我留不住你不是不愛你,是想給你更好的生活

本篇報導由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部分支持,《多多益善》秉持「獨立報導原則」製作完成。關於獨立報導原則:《多多益善》與合作方互信溝通、力求共識,但本站擁有報導方向、受訪者選擇、訪綱設定與稿件修改的最終決定權,並於合作備忘或合約中具體載明。
近日,臺灣飽受極端氣候影響,中南部豪雨致災,農漁畜牧業損失嚴重。7 月 23 日,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發布「113 年氣候年報」,指出去年(2024)全球氣溫再創歷史新高,成為 145 年來最暖的一年。隨著全球升溫,乾旱、熱浪、洪水與野火等極端天氣變得更頻繁、強度也更劇烈,人們正真切感受到氣候變遷的威脅。
然而,這些衝擊並非平均分配,有些地區和族群承受著更高的風險,這種氣候變遷帶來的不平等,也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聯合國最高法院「國際法院」(ICJ),23 日首次公布針對氣候變遷的法律意見,明確指出各國有義務保護人民免於氣候變遷的傷害。
過去,人們常將「熱」視為普通的天氣現象,認為只要忍耐一下、吹風扇就能度過。但當全球暖化日益加劇,「熱」已不再只是令人不適的感受,更是可能奪走性命的公共安全危機。
當高溫超過人體可承受的極限時,體溫調節機制便會失衡,可能導致熱衰竭、中暑,甚至引發併發症致死。據統計,中暑患者的死亡率介於 30% 至 80% 之間,這代表,「熱死人」也不只是誇張的說法,而是真實存在的健康風險。
例如,2003 年 8 月,歐洲發生罕見的致命熱浪,許多家庭未裝設冷氣、社會對熱浪缺乏警覺,最終釀成約 7 萬人喪命。此後,高溫事件也在世界各地持續發生,今年的歐洲熱浪依舊帶走 2300 條性命;日本《朝日新聞》也報導,去年夏季因中暑死亡的人數高達 2033 人,包含高風險的老年人與兒童,突破歷史紀錄。
此外,國科會與環境部共同發布的《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 2024》則指出,極端高溫與水患會提高登革熱、呼吸道感染、腸疾病與皮膚病等風險,且全球約有 58% 與人類有關的傳染病會提升傳染強度。同時,氣候變遷也會影響心理健康,甚至可能引發長期精神疾病。
除了對健康的威脅,極端高溫也擾亂了日常生活與經濟運作:農作物因高溫而減產、品質下降;海水升溫導致魚群遷移,衝擊漁業生計。高溫甚至讓柏油路面融化、飛機無法起飛,造成交通停擺。
尤其在都市,「熱島效應」讓高溫問題更為嚴重。都市開發後,大量柏油與水泥覆蓋地面、綠地與樹木變少,再加上高樓林立、阻礙涼風流通,導致熱氣不易散去,使城市溫度往往高於周邊地區,居民承受的高溫壓力也更加沉重。
儘管氣候變遷影響著每一個人,但並非所有人都承受相同的後果。長期以來,許多富裕國家依賴化石燃料推動經濟發展,排放出大量溫室氣體,加劇今日的全球暖化,但面臨最嚴重影響的,卻往往是那些排放最少、經濟較弱、資源匱乏的國家。
比方說,一名住在孟加拉的農村婦女,幾乎沒有排放多少碳,卻必須承受極端天氣帶來的損失,包括農田受損、牲畜死亡、生計中斷等問題,這正是「氣候不平等」的樣貌。
這些不平等不只存在於國與國之間,在同一個國家內也有明顯差異。經濟條件較差的人,通常都住在通風不良、綠蔭稀少、建材吸熱的房屋裡,既無法負擔冷氣電費,也買不起節能省電的家電,只能硬撐高溫與災害帶來的風險與不便。
國際慈善團體樂施會(Oxfam)的報告更指出,2019 年全球最富有的 1% 人口,其溫室氣體排放量相當於最貧窮的 66%(約 50 億人)的總和。這些排放來自私人飛機、遊艇或對高汙染產業的投資,不僅加劇升溫危機,也惡化了全球的貧窮與飢餓問題。
報告明確指出,貧窮人口因居住環境差、缺乏社會保障,更容易受到熱浪、洪水與暴雨威脅。弱勢群體如女性、老年人、原住民族、有色人種等,更常處於氣候衝擊的最前線。
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的《刺胳針倒數》(The Lancet Countdown)報告就指出,如今因高溫死亡的 65 歲以上老年人數,比 30 年前增加了高達 167%,遠超出預期的 2 倍以上。
氣候危機也並非是「性別平等」。聯合國婦女署(UN Women)指出,許多地區由女性肩負取水、找食物與燃料的責任,當氣候變遷讓這些資源越來越稀缺,女性就不得不投入更多時間與體力,有些女孩甚至會為了幫母親分擔家務而中輟。
暴露在高溫中的勞工也是氣候變遷下的弱勢。英國《衛報》報導,卡達籌備 2022 年世界盃足球賽期間,有超過 6500 名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與斯里蘭卡的移工死亡。調查則指出,當地酷熱的高溫很可能是導致大量工人死亡的主因。
在南韓,近期也發生 60 多歲工人疑似因為中暑倒地,2 天後不治身亡。事發當天氣溫超過 34°C,卻仍被要求在午後從事戶外作業,引發外界強烈反彈,要求嚴懲相關負責人。
