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手語詞彙表計畫」:聾人學生能深入理解知識、終於有專業詞彙可用/【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編按:創新!不是空話 Think Globally」專欄每 1-2 月整理國外創新的社會服務案例、汲取國際經驗,除了工具與科技性的創造,更專注於創新的過程、影響、突破性的思維與價值。

本專欄需要爬梳大量外文資料、認識相異的政經與社會文化背景,同時必須理解臺灣公益界的發展與需求,研究成本極高。《多多益善》今年因此再度與重視社會工作專業與 NPO 發展的蘆葦女力公益信託基金合作,盼能持續為公益服務提供更多元的視野。

點開臺灣「教育部國語辭典」網站,可以發現編輯團隊每年至少要重新審定辭典好幾次,英語世界最具公信力的「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甚至每 3 個月就更新一次。因為隨著新時代、新科技的發展,語言也會不斷演進,出現語詞。

不過,聾人使用的「手語」,卻因為一般教育現場不用手語上課,而沒有辦法隨時更新。

英國的「蘇格蘭感官中心」(Scottish Sensory Centre,簡稱 SSC,以下簡稱「感官中心」)從 2007 年開始創建理工科系的手語詞彙,推出「手語詞彙表計畫」,讓聽聾人師生用的詞也能「跟上時代」。

上大學的聾人學生越來越多,卻沒詞可用

要認識這個詞彙表,必須從英國身心障礙教育政策開始說起。1992 年,英國政府為了鼓勵身心障礙學生接受高等教育,開始提供「身心障礙學生補助」(Disabled Students Allowance,簡稱 DSL)——

只要就讀大學或研究所,政府每學年都會提供學生教育津貼(以 2024 學年而言,每人可申請的教育津貼是 26948 英鎊,約臺幣 107 萬元),這筆津貼可以用於購買電腦等設備,或申請手語翻譯員等服務。

這項長期計畫減輕聾人學生上大學、研究所的困難,讓許多聾人學生也有更平等的機會,能接受高等教育。

不過,這卻衍生了新的問題:當聾人學生學的知識越來越專業,所需的手語詞彙也隨之增加。當時,英國通用的「英國手語」(British Sign Language,簡稱 BSL)詞彙量很有限,最具公信力的《英國手語詞典》(註 1)雖然收錄了 1800 個手語單詞,但從 1992 年就沒有再改版過,也缺乏一些新興科系的專業術語。

曾參與「手語詞彙表計畫」的聾人(註 2)學生伊克索・薩恩斯・帕拉伊索(Ixone Sáenz Paraíso)碩士所選的就是新興科系「數據科學系」(data science),他就曾感受過缺乏手語專有名詞,上課會有多麼困擾

帕拉伊索向政府申請了手語翻譯員協助,最常見的困擾是,有些新的概念找不到任何手語可以直接表達。加上翻譯員不一定了解這門學科,翻譯時他就只能發揮想像、猜測可能的意思,並試圖用手語表達他理解到的概念。

帕拉伊索說:「我常常需要『解碼』翻譯員比出的內容,並把這些資訊翻譯成我能理解的、符合邏輯的內容。」 

截圖 2024 03 20 下午5.30.20
英國手語的詞彙有限,不足以因應新興學科的需求。此為示意圖圖。圖/英國手語詞典非官方網頁

另一種困難是,有些日常用詞被數據科學領域「借用」後,有了不同的意思,手語翻譯員在翻譯時,難以用現有手語詞彙表達精確的意思。

例如有一款新興的程式軟體以「Python」為名,而 Python 的本意是「蟒蛇」。當手語翻譯員聽到這個詞,要用手語翻譯給帕拉伊索時,翻譯員因為對學科不太熟,而比出「蛇」的手語。

帕拉伊索說:「看見『蛇』的手語穿插在一連串的專業說明中,令人非常困惑。」雖然帕拉伊索可以跟翻譯員一起依據上下文的內容,確認、搞清楚 Python 的意思,但等他們弄懂時,進度已經遠遠落後。

唇語、書寫、手語拼寫法:可以溝通,在課堂上卻「很難用」

聾人學生為了因應「詞不夠用」的問題,可能會使用其他方法,例如用唇語、用寫的、用「手語拼寫法」。

但這些替代方法都有各自的限制。首先,書寫能幫助聾人學生表達,但許多大學的課程都是以「講課」為主,投影片或黑板字可能只是輔助,光靠書面英語沒辦法讓聾人學生完全了解專業課程的細節。

