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編輯精選文章

「以兒少為中心」的兒童節目如何製作?孩子的各種樣貌與悲喜,都值得被看見!

什麼是自閉症?我們由下而上理解世界、擁有特殊興趣、誤解與嘲笑讓我們隱藏自己/《自閉者的面具,為何戴上,如何卸下》

澳洲友善會議指南:不只重視性別、無障礙,還有空間氣味、參與者稱呼的全方位共融/【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悲劇發生時,許多人會問:「受虐的孩子為什麼不趕快帶走、不安置?!」、「這個家長/社工是不是有問題?」;也有人說不能這樣、不能那樣,年紀太小的孩子「不適合放在機構裡」、高風險的孩子「不能給保母照顧」。可是我們總想接著問下一題——
如果孩子不能在這裡,能去哪裡?如果有些人不適任照顧,那適任的人都去哪了?
隨著現代家庭規模縮小,雙親之間只要有人遭逢意外、失業、失聯或家庭支持力不足(例如育兒人手不夠、經濟困難等),導致疏忽甚至虐待,孩子便極可能需要由政府介入、另外找地方照顧(如育幼院、兒少家園、兒童之家或寄養家庭等),又稱為「兒少安置」。
臺灣兒少安置照顧人力嚴重不足,導致床位稀缺,已經讓無數孩子「大塞車」。安置系統人滿為患,緊急安置中心送走一個孩子,下一個立刻補上;嬰幼兒、青少年、身心障礙兒少開始滯留在醫院病房、保母家或「成人機構」,社工每日求不到床位,甚至必須帶著稚齡個案去住旅館。
更多進不去的,只能留在原本的家庭或環境中,面對無人看顧甚至被施暴的處境。
2024 年初引爆全臺嘩然的 1 歲男童剴剴受虐致死案,便是安置系統長年困窘下的悲劇。剴剴之死又回頭加劇了系統,將兒少保防線逼至臨界點。同一時間,每年已在安置中的、將近 5000 個孩子,又要到何時才能返家?
「孩能去哪裡」是《多多益善》從 2024 年 3 月剴剴案爆發後,延伸追蹤長達 1 年的專題,探討臺灣兒少保護和安置系統在此案後,一連串嚴竣挑戰與效應。
從第 1、2 篇的寄養家庭大塞車、照顧人力大缺工,到第 3 篇的類家庭式照顧,再到第 4、5 篇攸關剴剴案的收養困境與安置漏洞,以及第 6 篇機構安置的不當轉型,乃至臺灣家外安罝系統的解說圖,甚至記者現聲的 Podcast 採訪後記——
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剴剴的不幸不只停留在嚴刑峻法的呼喚,而是能正視體制的失能與沉痾,進一步避免更多憾事。
訪問撰稿│葉靜倫
核稿與執行編輯│黃愉婷、王俞茹
社群編輯│黃婉婷
視覺設計│林 俐
資訊圖表│RE:LAB 資訊設計顧問公司
資訊圖表與專題部分支持│智邦公益館
「本來在寄養家庭的孩子,大約有 1/3 是沒辦法返回原生家庭的,尋找收養人是其中一個方向,特別是嬰幼兒。現在收養程序變得非常嚴格,很多孩子出不去,後面等寄養的當然也進不來。」
「不只寄養業務,各團體都在大缺工,缺翻了!」兒少保社工大幅流失,即使是年收超過 45 億的公益巨頭也逃不過。這也意謂著專業斷線、有床位也找不到地方收小孩,因為根本找不到人做服務。
類家庭模式由新北市首創,提供居住空間、訓練大人接受教養規範、以孩子的需求為主反過來設計環境。8 年來已看到明顯成效:「再困難的孩子,經過 2 年左右的穩定照顧,整個人都能好好進步。」
是什麼原因,讓多多今年再次推出兒少安置系列報導?在兒虐案後的敏感時刻進行採訪,她碰到了哪些困難?記者報導和學術研究、一線工作,有什麼不同考量?
剴剴案後,評估孩子有沒有出養的必要性,成為社福中心的責任,這是一門需要時間和信任的專業工作,包括和生父母及原生家庭建立關係。然而目前各縣市社福中心收出養業務專業不足,也有資源落差。
「所謂安置,是要把一個孩子強制帶離他的原生家庭,從國際公約的各方觀點出發,都認為本該由政府來做,甚至需要經過法院裁定。但過去,出養兒一直都被各縣市安置系統排除在外⋯⋯」
受虐或需安置的兒少無處可去,甚至滯留緊急安置中心、醫院或旅館。政府推動去機構化卻未完善社區照顧,安置資源匱乏、返家支持不足。
脆弱群體的處境沒有人看見,助人工作的學問不被理解,政治、法規、制度上的問題沒辦法被好好釐清。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 6 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 4 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