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編輯精選文章

「以兒少為中心」的兒童節目如何製作?孩子的各種樣貌與悲喜,都值得被看見!

什麼是自閉症?我們由下而上理解世界、擁有特殊興趣、誤解與嘲笑讓我們隱藏自己/《自閉者的面具,為何戴上,如何卸下》

澳洲友善會議指南:不只重視性別、無障礙,還有空間氣味、參與者稱呼的全方位共融/【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監察院近日糾正教育部及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指出該校處理教師對未成年學生多起性侵害事件存在嚴重缺失。監委紀惠容、范巽綠調查發現,早在民國 93 年及 98 年間,戲曲學院即收到學生檢舉李菄峻(原名李文勳)教師性侵學生,但學校未妥善處理,教育部也未持續追蹤,使李師得以利用權勢持續性侵學生。
調查指出,戲曲學院在 98 年處理李師性別事件時,因程序瑕疵曾遭教育部 4 次退回,卻仍將未通過調查報告書函報教育部,導致案件懸宕超過 15 年。受害學生不僅未獲保護,反被迫向加害教師道歉,甚至被要求下跪。
監委表示,戲曲學院另一名教師王學彥於 112 年也因性騷擾女學生遭解聘,顯示校方無法阻斷行為人侵害學生。校內還存在師生以暴力方式對待學生的情況,包括「脫掉內褲毆打臀部」、「踹打身體」等,部分案件更「查無通報案件號」。
監院要求教育部及戲曲學院追究失職人員責任,並持續協助學生訴訟程序。
全臺急診壅塞問題日趨嚴重,總統賴清德日前召開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提出短中長期因應策略。短期措施包括加強督導調度急診病床、強化醫學中心病床調度及區域醫院聯防機制;中長期則將獎勵醫院增聘護理人力、調整健保給付並推動長照 3.0 計畫。
然而,基層護理人員指出根本問題在於人力短缺。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顧問陳玉鳳強調,護理人員離職率近年超過 10%,主因是薪資偏低、行政雜務過多及工作環境不友善。她表示,北部某些醫學中心護理人員白班月薪甚至不到 4 萬元,低於許多服務業薪資。
台灣護理學會等 21 個相關團體發布聯合聲明,呼籲政府支持三班護病比1護病比是指「護理師」與「病人」的人數比,若一名護理師照顧 10 名病人,護病比即為 1:10。若護理師照顧過多病人,會讓護理人員工作壓力過大,照顧品質也不佳。為了維持照顧品質,衛福部一直以來針對各級醫院都訂有護病比標準。
2024 年 3 月以前,衛福部的護病比不分三班,等於將全醫院護理師與病人平均計算,導致帳面上護病比符合標準,尖峰時段護理人力卻仍然不足。
民間團體長期訴求將護病比改為「三班護病比」,分別規定白班、大夜班、小夜班得護病比,去年 3 月衛福部終於訂出標準。為了讓醫院時間因應、增補人力,剛開始實施時採獎勵模式,不符合標準不會受罰,但達標的醫院可以領取獎勵。立法、調高健保支付護理費的標準,以實際反映人力成本,並開放中階技術醫院照護輔佐工作。聲明內容強調,唯有系統性解決問題,才能有效改善急診壅塞狀況並留住專業人才。
根據勞動部最新統計,2025 年臺灣「同酬日」為 2 月 27 日,較去年延後 2 天,意味女性需比男性多工作 58 天才能獲得相同的全年薪資。2024 年臺灣女性平均時薪 327 元,僅為男性 389 元的 84.2%,性別薪資差距達 15.8%,較前一年的 15.1% 擴大了 0.7%。
勞動部分析指出,薪資差距擴大主要受特定產業影響,如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的性別薪資差距高達 41.2%,較前年上升 1.9%。餐飲業與醫療保健業也是差距擴大的行業,與不同性別在不同職類間的分布及薪資增長差異有關。
婦女新知基金會對此表示,政府面對性別薪資差距擴大缺乏實質反省與改善措施,並強調臺灣目前性別薪資差距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 38 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 10,遠大於 OECD 平均的 11.4%。
為強化身心障礙照顧體系並穩定專業人力,臺北市社會局自今年起推動久任獎助試辦計畫,提供專任專業人員及營運單位獎助金,以提高留任率、改善勞動條件,確保照顧品質。
該計畫適用於 6 大類服務設施,包括身障住宿機構、日間機構、長照日間機構、社區日間作業設施、社區居住及社區式日間照顧等,涵蓋護理人員、社工、教保員及生活服務員等專業角色。凡在北市機構工作滿 1 年者,每年可領 15600 元獎金,隨年資累積至 7 年可達 62400 元,提供夜間與假日服務者則可獲額外補助。
此外,聘僱專業人員的營運單位亦可獲得獎助,依員工年資補助最高每年 33600 元,鼓勵機構改善工作環境,提升人員穩定度。
行政院會於婦女節前夕通過性別暴力防治國家行動計畫(114-116 年),這是臺灣首部國家級性別暴力防治行動計畫。該計畫參考 CEDAW 及兩公約等國際標準,並借鏡澳洲、加拿大、美國等國家經驗,採取全面整合方式消除性別暴力根源。
計畫聚焦 3 大重點:保護兒童及少年、友善多元性別、防治數位與網路性別暴力。在兒少保護方面,將落實每學年至少 4 小時性別暴力防治課程,強化教職員工識別與處理能力,並研擬延長兒少性侵害案件追訴權時效。
多元性別友善措施包括推動性別友善廁所倍增行動方案、提升第一線服務人員性別敏感度及布建中長期庇護資源;數位性別暴力防治則著重於媒體識讀教育、降低性影像被害人重複陳述的可能,並強化性影像下架與限制瀏覽機制。