唇語只適合一對一溝通,在討論風氣興盛的大學課堂上,幾乎不可能讀唇語。聾人教育講師瑞丘・奧尼爾(Rachel O’Neill)就說:「在沒有視覺線索(例如手勢指引,讓聾人知道哪個人要開始發言)的情況下,在一大群人中讀唇語幾乎是場噩夢。」

而「手語拼寫法」也有限制,手語拼寫法是由翻譯員用手語拼出字母,再用字母組成詞彙,例如要表示「蘋果」時,翻譯員依序比出「A-P-P-L-E」5 個字母來表達。

然而,在專業的大學課堂上,這些詞彙可能夾雜在非常複雜的句子中,為了跟上講課的速度,翻譯員可能會用「第一個字母」來表示特定術語。而有些術語的開頭字母相同,對聾人學生而言,理解起來就很混亂。

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科學手語研究員安德魯・卡梅倫(Audrey Cameron)就說,她曾經看過有翻譯員用字母「e」同時表示「放熱反應」(exothermic )和「吸熱反應」(endothermic reactions)這 2 個相反的概念。

441792506 70d676d8a0 H
英國使用的手語,表現不同的字母。圖/John Pasden @ flickr, CC BY-NC 2.0

最重要的是,無論是「書寫」、「唇語」、或是「手語拼寫法」,都是以「口語英語」、「書面英語」為主。但英國聾人協會表示,手語屬於視覺語言,有自己獨特的語法、句構,和「口語英文」、「書面英文」是完全不同的語言系統,沒辦法逐字逐句「直接翻譯」。

且英國政府 2022 年的《英國手語報告》指出,如果聾人很小的時候就失去聽力,或者聽力減損(hearing loss)較嚴重,他們可能很難學習書面英語或唇語。根據英國政府 2021 年的人口普查數據,全英國有約 2.5 萬人(占全英國 0.03%)平時在家溝通就使用英國手語(不包含在工作才使用手語的特教老師或手語翻譯員),手語等於是他們的「主要語言」。

如果一直期待學生去適應「聽人」使用的書面英文或口語英文,等於以「健全的人」為中心,將聾人的母語——手語——視作次等語言。因此,發展手語的專業術語仍有必要性。

手語詞彙表計畫:由聾人討論、創建、封測,以聾人為中心

為了讓新興學科的聾人學生「有詞可用」,隸屬於英國愛丁堡大學、致力於發展身心障礙學習資源的「蘇格蘭感官中心」從 2007 年開始進行「課程術語手語詞彙表計畫」(British Sign Language Glossaries of Curriculum Terms)。

這項計畫有 3 個重要的靈魂人物,分別是安德魯・卡梅倫、瑞丘・奧尼(Rachel O’Neill),以及蓋瑞・奎因(Gary Quinn)。

卡麥倫是蘇格蘭第一位獲得博士學位的聾人,曾擔任聾人學生的化學老師,她目前是愛丁堡大學科學教育研究員、手語研究員,也是「手語詞彙表計畫」的負責人。奧尼爾則是愛丁堡大學「馬理豪斯教育學院」(Moray House School of Education)的聾人教育講師。奎因則是赫瑞瓦特大學(Heriot Watt University)的聾人語言學家,能從語言學角度提供建議。

感官中心長期舉辦身心障礙教育相關的研習課程,也進行過許多研究,因此對聾人教育群體非常熟悉,認識不少聾人學生和老師。這些師生可能透過表單、e-mail、研討會向感官中心「許願」,告訴他們希望新增哪些科系的專業術語。

感官中心一旦取得開發的經費,就會以短期專案的形式,開始翻譯特定科系的詞。團隊跟十多名顧問長期合作,這些顧問各有精通的領域:有的畢業於化學、數學等系所,非常熟悉這些專有名詞;有些則是精通手語的手語翻譯員或語言學家。確定要翻譯哪個科系的詞彙後,他們就會找適合的顧問,加入「手語詞彙表討論會」。

21368605 1510767038990732 6010630479688213230 O
英國蘇格蘭感官中心不僅和聾人共社群創新的手語詞彙,也會共學詞彙概念。圖為地球動力課上演示「火山」一詞。圖/蘇格蘭感官中心 fb 粉專

由於主要受眾是老師、學生、協助教學的手語翻譯員等,選擇詞彙時,他們會參考英國「中等教育普通證書考」(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簡稱 GCSE,類似於臺灣的「國中會考」)和考大學必經的「普通教育高級程度證書 」(A Level)的課程大綱。