綜上所述,氣候變遷不只是環境議題,更牽涉社會正義、資源分配與人權保障。如果缺乏適當政策與行動,弱勢群體將更難承受逐年嚴峻的氣候衝擊。
面對日益嚴峻的高溫危機,許多國家政府開始採取應對行動,包括制定勞動保護措施和公共衛生策略等。例如,美國(如紐約)、法國、西班牙、日本(如東京)等地在高溫來襲時,會啟動「避暑中心」(Cooling Center),開放圖書館、社區中心等公共或私人空間,供民眾免費休息、吹冷氣、補充水分。
有些國家則將勞工防暑納入政策規範。氣候炎熱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自 2004 年起實施「夏季午休禁工令」,規定每年 6/15 至 9/15 的中午 12 點半至下午 3 點,禁止從事戶外作業。伊拉克最近也因為熱浪侵襲、部分地區飆破 52°C,臨時宣布「高溫假」。
在西班牙,對工作場所溫度也有明確規範。《歐洲新聞臺》(Euronews)指出,當地規定辦公室應維持在 17°C 至 27°C,若是需要輕度體力工作的場所,則應控制在 14°C 至 25°C。若雇主未遵守,勞工可向政府機關或工會檢舉。
不過,報導也指出,雖然部分國家有制定高溫指引,甚至允許勞工在極端高溫下暫停工作,但實務現場是否能真正落實,則仍未明朗。
另一方面,印度自僱婦女協會(SWEA)與洛克斐勒基金會(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合作,自 2023 年推出「熱浪收入保險」(Extreme Heat Income Insurance),彌補婦女因高溫造成的工作損失。只要每年繳交 250 印度盧比(約新臺幣 87 元),一旦氣溫超過門檻時,每人就能領取約 400 印度盧比(約新臺幣 136 元)的現金補償。
參與投保的婦女職業多元,包括鹽田工人、資源回收者、街頭小販,到農民、拆船或建築工人等。2024 年時,已有 5 萬名婦女獲得賠償,總補償金額約 2.92 億印度盧比(約新臺幣 1 億元),支撐她們在極端氣候下的生計。
在臺灣,今年 6 月環境部成立「抗高溫調適對策聯盟」,集結中央部會、地方政府、專家學者及民間企業與團體,共同擬定抗高溫行動。近期,環境部也以雙北地區連續氣溫突破 38°C 為情境,首次進行試辦演練,討論內容包括衛福部如何因應熱傷害就醫人數上升、交通部需盤點運輸設施是否受影響等。
此外,今日(7/31)剛上線的「抗高溫涼適地圖」試辦平臺上,也先統整了雙北與臺南約 1700 個戶外遮蔭設施與室內涼爽空間,包括公園、超市、超商等地點,並標示是否有冷氣、座椅、飲水機與無障礙空間等功能,方便民眾查詢、就近避暑。
實際上,聯合國最高法院「國際法院」(ICJ),近期也首度針對氣候變遷發表「諮詢意見」(advisory opinion),強調這是「迫切且攸關生存的威脅」。富裕國家若不履行減少汙染的國際承諾,可能需對被迫承受氣候衝擊的其他國家負起賠償責任。
這份諮詢意見,是應 2024 年聯合國大會的請求而提出。當時,在學生團體倡議、太平洋島國萬那杜(Vanuatu)政府爭取下,大會要求國際法院釐清各國在保護氣候方面的法律義務,以及當國家造成嚴重氣候破壞時,應承擔哪些法律後果。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引述法院意見指出,若國家未採取行動保護氣候,可會構成「國際不法行為」。且保護環境是保障人權的「先決條件」,政府若支持化石燃料生產也可能違反保障人權的原則。
儘管這份意見書不具強制約束力,但法律專家表示,它仍具高度法律與政治影響力,未來的氣候訴訟將無法忽視這些意見。聯合國祕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也對此表示肯定,認為該意見強化了《巴黎氣候協定》的目標,應成為各國制定氣候政策的基礎:「這是地球的勝利、氣候正義的勝利,也是年輕世代發揮影響力的勝利。世界必須有所回應。」
延伸氣候變遷&不平等:
1. 高溫殺手!酷暑加深長輩孤立、勞工被迫減班,學者:熱風險仍被視為個人責任
2. 好熱!想愛地球能吹冷氣嗎?酷暑怎麼顧好身心?/【眾聲相 EP95】
3. 先別管北極熊了!社安網也跟氣候變遷息息相關?/【眾聲相 EP30】
4. 面對氣候焦慮,你不是一個人:在「氣候咖啡館」一起抒發情緒、展開行動/【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5. 趙家緯:結合社會正義的全球氣候行動,臺灣綠色新政大落後/《刻不容緩》書評
脆弱群體的處境沒有人看見,助人工作的學問不被理解,政治、法規、制度上的問題沒辦法被好好釐清。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 6 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 4 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