性平處表示,計畫執行將由行政院性別平等會機制定期檢討成效,並透過國際交流機制汲取國外經驗,落實營造性別暴力零容忍社會。
性平三法修正案實施將滿 1 年,勵馨基金會與現代婦女基金會日前發表實務觀察指出,多數職場性騷擾受害者仍未獲得足夠保護,反而在尋求協助過程中遭遇重複轉介而加劇心理創傷。
根據勵馨基金會統計,2024 年已接獲 1063 通諮詢電話,副執行長王淑芬表示,受害者常需向不同窗口重複陳述經歷,加重心理負擔。現代婦女基金會則指出,勞動部統計顯示 2024 年上半年性平申訴成立案件中,有 6 成案件顯示企業雖知悉性騷擾發生,但未採取有效措施。
特別是中小企業面臨實務困境,如行為人與被害人隔離期限拿捏不定,企業也擔憂調動人員可能造成營運成本增加。現代婦女基金會執行祕書吳姿瑩強調,企業的責任不僅止於解僱行為人,更應提供被害人適當協助。
針對現況,婦團建議政府整合資源、確保被害人權益保障,並為企業提供明確指引與入場輔導,協助企業建立完善防治機制。
桃園地檢署日前偵破一起利用街友買賣護照的集團犯罪案件,檢方已起訴 13 名犯罪嫌疑人。據調查,以黃姓及邱姓被告為首的犯罪集團,從 2015 年 11 月至 2019 年 4 月間,在臺北車站及萬華區艋舺公園一帶,專門尋找急需金錢維生的街友下手。
檢方指出,犯罪集團以前往中國辦理金融帳戶可獲取新臺幣 15000 元至 25000 元不等的報酬為誘餌,成功覓得 11 位街友。他們先帶街友前往外交部領事事務局,委請旅行社駐點人員協助申辦護照及臺胞證。取得證件後,帶街友前往中國申辦金融帳戶,返臺後以約 5000 元代價收購護照,再高價轉售給中國人蛇集團。
桃園地檢署接獲情資後,於去年 11 月 4 日搜索被告住處,扣得數十本護照及臺胞證。檢方認為,犯罪集團利用經濟弱勢街友牟取暴利,不僅侵害街友權益,更嚴重損及國家護照公信力及國境安全,因此依違反護照條例、刑法誣告罪及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等罪嫌提起公訴。
「RightsCon 全球數位人權大會」首次移師臺灣,於 2 月 24 至 27 日,吸引來自 150 多個國家、超過 3000 名公民團體、政府單位與科技企業人士共同參與,探討人工智慧、數位平臺與資料安全等議題。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台灣人權促進會及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等臺灣團體因此提出 9 項訴求,呼籲政府完善數位人權保障機制。訴求內容包括啟動《數位權利法》立法、健全個資保護制度、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網路平臺治理機制,以及將開源與公民科技納入政策核心。
民間司改會副執行長李明洳指出,當數位科技滲透各層面時,政府應確立公民權利及公權力界線,建立有效的救濟機制;台權會副祕書長周冠汝則強調政府有責任保護個資,包括處理個資外洩事件及尊重健康資料使用的知情權;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祕書長邱伊翎表示,應多加關注平臺演算法對兒少健康的影響及人工智慧發展的人權標準。
韓國男團 2AM 於 3 月 2 日在臺北舉辦亞洲巡迴演唱會時,團員趙權因遊戲失敗接受懲罰,穿上被宣稱是「臺灣阿美族傳統服裝」的服飾表演,引起原住民團體批評。
原住民族青年陣線隨後發表中英韓三語聲明指出,「綜觀臺灣原住民族 16 族,並沒有任何一族的服飾是這樣的」。他們表示,趙權所穿的服裝並非真正的原住民族服飾,而是長年以來在臺灣主流娛樂產業中被錯誤塑造與再現的形象,這種做法無意中強化了民眾對原住民文化的刻板印象。
原住民族青年陣線在聲明中強調,保留與傳承文化的過程充滿挑戰,呼籲 2AM 與主辦單位正視此事,並在未來活動中更謹慎地對待文化相關議題,協助大眾正確理解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的多元與珍貴。
監察院近日針對全國學校營養午餐進行調查,監察委員田秋堇、蔡崇義指出,儘管教育部於民國 86 年訂定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但全國各級學校仍存在餐點熱量超標、水果及乳品類食品份量不足,以及炸物與半成品供應過多等問題。
調查顯示,臺灣約有 3 成兒少體位過重或肥胖,但迄今仍未制定學校午餐專法,導致各縣市補助金額、餐費標準不一,食材費用比率亦無統一規範,形成學生權益不平等現象。監察院同時指出,教育部校園食材登錄平臺推動已逾 10 年,卻仍有學校未確實登載午餐資訊,甚至出現同一餐點登載熱量差距極大,或以調味料作為副菜登載等情形。
此外,現行只規定供餐班級 40 班以上且設有校園廚房的學校需聘任營養師,也因營養師人力不足,難以落實學校午餐結合飲食教育。監察院強調,學校午餐是培養學生正確飲食觀念的重要環節,建議教育部與農業部跨部會合作,落實學校場域的飲食、營養及教育實踐。
脆弱群體的處境沒有人看見,助人工作的學問不被理解,政治、法規、制度上的問題沒辦法被好好釐清。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 6 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 4 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