會議以「全手語」方式進行,多數參與者本身就是聾人。以 2022 年的「數據/電腦學科專案」為例,團隊中的 8 名成員都是聾人,且都大部分人都是在相關領域工作的工程師。近年來,會議大多使用線上視訊,團隊就能一邊討論一邊用截圖的方式記錄討論過程。

會議中該怎麼確定某個詞的手語「雛形」?主要有 2 種方式:第 1 種是相關領域的聾人學者早就自行開發出適合的手語,只是彼此間沒有交流,所以一個概念會有好幾種不同的手語;也有的是該領域已經有常用的手語,但沒有被明確記錄下來。

透過討論會,團隊就能讓一個概念對應一個手語,方便溝通,「夜行性」(nocturnal)和「張力」(tension)的手語都屬於這類。

第 2 種則是沒有相對應的手語,必須由團隊自行創建。創建出來的手語要能符合手語的語法結構,又要能跟口說英文的專業術語相互對照,因此,手語語言學家是團隊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酵素」(emzyme)和 「放熱」(exothermic)的手語就是由團隊創造出來的。

確定術語的手語雛形後,他們會請插畫家畫下手語,或以影片拍攝手語,並把草稿貼到一個非公開的 Facebook 社團中,讓網路上的手語使用者「封測」,確認這些手語是不是真的好用。「無脊椎動物」(invertebrate)的手語就是在封測時,使用者建議用另一種表現方式代替,才成為現在的樣子。

 一旦確定手語,下一個階段就是「定義」。就像所有詞典後都有解釋一樣,既然是手語的詞彙表,也要有手語的影片來解釋、定義這個詞。

最後,感官中心會將「手語版」詞彙定義翻譯成「書面英文版」,再將手語影片、書面英文,新增到網站的詞彙表中,供讀者查詢。至今,詞彙表已經累積包括 10 個學科的 7000 多個詞。

不只是詞典,更重要的是鼓勵聾人學生深入了解學科

值得注意的是,感官中心的詞彙表,是一個個領域慢慢新增的。2022 年,他們在蘇格蘭技能發展局(Skills Development Scotland)的資助下,就新增了 500 個跟「數據/電腦學科」有關的詞;2024 年則在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的資助下,新增了 200 個跟氣候變遷、環境相關的手語詞彙。

之所以採取這種模式,除了方便開會、召集顧問討論。還有個原因是團隊希望受眾能完整的了解學科。奎因強調:「計畫的目的不只是分配符號,而是向孩子們傳遞科學概念。」他們希望,詞彙表能成為聾人學生了解學科的基礎,因此重點還包括這些手語如何被整合、組織起來。

因此,團隊有時會拍攝「百科全書式的短片」,來介紹同類別的專有名詞。例如地理類的名詞中,就有一支有關「火山」的短片,片中介紹了「火山」、「火成岩」、「火山灰」、「岩漿」等詞,影片說明了這些詞的關係。此外,他們也找來真正的火成岩當教材,奧尼爾解釋:「我們的相機鏡頭花很長時間聚焦在教材的外觀上,這是聾人教育常見的方式。」 

​​感官中心的詞彙表網站光 2018 年點擊次數就超過 15 萬次,卡邁倫說,除了聾人學生、老師、手語翻譯員,科學節目、聾人專業人士等都會使用詞彙表。接受《英國聾人新聞》(British Deaf News)專訪時,她說自己也曾遇到過一些聾人學生,「他們在國高中時,使用了感官中心創造的第一份手語詞彙表,而這些孩子現在已經大學了。」

「手語詞彙表計畫」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計畫從許願、討論、封測都由聾人「自己做決定」;討論過程、紀錄也都是「全手語」;此外,在表現詞語定義時,也用手語表達,而非用書面語或口語解釋,再翻成手語。

可以感受到,在計畫中,聾人就是主角,而他們的母語「手語」也不再被視為「次等語言」或「少數群體的語言」,而是符合日常需求的表達方式。



延伸閱讀:
1. 雲林地方聾人文化特展:「以我的手語名呼喚我」,自己的歷史自己寫
2. 詹富娟/以「手語名」呼喚我:就像得到聾人社群身分證,我不再只是聾家屬
3. 陳康/歐洲聾人議員連任、美國聾人學生敢於夢想未來,臺灣障礙者公共參與路迢迢
4. Right Plus 多多益善【創新!不是空話 THINK GLOBALLY】專欄


資料來源: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李修慧
李修慧

曾任「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採訪記者,專長原住民、性別、勞動權益報導;「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小編。目前就讀於東華大學華文所創作組,臉書專頁 Poem4life。

文章: 151